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讹语”与规范化——从几个常见语词谈起
2012-08-15王璐
王 璐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错讹语”与规范化
——从几个常见语词谈起
王 璐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错讹语”是一种出现在语言交际中的语词误用现象。它和“讹变”语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它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原因,分别体现在语音、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它不完全符合规范化的要求,所以,在推广汉语规范化进程中需要慎重对待。
错讹语;规范化;词语
近来,我们生活中乃至在权威报刊、网络新闻上频频出现一些“错讹语”,例如:
(1)热烈欢迎首航试验凯旋归来。(庆祝首航实验成功打出的条幅)
(2)北京:七月流火游客兴致浓(珍闻·趣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7月9日,第三版。)
(3)网页购物成昨日黄花 手机下单逐渐兴起。(新华网2011年9月16日。)
(4)中体产业刘军上任成绩差强人意子公司又曝信誉危机。(人民网2011年6月2日。)
以上出现的“凯旋归来”、“七月流火”、“昨日黄花”、“差强人意”,都没有按照习语或成语的本来意思被理解运用。诸如此类的语词还有“空穴来风”、“美轮美奂”、“首当其冲”等等。
一、界定
什么叫做“错讹语”?我们知道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讹变,是指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字体本身的不断变化和人为传抄有误等因素造成的错别字,并被后人袭用而传开,以讹传讹、习非成是。倘若完全用“讹变”的意思去理解“错讹”我觉得不妥,虽然二者都是指错别语词,但是前者是强调错误和其中的“变”;后者只强调“谬误、错误”的涵义。前者是稳固的;后者是有争议的。前者是演变;后者是用变(“用变”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变化的现象;“演变”指误用能够沉淀下来,成为一种通行的用法,那么这种用变现象就在语言交际中实现了变化过程[1]97)。前者是语言的规范;后者是言语的规范。两者之差,在于时间的长久,“错讹”的语词经过时间的推移,得到人们的承认并稳固下来的可称“讹变”的语词。
二、“错讹语”出现的原因
(一)语音方面
1.羡余成分引起的。在现代汉语里,某一个语言组合中有多余的成分而不视为“赘疣”,称为语言的“羡余”现象(“羡余”即“余剩”)。“凯旋归来”中的“旋”即有“归”义,那么通过羡余理论可以将“归”看做是羡余成分。“羡余成分的积极作用:一是能起强化另一个语素的作用;二是对四音节来说,朗朗上口,章节匀称。”[2]39我们知道修辞中的反复有强化语气的作用,那么,在语词中的羡余成分也就有强化词义的作用了。
2.多音字引起的。“差强人意”中的“差”是个多音字,本读作(chā),错讹之后变为(chà)。“差(chā)”本作稍微义,“差(chà)”则作不好义。“差强人意”本义为大体令人满意,可是错讹之后就改变原义为令人不满意,恰好与本义相反。这是由于多音字所引起的改变。
(二)语义方面
1.词义的扩大。指现在的使用义比原来的使用义范围要广。“美轮美奂”原来的语义是形容建筑的华丽,现在语义扩大,可以指任何一种美:人体艺术、音符、故事、钻石……
2.词义的反解。“七月流火”和“空穴来风”现在使用义是和原来使用义恰恰相反。这是人们在语词的运用过程中,对其语义的了解不够深,只取语词的表层意思而并非溯其源流造成的。
3.词义的片解。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只是就语词中的一个字来理解整个语义,使现在使用义与原义完全不同,就会出现词义的片解。“首当其冲”和“空穴来风”只取“首”和“空”来断章取义,所以出现“首先”和“毫无根据”之义。
(三)语用方面
1.使用时间不同。“七月流火”中的“七月”和“流火”的所指都发生了现实的变化。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是用夏历,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农历,当公历纪年法出现以后,人们都采用公历也就是阳历。夏历语境中的“七月”已经是夏季末了,天气开始慢慢转凉了,而在公历语境中的“七月”正是酷暑难耐的时候。关于“流火”的所指也有所不同,它的本意是指落下,也就是说大火星慢慢落下,天气就不会太热了;而现在人们把它理解为热气就像水流一样,走了又来,连绵不断,更符合现实的语境。
2.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明日黄花”中的“明日”为何变为“昨日”?苏轼当年描写的是菊花的凋落。在古人看来,菊花乃至任何有生命的动植物都是要经历一段由生至死的过程,那么也就意味着昨日的菊花比明日的菊花生气,相对于昨日,明日的菊花是过时的事物了。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将“明日”变为“昨日”亦有其合理性。一件事情的发展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的,“昨日”就像英语里的过去时,“明日”就像将来时,所以相对于明日,昨日已经是过去了的。前者是从有生命的角度去观察的,而后者是从无生命的角度去观察的。
三、“错讹语”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
索绪尔将语言学分为“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推而广之,语言的规范化也应该分为语言的规范和言语的规范,“我们以为,应该在汉语规范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区分‘语言’和‘言语’这一堆互相交叉的概念”[3]282。“错讹语”是一种言语现象,并非所有的“错讹语”都是规范的,符合言语规范的语词只有通过广泛地使用并能够沉淀下来,才能成为语言的规范。哲学上要求我们要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是在交际中进行的,更避免不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为了减少在交际中出现言语障碍,语言需要规范。如果没有规范,那么语言会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但是,如果规矩定得太死了就会限制语言的发展,这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倒退。索绪尔的语言“同质说”已渐渐被“异质说”所取代,更多人认为语言是“异质有序”的,“异质不是语言的毒药,而是营养素和增长剂。”[4]讹变是一种将错就错、因讹成是的独特现象,正是因为它才推动了汉字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优化(黄德宽,2004)。当然,这不是鼓励语言的不规范,因讹成是的“错讹语”毕竟是少数。因此,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不是我们要打击和消灭的对象,允许不规范语言现象的存在是语言发展的需要。“错讹语”并非都符合语言规范化的要求,这要看:
1.是否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所以规范化就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一种由政府力量推行的了,而是以语言的使用者为主体,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并能做到约定俗成。讹变现象就是因为本来正确的东西,大多数人把它理解错了,后来众人就按照错误的去运用,也就变成正确的了,这就是将错就错,习非成是。所以语言的规范一定要从众,存在即合理。多数人都将“凯旋”和“归来”合并使用,或变换为“凯旋而归”,很少单独使用“凯旋”,或变换为“胜利归来”有意避免争议。就算我们知道它是“错讹语”,可还是习惯地将两者放在一起又是为什么呢?羡余成分的第二个作用在这里体现得很明显,四音节比双音节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如果把(1)句中的“归来”删去,读起来会有怎样的感觉?是不是不完整?“在汉语中,尤其是在口语中,有一种趋势,把双音节词语故意拉长,扩展而为四字格。”[5]15这是一种音节上的不满足。所以,错讹之后的“凯旋归来”更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2.是否符合语用环境。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完成的。就拿“七月流火”来说,它出现的语境和使用的语境是不同的,倘若用出现的语境义去表达现实的感受恐怕使人难以接受。“七月流火”语义的变异正是使用环境的需要才得以出现。例(3)中说通过电脑上网购物已经过时了,现在都流行手机下单购物。若是在这里将“昨日黄花”改为“明日黄花”则与语境不符,手机购物明明是滞后于电脑购物的,又如何称为“明日”呢?
3.是否具有一定的理据性。这是衡量“错讹语”是否能够进入“讹变”后的语词的最重要的依据。符合言语规范的“错讹语”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成为语言的规范。符合大众和语境只能表明“错讹语”是符合言语规范的,倘若以此作为语言规范的要求,那么,语言市场必定混乱不堪。因为随着人物角色和交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语言会出现千差万别,最终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际。例(1)(2)(3)中的“错讹语”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理据的。例(4)中“差强人意”的运用是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它没有一定的理据性,只是因为多音字,舍弃原音而取现在音。另外,“首当其冲”和“空穴来风”的片解也是不符合语言规范的,错讹后的意思完全忽略了成语中其它字词的意思,这是不可取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错讹语”的出现并没有完全阻碍规范化工作的进展。相反,正是有了这些“错讹语”,我们的语言才充满了生气,我们的语言才有所改变和发展。当然,对“错讹语”的界定是有必要的,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讹变”。“错讹语”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人们胡乱造出来的,是有一定原因的。考察“错讹语”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方面因素。
[1]施春宏.关于成语用变和演变的思考——从几则成语的现实使用谈起[C]//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罗炽勋.从“凯旋归来”想到的[J].当代电视,2005(4).
[3]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4]曹德和.敏锐率真 包容务实——程祥徽先生社会语言学观点述评[EB/OL].(2011-08).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3003.
[5]王希杰.为“凯旋归来”辩护[J].新观察,2000(1).
H102
A
1671-8275(2012)03-0020-02
2012-04-18
王璐(1987-),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大学文学院201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之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