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2-08-15来秀明许幸子李云山
来秀明,许幸子,李云山
(湖北工程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此后,我国的普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实效性不强,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求职技能并没有产生预期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比较狭窄。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就业指导课涵盖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但目前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没有涵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所规定的内容。一些高校只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课时十分有限,所以,教学内容只限于就业的形势、政策和就业信息以及制作简历和面试的一些技巧。实际上,现代就业指导课已经不仅限于以前的求职技巧、面试包装以及政策解读了。现代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开发、职业素养提升、职业倾向测评和创业指导等内容。很显然,目前这种教学内容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第二,教学方式十分单调。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基本上都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且,在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都是采用上大课的方式,即一个教学院系的所有毕业生都集中在一个大教室上课。这种上大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只适宜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如果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则会有很多学生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机会。但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态度与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践课和体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单纯的课堂讲授不可能全面实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不能实现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目标。
第三,教学手段相当落后。在许多高校,由于采用课堂讲授加上大课的方式来开展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活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只能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可能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教学也很适合于上大课,但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也只是充当教师的板书,并没有发挥其特殊的作用。然而,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兴趣以及兴趣与职业的关系,还要了解自己的人格以及人格与职业的关系,更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以及职业价值观在一个人的择业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兴趣、人格和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特征,都必须通过专门的心理测评工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出来。所以,在就业指导课教学手段上,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心理测评的量表。
第四,教学对象不够全面。目前,有些高校只在毕业班的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这会使毕业生感到就业指导课只是一种应急性课程。有位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指出:“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面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这样的就业指导属于‘临阵磨枪’型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性作用。”[1]针对这种现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所有高校都要在三至五年之内,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不能作为一种“临阵磨枪”的应急性课程。而且,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就业指导课既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也可以作为两门或三门课来开设,但都要覆盖整个大学过程。也就是说,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各个年级的大学生。
第五,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由于我国多年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大学生毕业之后一直是由国家安排工作,高校既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但在上个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时代,大学毕业生一般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和探索,也从来没有系统地培养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之后,我国才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才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始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是在没有系统地培养就业指导课程师资的背景下来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就业指导课的教材、教学大纲可以由少数专家来编写,但是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不可能由专家来承担,这副重担只能落在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院系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的身上。实际上,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务工作者和政治辅导员一般都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都不一样,但都要讲同一门就业指导课;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年轻的辅导员根本就没有上课的经验,但现在却要在一两百人的课堂里上大课。有经验的高校教师都知道。上大课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而且,这些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者都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需要处理,很少有时间甚至根本没有时间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对国内外就业指导理论缺乏必要的学习,对大学生的求职需求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导致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二、全程化是提高就业指导课质量的重要措施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针对在大学生毕业前夕进行的应急性就业指导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从学生进入高校后就要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创业指导、择业和就业指导。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主要方式就是开设全程就业指导课,因为课程是一切知识、技能和观念的载体,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职业选择不是一个面临择业时才作出的选择与决策,而是一个长期发展和思考的过程。由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和职业态度的形成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因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工作。所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行全程化既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就业指导课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还能改变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实效性不强的局面。
首先,高校开设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能够丰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改变目前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和狭窄的局面。对全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目前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高校全程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心理测量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等六个方面。[2]也有人认为高校全程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包括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就业礼仪的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介绍等十三个模块。[3]无论从哪一种观点来看,大学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因为,在实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对大一的新生介绍如何制作简历和面试技巧,他们对这种内容不会产生强烈的需要;如果对他们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他们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全程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既充实了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又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不同需要。
其次,实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能够改变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学方式单调和教学手段落后的现状。在以毕业生为对象的应急性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采取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能完成就业指导课的知识层面的教学任务,如就业形势的了解、就业政策的学习、就业信息的掌握和职业的分类等内容。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还必须完成技能层面的教学任务,如求职技能、沟通技能、信息搜索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还要实现态度层面的教学目标,如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等。所以,只凭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难以全面地实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在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实现就业指导课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必须采用小组讨论、朋辈学习、案例分析、岗位见习、角色扮演、市场调研、专题讲座、问卷调查、职业人物访谈和创业计划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求职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和人格特征,使毕业生在择业时能做到“人职匹配”,在全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一些心理测评软件作为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
再次,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扩大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对象。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要求大学生从迈进高校校门的时候就要开始接受就业指导,就要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开发。另一方面,还对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要求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职业指导课的教学活动,如心理测评就要求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参与其中,创业计划竞赛需要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作为指导教师。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对就业指导课师资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应急性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等知识性内容,这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素质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则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完成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和形成正确态度的教学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择业、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设计等多方面的指导,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全程就业指导课所带来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变化,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提高了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素质,扩大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对象,明确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充实和丰富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改变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求职技能。所以,全程化是提高就业指导课实效的重要途径。
三、如何构建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构建我国高校的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首要问题是要把“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为了每位学生的就业”作为核心理念,以这种理念来指导全程就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这种核心理念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GDP还只有3000多美元,在高校中有许多学生是来自贫困的家庭,贫困生在大学生中还占有很大的比例。有许多大学生是通过借款或贷款来缴纳学费和支付生活费,有许多家庭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耗尽了所有的积蓄,甚至是债台高筑。针对这种社会现实,我们可以说利用就业指导课程来帮助一个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为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涉及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影响到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命运。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及其实效性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而且还涉及到许多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所以,我们只有确立“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为了每位学生的就业”的核心理念,才能认识到构建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确立全程就业指导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构建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必须建设一支专业对口数量合适质量优良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是制约任何一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样,要构建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在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大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水平。要改变目前由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和辅导员担任就业指导课主讲教师的局面。全程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时间长达数年,在不同的学期,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会有所区别,这就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来主讲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课。如对刚刚进校的新生,就业指导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这些教学内容,必须安排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论专业、教育心理学专业和管理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由于全程就业指导课程涉及到很多学科,所以,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必须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必须实行专业对口。当然,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不能只限于高校教师,还要包括一些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成功的创业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让这些专业人员与高校教师共同组成全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
全程就业指导课与应急性就业指导课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要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了解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这个阶段就业指导课的另一项内容是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要通过心理测试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兴趣、能力、专长和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兴趣、人格、能力、特长和职业价值观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就业指导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是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环境、创业机会、创业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个阶段,就业指导课还要完成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拓展学生就业能力的任务。大三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与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存在的区别。在这个阶段,就业指导课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职业素养的提升与变化来修订大一时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所以,大四阶段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最丰富,它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求职礼仪、求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笔试和面试的应对技巧和礼仪等等。大四阶段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比前几个阶段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总之,树立“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为了每位学生的就业”的核心理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既是构建高校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就业指导课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1] 郭江平.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黄昌建,龙力,李荣华,等.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王怀伟,韩艳春.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