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恩格斯关于国家消亡的观点——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2012-08-15张雪颖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阶级恩格斯条件

张 月,张雪颖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 550025)

·哲学政治与思想教育研究·

评恩格斯关于国家消亡的观点
——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张 月,张雪颖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 550025)

“国家消亡”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国家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不是绝对的,也不会永恒地发展下去。因此,国家也不会永恒存在,它是会走向消亡的。国家的自行消亡是要具备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的。

恩格斯;国家消亡;必然性;可能性;现实性

一、恩格斯“国家消亡”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趋势不断加强,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随之发展起来。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的转移(由法国转移到德国)和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和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日益深入人心,资产阶级运用各种手段加以抵制,还在思想理论方面对抗马克思主义。他们努力美化资本主义制度,试图从家庭、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国家这三个资本主义重要的社会关系方面来论证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在关系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上,国家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资产阶级竭力宣扬国家是超阶级的,永恒存在和不可侵犯的东西。国家问题在19世纪70到80年代显得尤为突出。基于此恩格斯指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1]174,它最终是要走向消亡的。

二、恩格斯“国家消亡”问题的相关论述及论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当氏族制度处于过时阶段,就会被社会分裂成阶级,被国家取代。恩格斯还说社会不是被硬塞给国家的,“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1]170所以,国家是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不是之初就有的。国家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它分裂为自己和自己的对立面,不可调和也无力摆脱。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一种高于社会的力量来缓和对立面的冲突并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国家在社会的孕育中产生,但又高于社会,并同母体相异化的一种力量。可见,国家是由社会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是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外部力量。

(一)消亡的必然性

国家的产生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出现的,有其历史必然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2]所以国家不是永恒存在的,也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毕其一身精力为人类解放和自由的事业而努力奋斗。马克思认为“国家消亡”理论有很强的历史性和世界性,必须有成熟的历史条件和漫长的国家建设积累。在马恩看来,国家的消亡有其历史必然性:

1.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不可能永远存在。恩格斯认为国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曾经也经历过不需要国家的社会,当社会经济发展到某种程度时,社会就因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的被分裂为阶级,国家基于这种情况就成为必要的了。因此国家是在社会被分裂成阶级,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国家与阶级的存在是紧密联系的,所以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将会失去它的历史作用。所以国家永恒性的观点,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这也表现了剥削阶级害怕被消灭的没落意识。

2.国家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与阶级消灭是同一过程。两者存在一定联系:阶级的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而且阶级消灭必然使国家消亡。恩格斯认为我们的社会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这样一个生产发展的阶段:阶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存在成为多余。国家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它的灭亡而灭亡。所以国家的消亡是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阶级在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相对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极大丰富,阶级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物质前提而成为生产发展的直接障碍。随着阶级被消灭,国家也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

由此,马恩认为,国家和阶级一样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不会永远存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才成为必要。当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消失了,社会不再需要这个工具来进行阶级镇压,国家变得多余了。因此,国家有其消亡的必然性。

(二)消亡的可能性

国家消亡有其可能性。国家在怎样的条件下才会消亡?这种可能性表现在:

1.政治条件——民主的高度发展。马恩所说的消亡的国家指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是所有的国家。从奴隶制到资本主义的三种国家是不能够自行消亡的,必须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其统治,它们均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是统治阶级以暴力压迫劳苦大众。只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可能而且必然走上自行消亡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民主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为国家消亡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共产主义民主既是国家存在的形式,也是国家消亡的形式。”[3]130少数人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大多数人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当全体人民均享有民主的时候,国家就伴随着民主的逐渐完备而走向灭亡。

2.经济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先前那种旧式社会分工(被迫的、固定的)被消除,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是纯粹的谋生手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个人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达到恩格斯所说的那种程度,即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产社会。此时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冲突需要国家实行镇压,公共权力与社会脱离的现象已经克服,国家权力对社会关系的的干预已成为多余,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则会代替对人的统治和管理。这时,国家消亡才会成为现实,国家才能向恩格斯口中的古物陈列馆里的那些陈列品一样,被存入自己的归处,即历史的陈列馆。

3.思想文化条件——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觉悟。只有政治和经济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全体社会成员有高度的思想和道德觉悟。当我们的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我们就由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时一切旧习惯、旧思想和旧文化就会被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扫除,全体人民的思想越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边际,习惯于遵守和维护公共生活的规距和次序。所以,国家消亡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

(三)消亡的现实性

马恩坚信国家消亡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自行消亡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国家,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前面指出的三种社会),不仅不能创造出消灭阶级及其剥削的物质条件,反而使其得到强化。由于剥削和压迫是靠暴力来实行和维持的,因此只能以暴力手段和革命的方式来推翻其统治。而无产阶级要获得完全的解放,必须“以暴制暴”来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械,打垮资产阶级的霸权统治,创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唯有在如此的国家才能达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阶级对立和压迫,从而使国家丧失阶级统治的性质而自行消灭。因此,无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专政是使国家实现消亡的现实力量和可能性之所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期间,政治上也有一个相适应的的过渡时期,那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由此也表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也为国家消亡提供了现实性条件。综上可以肯定,马恩的“国家消亡”学说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不容置疑,国家最终是会走向消亡的。这里“国家消亡指的是国家作为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而不是指国家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从而国家本身的消亡。”[4]76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形象的描述党和国家发展规律,他说党和人一样,老了就要灭亡,当阶级失去它存在的根据,作为由阶级派生出来的一切东西也将因此而失去其作用,逐步衰亡,逐渐消失,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时,也就是使人类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然后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国家也无法避免这个规律。

三、关于恩格斯“国家消亡”问题的重要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消亡问题包含极其深刻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首先,国家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长期而曲折的斗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内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有其必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强化国家,这些正是为将来国家消亡准备条件。其次,国家的自行消亡体现国家发展中主动的自觉地性质。这种主动的自觉地性质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害怕被消灭和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性质,无产阶级国家主动公开申明,它本身也是一种工具,它的存在只是历史的暂时的,无产阶级不是被推翻的,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为促进自身的消亡进行自觉地斗争。最后,国家消亡揭示了从有国家到无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自然的过程。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突然被革命所打碎不同,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实现的过程,是在经过一段强化之后,随着条件逐步成熟,一步步走向衰退以至最终归于消亡的社会进化过程。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聂立泽.浅谈国家消亡的过程及其完全消亡的条件[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3]姜正君.希望还是神话:马克思的国家消亡论阐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

[4]张星炜.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新型国家构想的探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4).

A72

A

1671-8275(2012)04-0001-02

2012-05-28

张月(1987-),女,宁夏石嘴山人,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2011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与文化理论。

董 凤

猜你喜欢

阶级恩格斯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