APP下载

高校生态实践教育的意义与实施途径

2012-08-15李建勋钟革封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明师生生态

李建勋,钟革封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高校生态实践教育的意义与实施途径

李建勋,钟革封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高校生态实践教育是发展高校生态教育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强大动力,是推进高校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高校生态实践教育有利于形成生态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有力影响和大面积辐射;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高校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加强高校内部的生态实践教育,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与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是现如今在我国实施高校生态实践教育可选择的主要途径。

生态实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一、高校生态实践教育的意义

高校生态实践教育是对高校师生环保知识的普及,生态观念的塑造和生态行为习惯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他们不仅应该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自觉践行者,而且要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实践者;他们不仅应该成为现代科技生态化使用的坚决执行者,而且应该成为生态科技的创造者;他们不仅应该成为生态家园的守成者,而且应该成为生态家园的创业者。”[1]这一切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生态实践教育的推行。

首先,高校生态实践教育是发展高校生态教育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强大动力。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历来讲求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生态理论教育的知识传授对于学生而言,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思想意识层面;唯有对大脑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性的应用,才能使其得以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兴趣与能力的增长又会反作用于实践行为的加强,进而能持续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高校生态实践教育是推进高校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局部的高校生态教育,还是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共同的目的都在于通过实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态观、发展观的深刻转变,真正在头脑中形成可持续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绿色”观念,并以此观念培养和训练人们正确的行为模式、发展方式,以改变和替代先前以破坏自然,污染环境为代价的错误的行为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人的灵魂的问题”。[2]价值观念的选择与修正必须基于实践检验的正确性,而检验或宣传生态价值观念的正确性都落脚于生态实践教育的推行上,对于行为模式的纠正离不开实践教育的推进。因此,高校生态实践教育对于高校生态教育和生态建设来讲,既是内容,也是目的。它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高校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生态复合型人才,还有助于大学生生态行为的养成,带动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再次,高校生态实践教育有利于形成生态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有力影响和大面积辐射。“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循环经济、节能技术的推广,而且一定要伴随民主政治建设,伴随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必须有全体公众的共同参与。”[3]大学生站在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沿,引领时代文明发展的潮流,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同时也成为国家“绿色长征”的生力军。高校实践教育若能进一步的走出校园,走进家庭、中小学校,联系社区,其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直接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够真实的引导社会群体或深或浅的具备生态环保的意识,影响公众逐步树立起科学生态环保的生产消费理念,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有助于其绿色观念的增长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逐渐形成。

二、高校生态实践教育的途径

首先,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高校生态实践教育只有与高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相协调,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与有效的推进。同时,高校环境建设本身也是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高校生态自然环境建设。扩大高校的绿化面积,鼓励植树护花,加强高校的校园美化,保护高校生态物种的多样化,实现高校生态自然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自然环境是生态文明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质依托,尤其对于生态实践教育,自然环境建设是最方便直接的教育途径。“自然有大美而不言”,秀美愉悦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对身心的陶冶和训练,是对知、情、意、行最好的教育和培养。第二,加强高校生态人文环境构建。扩大生态文化的宣传,生态文化气氛的培育。从古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和谐的生态文化因素,结合现代生态文明所倡导的生态理念,营造浓厚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举目回首之处皆是圣贤的智慧,哲人的教诲,这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激发师生实践生态文明的意愿与行为,还能让师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提升内在的人文素养,在行动中体验生态环保的高尚。第三,加强高校师生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参与。即让师生成为高校生态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环境建设、保护、丰富、弘扬的主体。参与是意识提升的最佳手段,参与能显著地提高参与主体的责任感,同时参与也是实现目的直接有效地途径。师生参与了对生态建设的实践,才会更加更加关注和珍惜对生态文明成果的保护,生态保护的的持续性将逐渐的推动师生由倡导而发起地实践行为渐渐地转化为固定的行为模式,也就是习惯,并进而形成稳定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其次,加强高校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形式,针对推进高校的生态实践教育而言,加强高校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可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着手:第一,生态环境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师而后有教,在我国现今高校生态教育尚未受到高度重视的情况下,生态师资力量的培养迫在眉睫。一方面,可以在一些重点大学和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生态教育专业,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普通师范院校的生态教育专业则致力于面向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师培养。从师资层面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对高校现有教师进行普遍的生态环境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各专业教师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教学能力。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现代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性问题,建设生态文明自然应该深深浅浅的面向各个专业而展开。教师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观念的树立,会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此外,在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入生态文明行为日常表现评价的内容。身教甚于言传,高校教师如能在日常行为习惯中将生态文明贯彻始终无疑胜过大量单单纯在理论上的传授。第二,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许多学者在有关生态理论教育的论述中,提出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及其他公共课中加强生态文明道德、生态伦理等教育内容,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不同专业所涉及的生态教育内容深浅的不一,开设具体的有关生态教育的自设课程。如此专课教育,因材施教,简便易行,对生态教育的积极作用也比较明显。第三,将社会实践调查引入课堂上的生态理论教育。如此则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态教育自会是成效显著。例如,将课程作业与考核以社会实践调查的形式来反映。对高校所在地的水质河流、工矿企业、环境状况、生态物种现状进行真实具体的调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现状描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同时让高校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认识到自身行为与生态状况的紧密联系,以知可为,知不可为,更能让高校生态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的的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再次,加强高校内部的生态实践教育。学校应当大力倡导师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师生本身也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生态文明习惯。珍惜每一滴水,爱惜每一颗粮,保护每一棵花草,拾起身边的每一片纸屑;对师长的每一分尊敬,对同学的每一个礼貌的举动,关怀的问候,诚心的帮助都是对生态实践教育最好的落实。高校团委、学校社团及其他学生组织也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题或理念适当的引入的高校团组织生活会、班会、社团活动、院校活动等,对广大学生来讲,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普遍而深刻的教育。校园网络、报刊、广播作为重要的信息交流传播工具,可在其中开设生态教育专栏,以为同学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看法、生态环保实践的体会、环保知识与经验的沟通等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恰到时机的宣传与参与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各方可充分利用起环保节日开展活动。例如在“3.12植树节”,“4.7世界卫生日”,“4.22世界地球日”,“5.31世界无烟日”,“5.6世界环境日”等时间组织以赞美自然,热爱祖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作文比赛、歌舞晚会,熄灯节能等活动,以此具有针对性的推进生态教育。当然高校内部的生态实践教育并不局限于某一个高校内部,高校间的联合生态教育也是不错的选择路径。

最后,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与地方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高校教育作为联系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纽带,有着很大的自由度与开放性。高校的生态实践教育也同样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包容性,要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具体做法在于,第一,高校应积极主动的与地方政府合作,加强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对于非生态文化环境加强监管和治理,例如对大中小学周边社会环境的净化,整顿较近的网吧、歌舞厅、游戏厅等等。第二,高校应加强与居民社区的合作。联合街道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生态文化的宣传,组织定期性的生态环保之类的社区活动,并鼓励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组织学生义务打扫社区卫生,进行社区绿化等。第三,高校还可走进福利院、敬老院、中小学课堂做义务服务与生态宣传教育。此外,非政府组织作为一个个影响力巨大的团体,是实现生态实践教育的一股重要依靠力量和巨大的实践平台。积极与地方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诸如绿色环保协会、素食协会、传统文化学习中心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举办联合性的生态社会活动,倡导大规模的生态环保行为,鼓励学生参加这类组织的义工劳动,邀请非政府组织的知名人士来高校做汇报演讲等等,都是有效可行的做法。总之,高校实践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必须坚持与社会生活的结合,高校实践教育只有走出高校才能最大量的发挥其价值,才能使高校实践教育本身焕发蓬勃的生机,真正持续有效地推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1]孙宁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意义、原则及内容[J].江苏高教,2009,(2).

[2]陈学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廖志丹.“绿猫”理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生态经济,2010,(3).

G641

A

1003-8078(2012)01-0146-03

2011-11-10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1.46

李建勋(1971-),男,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钟革封,女,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

黄冈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CE03。

责任编辑 袁小鹏

猜你喜欢

文明师生生态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麻辣师生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