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应对机制的建立
2012-08-15康远志
康远志
(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系,广东潮州 521041)
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应对机制的建立
康远志
(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系,广东潮州 521041)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主观上要求在规避职业风险的同时,实现教育投资的收益最大化。就业市场的分割性收益差异、人力资本的流动不顺畅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大学生偏好于沿海较发达地区、偏好于城市和垄断行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据此,国家应对赴西部基层及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进行制度化、多元化、明确化的人力资本投资补偿,以激励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分割性收益;人力资本补偿
近几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却持续降低。2005年大学毕业生是338万,2008年增加到559万,2010年达到630万。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2005年为76%,2008年初次就业率为68%,2010年为72.2%。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生的供需比都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张车伟和蔡昉的研究表明,就业弹性从1980年的0.44降为2000年的0.1左右。[1]与大学生初次不业率不高及城市就业弹性降低相对应的是,愿意到西部农村基层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极低。赖德胜和吉利披露的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中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占77.4%,愿意去沿海工作的则占45.5%。[2]总体冲击和大学生争相涌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垄断,出现了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宁愿呆在城市不就业也不愿意去基层农村地区就业,仅仅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吗?从总体利益考虑,国家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吸引大学生去西部地区、基层地区、农村地区就业?笔者尝试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对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及垄断产业现象进行解释,并探讨国家如何实施政策激励来引导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理论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放弃现在的收入接受教育培训,以换取未来更多的收益,是各种选择间的权衡。[3]一般来说,只有当预期收益现值大于成本支出的现值时,人们才有投资的愿望。对教育机会的选择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由于教育获得广博的技能和知识,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具有市场价值。
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可分为两次来完成,一次是上大学前的专业选择,另一次是就业前的职业选择。职业选择是对专业选择的修正、弥补或延伸。对大学生来说,教育投入成本既定,只有职业收入和风险成本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职业收入是择业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职业价值的重要变量,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同时,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发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受经济、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主观上要求教育投资的价值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因此,大学生择业是通过搜寻就业信息,减小在期望收益和实际收益之间可能存在的偏差,降低出现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在收益—风险约束框架下的决策过程。设U为就业效用函数,大学生就业效用由其预期收益和风险决定,其数学表达式为:F=(X1,X2,X3),X1为大学生就业预期收入,主要体现在福利、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X2为就业职业发展风险,主要体现在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规避职业风险的成本,X3为大学生的专业、家庭背景、个体的风险偏好。毕业生在作出就业选择时,会有决策对比,只有当该项就业的职业效用大于或等于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平均效用时,大学生才会选择该职业。
二、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就业市场的分割性收益差异。皮奥里(M.J.Piore)在1970年最早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他认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和职业前景较美好;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赖德胜提出转轨中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构成的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是被分割的。[4]而且这种分割更多的不是体现为一种制度性分割,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劳动市场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分割性收益”。这种分割性收益是以货币收入或非货币化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形式存在。一旦大学生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则各种分割性收益就无法获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主体体现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所有制之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规模巨大。1988年到1995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增量大约占全国收入差距增量的16.5%,而在全国收入差距的增量中,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增量所占比例高达13.5%。[5]转轨中的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城镇内部普遍存在收入差距。为追求“分割收益”,大学毕业生可能的选择是:城镇与农村之间选择城镇;东部地区城镇与中西部地区城镇之间选择。同时,目前中国各行业的收入差异也很大,张沂和龚德恩的研究表明,中国工资最高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与最低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之比,1978年为2.17∶1,1985年为1.81∶1,2000年达2.60∶1。[6]目前,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的收入和其他行业的收入差异巨大,某些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子女具有在这些行业就业的天然的优先选择权。在这种状况下,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常的社会资本投资日益旺盛。“分割性收益”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偏好于东部沿海地区、偏好垄断行业和大企业的倾向进行解释。
(二)人力资本的流动不顺畅。根据舒尔茨(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迁移是一种带来某种经济收益的投资行为。人口经济性流动是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流动者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如果流动很困难,就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机会。
在我国,人力资本的流动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从中央到地方、从东部往西部的流动基本上是顺畅的,但反过来流动的难度非常高。一方面是因为就业选择充当了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根据市场选择机制,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个人的工作层次应该是匹配的,就业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因为如果大学毕业生暂时进入农村次要劳动力市场,以后再进入城市求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履历作为信号会暗示潜在雇主,这位求职者是因为能力低下才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落马,所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为了避免这种信号给自己带来损失,大学生宁愿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自愿性失业,也不愿意暂时进入农村次要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则是,目前从农村进入城市还有很多障碍,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户口,从西部地区或农村把户口调到北京,难度相当大,这在中国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三)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及工作搜寻的便利性使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和大企业就业。城市是产业和职业信息的发散和聚集地,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密集,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京津地区拥有密集的城市带,这里信息丰富,而且拥有巨大的产业群,对具有流动倾向的大学生来说,在进行职位转移,工作再次搜寻时,他们可以更容易地选择与其在初始就业期间形成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相匹配的企业岗位。大学生投资于原有企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不会由于雇佣契约突然中断遭受过多损失。
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和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是主流价值的聚集地,城市人的生活价值和理念作为社会主流在持续发生作用。随着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的递增,学生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反映城市理念的价值观。另外,当前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也表现出很强的城市指向的特点,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同时,相对于小企业,大企业中的岗位职责较明晰,有更多差异性岗位可供选择。在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如果大学生能够进入大企业工作,那么他的由专业投资形成的初始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就更容易发现匹配岗位,因此,大学生更倾向到大企业工作。
三、打破制度分割,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激励机制
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发生,是转型过程中特殊制度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劳动力在某些大中城市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大学毕业生是高层次劳动力,失业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及影响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有效地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改善大学生就业的非均衡分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去、能够去农村和基层就业,甚至自主创业,必须消除体制性障碍,对赴基层和农村地区就业的学生,应有公共财政和行政力量的支持,[7]在市场机制失灵情况下,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的机制。
(一)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
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发展经济,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从近期来看,我国还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政府的权威和示范作用对市场主体有很大影响。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当率先垂范,尽快缩小分割收益的范围。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户口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目前,虽然户籍制度已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但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消失,户籍制度依然是中国城乡流动的最为突出的制度障碍。地方为了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对外地生源的进入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制,使户籍制度成为外来人员准入的无形壁垒。户籍管理制度还是其他许多制度形成的基础和条件,造成不同地区的分割问题,成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的障碍。要减轻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权的约束,逐步减少依附在户口上的经济和社会利益,逐步实现不同户籍身份的统一化,使它仅成为户口登记制度而不是身份识别制度,减少劳动者因户口不同而在就业和社会福利上产生的差异。
二要尽快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社保、医保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基本上是以户籍为基础,在制度设计上缺少针对人口流动的特点,造成了劳动力在城镇内部、部门之间、单位之间流动的壁垒,使得借助人口流动形式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难于实现,不能有效促进就业。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前提下,减轻各行业和部门在社会保障水平上存在的过大差异,将社会保障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全国无障碍流动,打破社会保障制度性分割,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二)对赴西部、基层地区和农村工作毕业生进行收益补偿激励
从国家整体的角度来说,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基层地区和农村就业具有阶段性公益特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主要是面向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就业,从毕业生基层就业岗位的职业分类属性来说多数岗位符合公共利益。同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化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工作内容。从长期来看,随着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可以改善基层的经济、社会和人文面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政府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和农村就业的政策中应该注重其行为选择的公益特征,要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做出细致的筹划和妥善地解决。当前,西部、基层和农村地区工资福利待遇较差,工作条件较艰苦,如果遵循市场机制,基于就业的预期收益约束,这些地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政府应对赴西部、基层和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制度化、多元化、明确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
“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项目”、“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就是典型的项目化、制度化例子。制度化的方法弥补了或者是改变了市场选择的信号功能。按照市场选择的方式,如果一个大学生去西部、基层、农村工作,他一定被认为水平比较低,但是如果你是“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或“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项目的参与者,这个信号功能就不一样了。这是制度安排对市场信号的一种矫正作用。同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不只是货币,收益补偿本身应是多元的。主要体现在福利、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也要考虑到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职业的风险。目前,国家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对参加“三支一扶”等项目毕业生,在考研、考公务员考试等方面都给予相应的优先条件,这些都是有利的政策导向。政府和高校要继续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推进基层就业项目的制度化、常态化,使之成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规划和整合激励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
[1]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22-3.
[2]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3(7):34-38.
[3]雅各布·明瑟.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3.
[4]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1998(5):42-48.
[5]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张沂,龚德恩.中国城镇居民规模收入分配格局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2(3):37-43.
[7]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3-85.
The Factorsand the Establishmentof Coping M echanism for Students'Career Decision
KANGYuan-Zh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and Informatin technology,Hanshan 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In job selection a studentwill subjectively avoid risks andmaximize the benefits.The income differences in the jobmarket,unsmooth human capital flow and the specific human capitalservicesare themain factors for students to prefer to employment in coastal cities.In order to guide and promote studentemployment, we shouldmake systematic and diversified human capital compens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who go to work in thewestern and ruralareas.
studentemployment;divisiblebenefits;human capitalcompensation
F24
:A
:1007-6883(2012)02-0097-04
2011-03-07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Z201002。
康远志(1980-),男,江西吉安人,韩山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
责任编辑 温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