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2012-08-15周丽华
□文/周丽华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经历了从“从紧”到“宽松”再到“稳健”的过程,主要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美联储则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创新的货币政策手段,并通过量化宽松的美元政策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的干预,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显现出不同的效应。
一、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的效应
(一)积极效应
1、实现了“保增长”的目标。2008年11月末党中央、国务院投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和中国人民银行10万亿元的配套信贷投放,扭转了中国自2008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GDP一路下滑的局面(2008年一季度11.3%,2009年一季度6.6%),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GDP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009年实现了8.9%的目标,2010年和2011年GDP分别以10.8%和9.2%增长。
2、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重点进行对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等重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庞大规模的信贷投放,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带动了钢铁、水泥、机械等先行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扩大了内需。
3、保障了民生工程实施。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大了对就业、教育、保障房、灾后重建等民生工程建设的信贷投放,截至2010年累计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126亿元,支持了160个项目的建设,实现中央财政贴息贷款230亿元,逐步实现了改善民生的目标。
(二)消极效应
1、形成了市场泡沫。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和人民银行10万亿元天量信贷的投放防止了经济下滑,扭转了市场信心,但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天量信贷资金在利益驱动下,迅速进入股市和楼市。上证综指2009年8月4日达到了自2008年11月4日(最低1717.1点)以来的最高点,累计上升102.55%;2009年、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地王屡创新高,一线、二线和部分三线城市的房价高企,我国的股价和楼价远远超过了其实际价值,股市和楼市泡沫严重。
2、造成了通货膨胀。中国自2009年11月起一改前9个月CPI下降的态势出现增长,并一直持续到2011年7月,CPI由2009年10月的-0.5%逆转为2011年7月的+6.5%,人民币超量供给是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9年人民银行将M2增长率调控目标确定为19%(通常为16%),实际执行结果M2增长率却高达27.7%,突破计划的46%,2009年末M2为61.6万亿,较2008年末增加13.6万亿,2010年末M2为72.6万亿,较2009年末增加11万亿。根据权威部门测算,2010年我国实际货币需要量大约在60万亿,2010年末M2超过实际货币需要量的12.6万亿,过多的货币供给形成了货币追逐商品走,从而推高了物价上涨。
3、制约了中小微企业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强调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资金的支持力度。但是,国家的救助资金最终还是大量投向了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在2011年国内紧缩信贷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紧缺、银行借贷门槛高、融资成本大、资金链断裂的严重融资困境,加上无订单、用工荒等因素,致使一些中小微企业停工、停产、关门、歇业、甚至倒闭。
二、美国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的效应
(一)积极效应
1、金融体系流动性增加。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规模大、频率快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缓解了市场流动性紧缺的局面,避免了更多金融机构的倒闭。2010年以来,美国大型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明显改善,流动性紧张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操作非常密集,并且产生了相应的成效。从2008年第4季度以来,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的坏消息越来越少,市场信贷活动趋于活跃,受到损伤的银行体系得到修复。
2、GDP快速增长。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GDP在2007年第四季度出现自200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并于2009年第二季度创GDP-6.4%的历史新高。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使美国GDP保持了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10个季度的正增长,美国的GDP增长率由2008年0.4%,2009年的-2.4%,恢复到了2010年的2.9%,2011年的1.8%,其中,2010年较2009年增长了220%。
3、股票市场趋于正常。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标准普尔指数从2007年10月9日的1565点回落至2009年3月5日的683点,下跌了近57%。而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信心逐渐增强,到2010年底,标准普尔500指数回升至1260点,比2009年3月份上涨了85%,美国股票市场回归正常。
4、房产市场升温。美国房产市场泡沫破灭致使美国房产市场价格大跌,2008年四季度房价指数为-6.02%,创21年来美国房产市场价格最低水平。为促进房产市场回暖,经过一系列的降息行动,以及其他政策实施以后,美国的房产价格指数从2008年11月开始止住了下滑的趋势。
(二)消极效应
1、引发全球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的救助力度之大、政策变化之频繁,都是史无前例的。2010年以来,美元大量发行的结果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元流动性泛滥,引起了中国、阿根廷、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及越南等国家的通货膨胀;助长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0%,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2010年4月初突破110美元大关,国际黄金价格创下历史高位,全球主要股市指数不断攀升,道琼斯指数从2009年3月初的6,400点上涨至2010年5月初的12,800点。美元贬值,使得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遭受了美元价值缩水的风险,迫使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分担美国的金融救援成本和经济刺激成本。
2、造成全球“货币战”。2010年全球“货币战”、“汇率战”一浪高过一浪,由于美元贬值,引发各国货币升值,日元突破1美元82日元大关,创日元升值15年以来新高,2010年9月15日,日本央行自2004年以来首次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抛出日元购买美元,阻止日元升值;澳大利亚元兑美元汇率创27年以来新高;泰铢对美元汇率创13年以来新高;新加坡元创汇改以来新高;哥伦比亚、韩国、越南等国的中央银行纷纷抛售本国货币购买美元。全球货币战的主战场是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之战,人民币遭受了来自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巨大压力,不断创汇改以来新高,由1994年1美元=8.7元人民币升值到了1美元=6.2元人民币。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造成美元流动性泛滥并引发全球汇率动荡和贸易争端的根本。
三、中美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效应比较
(一)积极效应比较
1、中美均实现G D P增长。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均实现了保证GDP增长的目标。中国大量的货币投放扭转了自2008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GDP一路下滑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GDP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GDP同比增长分别为8.9%、10.8%和9.2%。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改变了美国自2007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GDP负增长的局面,使美国GDP保持了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10个季度的正增长。
2、政策重点不同。中国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等重大项目及就业、教育、保障房、灾后重建等民生工程建设的信贷投放,扩大内需。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重点在于缓解市场流动性紧缺的局面,市场信贷活动趋于活跃,受到损伤的银行体系得到修复,重建了投资者信心,股票市场回归正常,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
(二)消极效应比较
1、中美均发生了通货膨胀。中美货币政策的实施均带来了两国的物价上涨,中国超量的货币供给造成了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美联储大量发行美元导致了美元流动性泛滥,形成了中国、阿根廷、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及越南等国家的物价上涨,引发了全球通货膨胀。
2、资金流向不同。2009年人民银行10万亿元天量信贷资金主要发放给了国企和央企,在利益驱动下,巨额资金迅速流入了股市和楼市,形成了股市和楼市的巨大泡沫。巨额信贷资金并没有按照国务院最初的设想能够充分的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2011年国内紧缩信贷致使中小微企业陷入资金短缺而倒闭的困境。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美元流动性泛滥并引发全球汇率战和贸易战。
[1]张明.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演进及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2.
[2]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
[3]周沁怡.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
[4]李庆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货币政策.中国经济网,2010.1.4.
[5]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