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人才要求研究

2012-08-15李辉华王朝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9期
关键词:湖南人才发展

李辉华,王朝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长沙 410205)

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人才要求研究

李辉华,王朝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长沙 410205)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建设绿色湖南、创新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对我省青年人才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独特要求,即以绿色理念为工作价值观,以创造力为核心素质,以“T”型知识结构为专业背景,以法律和道德为行为规范。广大青年应“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人才。

青年成才;未来湖南;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中指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十二五’时期湖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总体战略。把建设绿色湖南、创新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以绿色、创新、数字、法治的生动实践,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争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2]经济社会发展将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更广阔的舞台。青年学子奋发成才正当其时,这是我们即将迎来的伟大时代对青年学子的要求,是我们即将迎来的伟大时代赋予青年学子的巨大机遇。

一、“四化两型”是湖南未来的发展方向

湖南“四化两型”是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四化两型”的战略引领下,建设“四个湖南”——绿色湖南、创新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2010年湖南省GDP超过1.59万亿元,连续3年位列“全国十强”;近五年年均增长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1862.9亿元,是2005年的2.5倍;机械、有色、食品、石化、建材、冶金、文化、轻工和旅游九大产业过千亿;武广高铁贯穿南北,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的总里程进入全国前3位[3]。

未来湖南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正孕育着系列积极变化: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民生需求从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阶段。经济和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同时,“两型社会”的试点示范、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创新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主要表现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主导型格局未有大的改变,经济外向度不高、科技创新力不强、农业产业化不快的问题没有大的突破,煤、电、油、气、运及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长期紧缺的局面难有大的改观,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要素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四化两型”建设战略

在已经赢得发展先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初步成效的当下,以周强、徐守盛为首的新一届湖南决策层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精准定位,用“四个湖南”描绘了未来湖南的发展远景。

“绿色湖南”是发展之本。无论是转方式,还是建“两型”,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都要守住“绿色”这条“底线”。未来的湖南,“绿色”将成为最有特色的标志、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最有竞争力的资源。“创新湖南”是湖南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只有创新,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在转方式、建“两型”中,湖南把自主创新当作核心动力和中心环节,用它撬动发展提速前行。“数字湖南”是发展之基。诚如周强书记所言,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综合实力、经济竞争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要想实现工业化,就必须打造“数字湖南”,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法治湖南”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4]。2008年4月9日通过的中国第一个地方性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标志着湖南依法治省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5]。目前的湖南,“规则之治”已然贯穿于政府的所有行政活动中,各行政机关的权力不仅“授予有据”,而且“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实现了制度和人的良性互动,开辟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新路径,形成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湖南模式”。

二、“四化两型”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6]。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湖南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近代湖南杰出人才的涌现,让湖南很长时期都沉浸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自豪中。然而,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后,和全国相比,湖南的人才发展逐渐落后于一些发达省份,人才的供应满足不了未来湖南发展的要求。2011年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发布了《2011-2012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目录》,该目录显示,未来两年湖南省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人才需求总量超过17000名[7]。面对这种状况,身为湖湘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青年,应该向先辈们学习,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振兴湖南的历史重任,要增强忧患意识,本着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认清未来湖南发展对人才的独特要求,为实现未来湖南远景的目标贡献力量。

未来湖南发展的远景对人才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独特要求:

(一)以绿色理念为工作价值观

“绿色”(Green)概念是西方绿色运动的产物,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青春”、“生命”、“和平”和“安全”的象征。绿色理念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诉求和社会理想的系统表达。它以生存价值观、发展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基础,以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类未来的永续发展为着眼点,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引导人们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我国政府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自2006年以来,每年都要颁发“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大奖,该奖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特别支持,目的是鼓励公众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具有绿色理念的人才愈来愈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推崇。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是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之一。他以学者的思想、记者的行动和草根的立场,创造了中国推行绿色理念的新典范,他积极倡导对江河生态的保护和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于上世纪90年代末完成了《中国水危机》一书,随后通过广泛调研,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最大的与数字地图结合的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内容包括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基于他对保护环境所做的贡献和影响力,他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同被入选为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

江苏省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也是一位绿色理念锲而不舍的实践者。他致力于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太阳能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绿色环保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其领导的企业按2009年的产能规模稳定营运25年,可以生产430亿度绿电,相当于1500万吨标准煤的产能,减排2700万吨二氧化碳。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评价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光伏事业的发展和普及都作出了贡献”,被誉为中国光伏行业的“领头羊”。施正荣在带领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推广与普及,如他领导的公司坚持白天不开空调,不用矿泉水和一次性纸杯,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大力宣传构建低碳社会等等。由于他在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致力于环保公益事业方面的突出贡献,在2007年施正荣作为唯一的企业家,成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并先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环保英雄”和英国媒体评选为“可拯救地球50人”之一。

(二)以创造力为核心素质

人才作为知识和智能的最基本的载体,无疑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美国著名创造力研究专家阿莫比尔指出,个体创造力是组织创新的主要元素,没有个体创造力便无法激荡出组织的创新[8]。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在大约200家中国优秀企业的CEO中做了一项关于“员工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普遍回答是:缺乏创新能力[9]。可见,个体创造力是组织得以发展及创新的必要因素,只有明确了个体创造力,才能从组织层面更好地管理创新人才。

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创造力的定义是,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有用性的工作成果的能力。创造力构成可归结为三个方面:⑴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⑵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⑶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三)以T型知识结构为专业背景

要实现信息产业的长远目标,最缺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教授在长沙举行的“2011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年会”上如此发问,他本人的观点是“最缺产业整合者,缺行业领袖,缺T型人才。”所谓“T型人才”,是指必须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深入的技能(T型的纵轴),对相关广泛的学科范围领域(横轴)有足够了解的人才[10】。“T型人才”属于一种知识结构优化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高的效能性、较强的适应性、较好的进攻性和较多的独特性的特征。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典型的“T型人才”,其人文科学才能(T型的纵轴)非常突出:早在一师求学时,就刻苦攻读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尔后他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活动,广泛阅读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学、军事学等著作(T型的横轴)。拥有宽广知识结构和渊博学识的毛泽东,不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而且还在文学、书法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是诗人、书法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是一位“T型人才”,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T型的纵轴),是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的奠基人,同时对数学的十大分支(T型的横轴)如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从而奠定了他在数学界的崇高地位。

(四)以法律和道德为行为规范

法治既是制度之治,也是观念之治。真正的法治社会是人民要有法律精神,对法律有信仰,以法律和道德为行为规范[11]。

法,国之重器。法律是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规范性是法律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作为未来“法治湖南”的主人和建设者,广大青年必须具备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依法行事。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温馨和谐。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可言的,也不会走得长久。法律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科技部印发《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对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考核评价的重点之一是科研诚信和职业道德等[12]。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道德也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道德是每个青年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一个没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中饱私囊、唯利是图、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必将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从而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的机遇。

弘扬传统文化与构建法治、道德体系是相辅相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创建现代社会的道德、法治体系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相容的,如古代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于世界东方,就是这种敢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儿女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爱国情怀无论是在古代、当代,还是在将来,永远都不会过时。再如儒家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人们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庭,爱社会,所以“仁”不仅是一颗博爱、慈悲的心,更是一种人性的善,儒家还主张“人无信而不立”,即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亦不欺人,更不会弄虚作假,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纽带,是我们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再如,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都是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作为有志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热血青年,应继承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四化两型”建设新阶段青年成才的途径

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至关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时期是青年开始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标准的时期,是对性格、情绪、品质、人格进行自我塑造的时期,也是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三点希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13]。这体现了党和人民对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一贯要求,阐述了一种全新的成才观,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途径和方向。

(一)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

青年成才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就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在同学中倡导“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关系,不谈家庭琐事”,只谈学习和国家大事。毛泽东青年时期废寝忘食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他以后从事革命及其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国外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建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当今时代,广大青年学生应以青年毛泽东为榜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不断积累新知识、增强新本领,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成才立业德为先。一个人对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技术的掌握,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他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为报效祖国,1950年,已经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的他,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尔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紧密结合,符合青年成长的根本规律,是未来湖南建设对青年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4]。青年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是人生阶段中创新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很早就养成了喜爱思考和不迷信权威的习惯。七岁上学时,他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问题的习惯就非常明显。他对他所接触的东西,总是无休止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一回上算术课时,老师教同学们说二加二等于四,爱迪生一定要让老师讲明白,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尽管老师给他作了一般的解释,但并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爱迪生时时刻刻用自己天真幼稚的心灵探索着大自然的秘密。然而,他的老师未能理解他。可是几十年后,爱迪生却成为享有盛名的发明家了。如果爱迪生不是无休止地钻研,不停顿地改进,那么他的许多发明创造便不会日趋科学、完善。由此可见,科学家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自于其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广大青年学子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要善于使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在此基础上,要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进一步培养开拓创新、敢于人先的品质。

创新思维最终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升华。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人的创新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南宋时期的理学名儒、湖湘学派学术文化的奠基者、第一师范的前身——城南书院的创办者张栻一贯主张“学贵力行”,他认为知与行的关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必须结合,即“知行互发”[15],此后被湖湘人才代代相传,如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倡导“笃实”学风等。毛泽东早年在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也主张“重在行事”,要“踏着人生社会的社会实际说话”,认为:“凡吾思想所及者,吾皆有实行之义务,即凡吾所知者,吾皆有行之义务。”[16]这种“知了就要行”的实干精神,激励着他从事新农村实验、驱张运动、湖南自治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青年毛泽东当年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这对他成长为伟人起到很大的作用。耶鲁大学校长谈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时就提到课外活动小组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实验室。可以举办更多的联谊活动、竞赛活动以及各种宣传活动;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勤工俭学、社会实习等团队活动的机会;增加举办社会热点议题和学术报告会议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研讨会、团代会以及各种公共会议。大学对于课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应该在价值观、活动使命、资金、活动骨干培训等方面予以引导和帮助,在活动具体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充分放手,更好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未来湖南建设实践是一种全新的事业,是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是创新活动不竭的动力,必然产生大量的创新需求。青年的创造力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创新成果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必将使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三)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

当今时代是一个提倡个性,鼓励特色的时代。但是个性并不意味着刻意地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甚至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个性发展,是指在个人根据自身的内外部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某一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同时形成自身的特点。

青年人才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扬长避短,坚持个性发展。只有每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各展其长,各人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未来湖南提倡个性,鼓励特色。从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中可以看出,仅新型工业化人才,就覆盖了轨道交通、钢铁、有色、石化、纺织、轻工、汽车、物流、金融等产业,这些产业都需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爱好专长,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才。即使在同一工作部门,也需要知识能力互补,性情风格搭配的人员的通力合作。

所以当代青年,在制定自己的学习发展规划时,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让优势得到发挥,专长得到深化。高等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在个人的志向、特长和爱好上的差别,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处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如湖南第一师范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逐步确立了“综合培养,分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倡导个性,突出特色的时候,要同时实现好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能力本领,健全的心智品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所谓个性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非常注重全面发展,他主张“三育并重”、“身心并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916年12月,毛泽东在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写到:“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1917年4月2日,毛泽东又在《体育之研究》中说:“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以此耳。”“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6]系统地阐述了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后来发展成为新中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当然全面发展,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平均发展或分别发展,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即夯实专业基础,砥砺个人品格,保持身心健康。

未来十年,是湖南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湖南人才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学子应该承担时代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机遇,奋发图强,成长为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经济发展、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11-07-02.

[2]周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J].求是,2011,(16).

[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25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N].湖南日报,2011-05-05.

[4]周强.建设“四个湖南”叫响“两型名片”[N].人民日报,2010-08-17.

[5]湖南行政程序规定[EB/OL].湖南省政府网,2008-10-01.

[6]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湖南日报,2010-08-24.

[7]湖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2012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目录[EB/OL].湖南省政府网,2011-03-20.

[8]Amabile JM.A Model of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In B.M.Stew&L.L.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1988,123-167,Greenwich.CT: JAI.

[9]Silverfox L N.新奇的想法[EB/OL].经济学家中文网,2011-07-23.

[10]李伟.中国转型急需培养乔布斯式的“T型人才”[N].潇湘晨报,2011-04-16.

[11]文白石.看《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如何让公民信仰法律[EB/OL].红网,2011-08-2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门户网,2011-08-16.

[1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N].人民日报,2011-04-25.

[1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5]张栻.送钟尉序[A].南轩集:卷十五[M].四库全书本,772.

[16]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C].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A Study of Talent Requivements at the New Stage of Hunan Construction

LI Hui-hua,WANG Zhao-hui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The talent is the first resou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first drive to promote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enrich the people.Building a green,innovative,digital and law-governing Hunan requires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behave themselves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taking green concept asthe view of values,creativity as the core of quality,"T"type knowledge structure a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law and morals as guidelines. Therefore,the young people should combine the cultural knowledge with moral education together;merge the creative thinking with social practice;and link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ogether.

young people;future Hunan;innovation

C96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831X(2012)02-0045-06

2011-11-23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B093)

李辉华(1977—),男,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营销战略研究;王朝晖(1974—),男,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刘济远]

猜你喜欢

湖南人才发展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