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2012-08-15贺全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9期
关键词:刘少奇湖湘道德修养

贺全胜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长沙 410011)

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贺全胜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长沙 410011)

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地位;(二)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三)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四)刘少奇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但学界对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特征及刘少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刘少奇;传统文化;湖湘文化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自我们党给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以来,政界和学界关于刘少奇生平及思想研究成果累累。相比刘少奇的经济思想、工运思想、党建思想、教育思想、现代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相当薄弱,论著更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为了推动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显示这一领域研究的成果资料,现将1996年以来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做简要述评。

一、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地位

少年刘少奇所处时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已经浸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一个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中国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刘少奇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渊源并给予深刻影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有学者认为,刘少奇青少年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是他学习和信奉的对象,是他为人处世的内在支配力,并积淀了他丰富的文化素养。他们强调指出,刘少奇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沿革,是源于他出生地湖南宁乡县,长期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之中。他父亲是一个深受湖湘文化熏陶、憨厚诚实的小学教师,秉承“老成持重、耕读传家”的湖湘文化习性,以为攻读“四书五经”才是接受正统教育,才会有出息,因而在刘少奇8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炭子冲私塾发蒙。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刘少奇,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主要表现在运用其精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就。此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体的组成形式和物质载体诸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文化典籍、中医、戏剧等有着深厚的兴趣[1]。

有学者揭示了刘少奇改名换字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刘少奇父母给他取名刘绍选,在家排行第九,故称九满,又叫九伢子。刘少奇读书用功,品学兼优,深得塾师朱赞廷厚爱。朱塾师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姜子牙渭水垂钓而遇周文王的故事,给刘少奇改名刘渭潢,这是刘少奇第一次改名。刘少奇从小就特别爱看书,课读之外,常到附近藏书较多的村民家里借书勤读。他与同学周祖三过从甚密,周父是同盟会会员,思想先进,藏书较多,刘少奇常到他家借书。刘少奇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小小年纪便成为炭子冲附近人人皆知的学问人,人们便送他一个“刘九书柜”的文化雅号。如今,炭子冲的老人们经常给后人讲述“刘九书柜”的故事,以激励后辈勤学向上,继承伟人品德[2]。

二、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为刘少奇人生成长和思想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五四”运动后,他开始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新姿态。

(一)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深刻地教化和影响着中国人,但它优劣并存,精华与糟粕混杂。刘少奇作为我们党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刘少奇的熏陶。包括地域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以及读书生活的影响;二是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刘少奇主要从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克己”、“内省”“修身治国”思想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三是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他主要从批判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思想;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思想;批判轻商思想,重视商品经济。文章从刘少奇的政治和治学态度、经济思想和道德品质中分析出刘少奇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3]。

(二)刘少奇党建思想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刘少奇党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学者认为,刘少奇党建思想与儒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师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共产党人的修养论是对儒家文化修养论的批判与发展。主要从批判地继承儒家文化的必要性、方法论和道德目标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二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论是对儒家文化人生观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进退皆忧,宠辱不计,始终以天下国家为重,满怀忧患心理的儒家文化人生哲学,被刘少奇批判改造后用来教育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三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作风论是对儒家文化方法论的批判继承与发展[4]。儒家文化倡导的“民本”、“仁政”、“克己”、“内省”等思想,被毛泽东、刘少奇批判地改造和发展为我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

(三)刘少奇对依附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重要主体,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学者认为,刘少奇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营造了知识分子努力贡献智慧良好的政治氛围。同时,刘少奇也深刻认识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差距,要求脑力劳动者改变传统观念,成为新社会的新知识分子。这标志着刘少奇对中国传统上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5]。

有学者注意到,刘少奇提出“劳心劳力者都是工人阶级”的论断,强调全社会都应当关心知识分子[6]。这就冲破了传统文化思想对知识分子素来轻蔑的历史定论。

三、刘少奇的教育思想、新闻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

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是新课题、新方向,学界从不同视域、不同层面、范围相当广泛地梳理研究并形成了相当有份量的成果。

(一)刘少奇的文化教育思想

刘少奇的文化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理论和吮吸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养料的伟大成果。有学者从儿童教育视角研究刘少奇教育思想,研究归纳五个方面,一是强调儿童的社会教育;二是要让儿童又玩又劳动又读书;三是要重视儿童的权利,保护儿童的健康,采取“管”与“放”相结合的传统家庭教育方法;四是应选最好的人去做儿童教育工作,实施新式的教育方法;五是儿童教育要向全托和住校方向发展。刘少奇儿童教育思想有两个理论来源,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儿童教育理论;二是中国传统儿童文化教育理论[7]。

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刘少奇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做了独到研究,认为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二是中国传统的“半耕半读”教育思想。刘少奇提出的“半农(耕)半读”教育思想,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倒映着中国传统的“半耕半读”教育思想[8]。

张绍春从现代大教育的宏观视角研究刘少奇教育思想,认为形成刘少奇现代大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因,是他从少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批判地吸取精神养料,在深重国难的刺激和进步教育家的影响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刘少奇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9]。

(二)刘少奇新闻宣传思想

李立娥论述了刘少奇的新闻宣传实践,认为刘少奇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和中国新闻宣传的文化传统与现实情况,对新闻媒体“桥梁说”、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党和新闻工作的关系、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体制和性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该研究强调指出,刘少奇新闻思想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学的宝贵精神财富[10]。

王泽东、邓斌豪联系我们党的宣传观研究刘少奇宣传思想,从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揭示了刘少奇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形态。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在广大范围内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化、大众化,并且具有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土壤[11]。

四、刘少奇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理论是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修养观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得益于2008年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和2009年纪念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发表70周年,学界讨论异常活跃,著书立说,丰富了刘少奇思想研究内容。

(一)刘少奇道德修养理论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理论

唐凯麟等人指出,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论述,将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土壤,从历史发展和人性可变的角度论述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并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改进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和方法,反映了在这一转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和超越。这一研究成果内容有三,一是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汲取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精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理论;二是刘少奇的道德修养目的是指向人的完善;三是怎样进行道德修养,人们如何实现自己的道德完善[12]。

龚秀勇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的内在逻辑结构研究刘少奇道德修养理论,认为正确对待权力是共产党员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的重要途径。加强党性修养,单纯宣讲理想信念只能流于形式,或大读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教条也收效甚微。这种对传统文化感悟是党性修养已经达到某种境界的结果[13]。刘少奇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省察克治”、“慎独”等方法,将其作为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14]。

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伦理道德观研究刘少奇道德修养理论,认为刘少奇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养料,系统地阐发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着重强调必须正确处理三大关系,一是“公共”与“自己”的关系;二是“值得”与“不值得”的关系;三是“不变”与“变”的关系[15]。

刘少奇修养理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放进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使中国传统的修养理论实现了古为今用的阶级立场转变,特别是他把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引入修养活动,摈弃了传统的自我修养理论中的唯心主义成份,使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使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理论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16]。

(二)刘少奇的民主和民生思想

郭世东以历史文化为脉络,专门研究了刘少奇宪政民主思想与实践,一是刘少奇重视以宪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二是实行符合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7]。

董一冰,张丽等人梳理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认为刘少奇对民生问题的理解和实践有一定独创性贡献,是新时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对于我们今天努力改善民生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8]。

五、刘少奇与湖湘文化

刘少奇与湖湘文化研究是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个亮点,虽然这方面研究成果非常少,但已揭示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新视域,深化了这一研究内涵。

(一)湖湘军事思想与刘少奇解放战争思想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湖湘精神昭告了湖湘文化的鲜明个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容。王船山是湖湘文化体系的最终完成者。有学者认为,王船山在研究中国农民战争规律时发现,历次农民起义之所以终归失败,根源于游走不定,没有建立根据地,这一深刻教训为毛泽东、刘少奇所借鉴。刘少奇研究湖湘军事文化思想,提出要“建立自己的家”(即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思想,直接继承了王船山军事战略思想。刘少奇深知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有了根据地就有了立脚点,就有了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有了一切。刘少奇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军事战略思想便是继承和发展王船山建立根据地思想又一实际成果,二者具有很多相似和一致的地方[19]。毛泽东、刘少奇正是活学活用了湖湘军事战略思想,才取得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也是对以王船山为代表的湖湘军事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湖湘文化与刘少奇新四军发展思想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指示刘少奇赴任华北局书记、华中部队总指挥部政委、新四军政委。有学者指出,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刘少奇根据抗日战争发展形势,适时提出了“向东发展、向西防御”、避实击虚的军事战略思想,建立了巩固的华中根据地,发展壮大了新四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有研究认为,刘少奇建立华中根据地和发展壮大新四军的丰富战略思想,与湖湘文化集大成者王船山“攻瑕破坚”军事战略指导艺术有明显的学脉相承之处,有一定的渊源关系[20]。

(三)湖湘文化与刘少奇领袖风范的形成

刘少奇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勤政、务实、求真的领袖风范,当会永远传颂。有学者对刘少奇领袖风范内质、形成因素、湖湘文化对刘少奇领袖风范形成的渊源关系和影响,进行了研究,一是刘少奇领袖风范的内容,主要是为民勤政、爱人律己、无畏明德、求真务实、艰苦廉俭、平实谦恭;二是刘少奇领袖风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因素、家庭影响、文化累积、个人修炼;三是湖湘文化对刘少奇领袖风范形成的影响,主要是刘少奇深受湖湘文化名人、湖湘文化传人(如朱赞廷、周瑞仙、梅冶成等老师)的影响[21]。可以说,从湖南走出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刘少奇成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与湖湘文化息息相关。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光辉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断提升和概括实践经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理论成果。有研究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承担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产生于西方欧洲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成为支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民族精神力量。在这方面,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极好范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著作。任晓伟着重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一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通篇贯穿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援引。二是刘少奇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来阐述共产党员思想修养的基本方法,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国化的进程。三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是建立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改造与承接的基础上。四是从整体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个创造性贡献,就是赋予了“修身养性”这一传统文化概念以新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在整个延安新时期,我们党改造了两个传统文化概念,一个是“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的创造性贡献,主要针对党的思想路线;另一个是“修身养性”,这是刘少奇的创造性贡献,主要针对党员个体思想[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它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段刚辉、薛金慧指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有四:一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斗争策略;二是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理论;三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提出和概括了毛泽东思想);四是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问题[23]。

七、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中几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从目前学界研究现状看来,可以说,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还仅仅是破了题,有待于深化。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研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共同努力。

(一)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究竟在何处

这是必须直面回答的一个首要问题,学界并未明确揭示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只有个别学者模糊地指向儒家文化是其“根”“源”,但是纵贯中华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远远不止于此,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农耕文化。这就印证了中国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先祖在中华大地上勤耕农作中创造了灿烂光辉的中华文明,哺育中华民族历经三百多万年风霜,一步步走出野蛮,奔向文明,迈进现代化。这就引发思考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准确定位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如何概括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特征

作为规范的学术研究课题,必须要涉及到研究的具体内容、时代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些在目前学界皆无研究成果。这方面研究既基础又深化主题,很有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值得梳理概括。

(三)刘少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任何研究的实际意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供当代治国理政的借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也不例外。如刘少奇广泛涉猎《三字经》、《论语》、《资治通鉴》等文化典籍,积累个人修养,才写出了浩世长存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中国共产党人修身立德、勤政廉洁,提供了思想指南。

历史地说,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息息相关,而且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也武装了刘少奇成长为一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人。

[1]肖自力.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6).

[2]刘伯强.走近炭子冲:刘少奇同志的故居[J].湘潮,2010,(2).

[3]杨松菊.论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2004-04-01.维普实讯网.

[4]张金荣.刘少奇党建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中南大学学报,2003,(2).

[5]张振平.刘少奇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艰辛探索[J].学术论坛,2007,(7).

[6]孙政清.刘少奇认为劳心者也是工人阶级[J].百年潮, 2001,(11).

[7]杨兰英.论刘少奇的儿童教育思想[J].教育史研究, 2008,(5).

[8]张绍春.刘少奇职业技术教育思想[J].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7,(6).

[9]李立娥.刘少奇现代大教育思想的形成[J].江西财政大学学报,2003,(1).

[10]赵中颉.刘少奇新闻思想简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4).

[11]王泽东,邓斌豪.浅析刘少奇关于党的宣传思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1).

[12]唐凯麟,陈睿瑜.试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传统道德理论的继承与超越——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J].伦理学研究,2008,(6).

[13]龚秀勇.以党性为根本,以信念为指向——《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逻辑主线[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

[14]柯艳霞.论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理论[J].五邑大学学报,2006,(3).

[15]王克真,熊吕茂.论刘少奇的集体主义伦理道德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5).

[16]陈丽华.刘少奇领导思想的历史贡献[J].辽宁大学学报,2002,(3).

[17]郭世东.刘少奇的宪政民主思想与实践[J].江淮法治, 2009,(11).

[18]董一冰,张丽.刘少奇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3).

[19]刘伯兰,郑建锋.湖湘军事思想与解放战争的胜利[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8,(1).

[20]刘伯兰,刘华明.湖湘军事思想与刘少奇关于新四军发展的韬略思想[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6,(3).

[21]周亚平.刘少奇领袖风范的形成与湖湘文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2]任晓伟.《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

[23]段刚辉,薛金慧.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3).

A Review of Liu Shaoqi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oughts

HE Quan-sheng
(Party School ofHun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the CPC,Changsha,Hunan 410011)

In recent two decades,studies of Liu Shaoqi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oughts hove mainly cover ed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Liu Shaoqi and the origin and historical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oughts;Liu Shaoqi's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Liu Shaoqi's theory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Liu Shaoqi andHuxiangculture.But there is still some room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u Shaoqi and the origi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u Shaoqi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oughts,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u Shaoqi's inheri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u Shaoqi;traditional culture;Huxiangculture

K82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831X(2012)02-0071-05

2011-12-10

贺全胜(1964—),男,侗族,湖南绥宁人,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教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刘少奇湖湘道德修养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