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再现
——以《江雪》两译本为例

2012-08-15符蓉易来宾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英译中江雪原诗

符蓉,易来宾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再现
——以《江雪》两译本为例

符蓉,易来宾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讨论汉诗英译中风格再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为诗歌的艺术灵魂,风格在多数情况下是可译的。本文以《江雪》两译本为例,描述与分析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以此为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再现探索多元的理据与方法。

生态翻译学;汉诗英译;风格再现

引言

近年,国家愈加重视中华文化的对外推广。季羡林先生所提倡的“东学西渐”

主张应和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让国人知晓要提升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提升国家良好形象,高质量的文化输出必不可少。诗歌是文化与艺术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作为中华文化最精深粹美的部分,汉语诗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比拟的重要角色。诗歌的风格代表着其与众不同的个性,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要素之一。译诗若不译味便不能成诗。可见,汉诗英译中风格的翻译与再现尤为重要,其价值绝不可小觑。

鉴于此,本文以汉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借鉴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框架,运用描写的方法,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具体译例,旨在对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为实现诗歌风格的再现所采取的适应与选择行为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此为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再现探索多元的理据与方法。

一、生态翻译学与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再现

2004年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在其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详述了其译论主张。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为指导,胡教授把翻译界定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39在他看来,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译者来说,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2]32008年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该学说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喻指类比为自然生态,把翻译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生态翻译学研究重视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平衡性,提倡从多元学科视阈解读翻译研究。[3]11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过“风格即人格”[4]84,一部作品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品,主要在于其特有的内容与形式能融汇混化。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说过:“艺术品是作为一种结构感染人们的。这意味着它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5]412众所周之,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处理的文体,译诗难译诗味更难。为更好地在汉诗英译中传神达意,我国不少著名译家都做过这方面的相关论述。林纾说过,“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并不亡失。”[6]128胡怀琛谈译诗时曾说:“取其意,锻炼而出之,使合于我诗范围,亦吟坛之创格,而诗学之别裁也。”[6]192郭沫若则强调文学翻泽,包括诗歌翻译要不失“风韵”。[6]259成仿吾也说:“译诗应当是诗。”[6]273他认为,译诗犹如获得诗人的灵感而创作无异。闻一多主张以诗译诗[6]278。朱生豪也强调泽作要保持原作的神韵。[6]333陈西滢把翻译比作绘画,提出了形似、意似、神似说。[6]325傅雷则强调重神似而不重形似。[6]391由此可见,贴切自然地再现原诗风格,对每位译者都是极有难度的挑战。

三、《江雪》两译本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7]6 9《江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所作的五言绝句,语言精简凝练,字数不过二十,但它所传递的风格意蕴却极为隽永深刻,纯美悠远。宋人范稀文《对床夜话?四》说:“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诗之外,极少佳者。”故古今中外众多译者都对其进行翻译,但不同译本所传达的风格迥异。本文主要选取Witter Bynner和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1)Witter Bynner译文[8]162

River Snow

Ahundred mountains and nobird,

A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little boat,a bamboocloak,

An old man fishingin the cold river-snow.

(2)许渊冲译文[9]457

Fishingin Snow

Fromhill tohill nobird in flight;

Frompath topath noman in sight.

Alonely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snowin lonelyboat.

汉语在“模糊中传递语义,朦胧中孕育意境”,而英语则反其道而行之,语以清朗,表述精确。[10]307首先,Bynner的译文前两句把“千山”,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万径”译为“a thousand paths”,为言其多,以实数来译虚数,没有很好地传递原诗风格。作为一名外国译者,Bynner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影响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以至于在译文风格再现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许教授国学功底深厚,对中文诗词中的模糊虚意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译本中,译者创造性地选择fromhill tohill和 frompath topath,来分别翻译“千山”和“万径”;而没有直译为thousand和ten thousand;在处理“鸟飞绝”和“人踪灭”时,译者能动地选择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这样的译文结构、字数及音节数都相同,工整对仗,从而使原诗的风格巧妙地移植到译诗中,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艺术魅力。

“独钓寒江雪”是全诗最为传神的句子。在翻译过程中,此句风格的自然表达,对通篇译文风格基调的再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从字面上看“钓”为动词,雪为宾语,不过从常理上判断,“钓”的宾语应当是“鱼”,省略了;而“寒江雪”是补语或者状语后置,省略了介词。《唐诗鉴赏辞典》就是把“独钓寒江雪”释作“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和“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Bynner的译文就适应了这种理解,所以其所选择的翻译形式便为“fishingin the cold river-snow.”Bynner全篇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形式,而选择用名词词组来再现原意。这样的风格犹如一幅全然静态的寒江独钓图,颇有几份原诗的韵味。与之相反,也有学者认为“钓”的就是“雪”。因为诗歌表达的主要就是意境。天寒水冷,鱼不上钩;茫茫江上,只有大雪纷飞。渔人在那儿垂钓,不像是在钓鱼而像是在钓雪。许教授语言技巧娴熟,在他的译文中,“fishing”的补语就是“snow”[11]106,这样的选择所表达的风格更为灵动诗意,与前文的静态之美相得益彰更显诗味。

结语

译作是否能贴切地再现原著风格,是衡量译作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相对来说,汉诗英译中对于原诗语言风格的保留和再现比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更为重要。一般而言,中国译者和外国译者的译本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不同,其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行为也各有侧重,正是这种适应与选择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得译文作品的风格趋于多元。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一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4]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考夫卡,艺术与要求性[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6]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

[7]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9]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1]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An Eco-translatological Study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Sty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Editions of“Jiangxue”

FURong,YI Laib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Huna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style representation in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 from an eco-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As the soul of artistic poetry,styl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ranslatable.Wi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editions of"Jiangxue",it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ranslators'cyclical alternations of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to develop its multiple theoretical bases and approaches.

Eco-translatology;Chinese poetrytranslation;style representation

H059

A

1671-5004(2012) 03-0078-02

2012-5-15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模糊语言及模糊翻译的美学特征研究(09C516)的部分研究成果。

符 蓉(1982-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中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易来宾(1964-),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英译中江雪原诗
峨眉山月歌
江雪
江雪
江雪
改诗为文三步走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江雪
从框架理论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递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以《春望》三个译本为例
环球时报 双语新闻   Bilingual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