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纸扎与丧俗研究*
2012-08-15刘进
刘 进
(菏泽学院美术系,山东菏泽274015)
鲁西南纸扎与丧俗研究*
刘 进
(菏泽学院美术系,山东菏泽274015)
鲁西南地区的纸扎艺术在表现样式、表现手法上丰富多样,在实际殡葬活动中有着多种内涵和功用,虽然依然保留有原始宗教的成分,但也是生者孝道情感宣泄的重要表达方式。
鲁西南;纸扎;祭祀;丧葬习俗
菏泽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接壤。八县两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提起纸扎①艺术,对菏泽人来说,并不陌生,随处可见的纸扎店铺里摆满了花花绿绿的纸扎祭品。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纸扎总是寄托着老百姓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的祈愿。“纸扎”艺术见证着人世的更迭变迁,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纸扎艺术最初起源于丧俗,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在鲁西南地区的丧葬活动中,纸扎是丧俗艺术中一种主要而又相当普遍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贯穿在祭祀丧俗之中。中国农村历来就有句老话:“喜事可省,丧事要重。”这意思就是,办喜事可以省着点办,但丧事却万万不可以等闲视之。所以,农村丧事总是大操大办,铺排隆重。因此死者家属不惜花费全部家当来办理丧事,请纸扎艺人(扎彩匠)扎制大量的纸扎贡品,如牌坊、门楼、车、马、轿子、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如箱、柜子、橱、茶具、餐具等等。
另外,从考察的鲁西南地区丧俗活动中发现,最为重视的是“三周年”,俗话说“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三周年”在鲁西南俗称“过三年”,按照当地习俗,在亲人去世三年之际,要举行一个祭祀仪式,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过三年”在习俗上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其目的是为了追忆逝去的亲人,是活着的人缅怀逝去亲人的一种方式。这一天死者的亲属们带着事先扎制好的金山银山、宝桌、聚宝盆、摇钱树、柜子等到坟上去焚烧,祭祀亲人。
一、纸扎——依然保留着原始宗教(巫术)成分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在鬼神世界的构筑和信仰方面能与中华民族相比。从远古时代的万物有灵,到近代的民间宗教;从皇帝庄严肃穆的祭天到平民百姓幽默的祭灶,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从未摆脱过鬼神的幽影。[1](P98-99)中国人普遍认为亡者灵魂不死,生命并没有结束,只是转移到冥界了,现代人已少有这样的观念,但从主观情感上仍然愿意相信人的灵魂永不泯灭,这是丧俗艺术产生的根本前提。“在中国人的时间世界里人们相信‘死’是另一种方式的‘生’,是永恒的生命循环。所以中国老百姓事死如事生,重视丧葬,使死有所归。这是围绕生命礼俗展开的民间美术意义之所在。”[1](P102)“出于对灵魂的崇仰传统,至今人们仍重视丧葬,可谓‘事死如事生’。”[1](P124)由于灵魂不灭这个观念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它便慢慢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礼仪生活等各个层面,其中对于死亡的影响层面更广,例如:人们认为亡灵会在每七天回家来探望一次,所以有了“做七”的丧葬仪式,因为对死者的灵魂存在着一种害怕的心情,害怕亡灵眷恋人间而不舍离去,进而产生对灵魂的敬畏与害怕。所以在鲁西南地区发丧、烧七、过三周年时要扎制大量的纸扎供品,同时在“一七”到其“七七”当中,最注重的是“五七”。俗话说“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烧七时纸扎的各种祭祀物品,几乎囊括了衣食住行用,甚至还有戏曲人物等娱乐物品,品种齐全。把人间生活物品扎制为纸扎贡品,人间没有的摇钱树、聚宝盆等也要扎制,这充分显示出人们对未知的阴间的陌生世界的一种生活设计,实际上表露出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美好期待,对富裕生活的无限向往。让死者不必留恋人间,阴间所需要的一切都已购置齐全,安排妥当,那里有着人间所向往的富足需用和无限的欢乐,那儿将是死者的温和恬适、超然空灵的灵魂寓所。
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那些维持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不够充分甚至是非常匮乏的。饥饿、贫困、荒灾、虫害、疾病等总在威胁着人们,生活中经常出现他们的阴影。尽管人们长期不懈地积极与之搏斗、抗争,力图改变不利的生活环境和被动的现实境遇。但改善的状况也并不尽人意。而且种种人生问题,不单是靠物质手段就能够解决的……这些问题频繁地困扰着渴望幸福的心灵。对于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不尽人意的境遇,人们往往诉诸精神手段,以求替代性的解决和满足。[1](P223)人们生前的贫穷、痛苦、未曾享受的幸福生活,都在这花花绿绿的纸扎贡品中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纸扎——孝道文化的最后表达方式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当中,无疑是中国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标准。
《孝经》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2]由此可见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潘鲁生在其《山东曹县戏曲纸扎艺术》一书中讲到:生死是人生大事之一,家属不惜花费全部家当来办理丧事。有的富裕人家,要扎制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纸扎以表达孝心。“子欲养而亲不在待”是人生的遗憾,有的死者家属在亲人去世多年后每逢祭日还会扎制一些纸扎用品到其坟头去烧,认为心中的遗憾惟有用此种方式才能化解。
丧礼办的是否隆重并符合当地的习俗观念,既是衡量子孙是否尽孝道的标志,又对能否获得祖先庇护而家道昌盛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各种丧葬仪式中还贯穿着亲属对死者的一种真切的怀念,其中也隐含着一种似是恐惧而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心理。[3](P49)我采访的纸扎艺人宋林宪②在交谈时告诉我:在他十岁时母亲去世,现在他也儿孙满堂了,心中却有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和敬爱之心,自己就花费两天的时间精心扎制现代最流行的纸楼房,选择祭日到母亲坟前祭祀后,把楼房在大火中烧掉,让母亲在冥界也住上楼房,过上现代化生活。纸扎在大火中转瞬即逝,在老百姓眼里,焚烧纸扎丧葬用品,正是他们充分显示孝敬(也有父母为早逝的子女扎制的,体现的是对孩子的关爱)和祭奠先人的方式。而他自己恰恰就是需要看到这一幕,需要向众人展示这一幕,不惜气力和财力让逝去的亲人在冥界过上现代人的好生活,希望亡者能够享受生前所有未曾享受的美好生活,这正是亡者子女孝道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三、纸扎——为了生者情感的宣泄
心理专家胡慎之认为,世人所做的一切祭祀仪式,都是为了自己而已。各种哀悼的仪式、纪念的仪式以及在这些仪式上所使用的祭祀用品,都是为了给在生者以力量,更好地活着,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弥补对死者的愧疚感。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对先人思念的方式,烧纸扎用品的做法也很难一棍子以“封建迷信”打死,只要没有违法、没有违背道德的纪念方式,都应该是可行的。
一位纸扎艺人给我们介绍:“如果说这种纸扎用品完全是封建迷信那又不见得,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现代人通过这种方式给先人尽孝、寄哀思,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舒缓压力方式。”对于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心理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对于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有些事情是耳濡目染的,比如丧葬、祭祀文化,从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在玩耍中观看、在玩耍中听大人讲解,观看死者家属的哭丧行为、举行的仪式、花花绿绿的纸扎贡品等等,有时自己还参与其中,这一切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早已生根。这些行为方式会不自觉地影响到他日后的行为,他也会像其认知的那样,由其家族中的年长者主持整个丧葬活动,按照当地的丧葬习俗去做,在出殡、五七或三周年等日期扎制大量的纸扎,通过焚烧纸扎的方式来告慰逝去的亲人,舒缓失去亲人的心理压力,满足其情感表达的需要。
人们认为在殡尸期间,对于刚刚离去的亲人应给予一种慰籍。一切哭丧、吊孝、祭祀、守灵、送纸钱、烧纸扎等不外乎是为取悦鬼魂而安慰亲属的具体做法。丧俗的所谓颂鬼实则是安慰死者亲属的具体做法,这同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相关,通过情绪的宣泄、艺术的表现和环境的渲染 ,使祭祀更有浓重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色彩。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传统的纸扎是否还存在着一成不变的态度,或者是随着时代潮流的改变,一些传统的祭祀物品会逐渐减少?从目前的流行趋势来看,扎制的楼房、汽车、冰箱、彩电的现代化物品已成为纸扎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纸扎文化是我国民间一项源远流长的重要民俗活动,虽随时代发展而有所演变,但象征意义和功用都是大体一致。即以纸扎品为替代物和媒介,寄托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感情和美好愿望,成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丧俗文化,纸扎艺术的延续和发展,是生存于民间社会的“活化石”,其长流不息的现象,值得人们不断地以科学的观点和视角进行探讨研究。
注释:
①鲁西南地区流行的纸扎主要是指与民间丧葬及祭祀活动相关的纸扎,简称为“纸扎”。
②宋林宪,菏泽市牡丹区吕陵镇人,从事纸扎制作30余年,在当地制作的纸扎造型新颖,做工讲究,很受当地百姓欢迎。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孝经[EB/OL].[2011-10-1].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xiaojing/xiaojing001.htm.
[3]潘鲁生.纸人纸马[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The Study of the Paper Binding Art and Funeral Customs in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
LIU Jin
(Dept.of Fine Arts,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The paper binding art in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 boasts rich patterns and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and has many connotations and functions in the funeral activities.It still remains the original religious elements and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people alive to release their filial piety emotions.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paper binding;sacrifice;funeral customs
J 528.2
A
1673-2103(2012)01-0137-03*
2011-10-11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鲁西南纸札艺术研究》(编号:200880181)。
刘进(1975-),男,山东莱芜人,菏泽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学。
(责任编辑:谭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