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教育公选课建设研究——以三峡大学《环境保护》公选课为例
2012-08-15王洁
王 洁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随着上世纪全球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陆续出现,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日益赢得了各国民众关注,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取得人类认同。1966年英国的高校就开始涉及环境教育研究,大部分院校开设了环境科学或环境保护的选修课、公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国家,1960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后,美国的大学中环境教育课程在各个院系都有开设,特别是1970年第一个“国际地球日”之后,美国环境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根据德国联邦环境部颁布的“环境保护入学指南”,德国高校的许多社会科学专业都开设了与环境有关的课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包括医、农、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类等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关注,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教育部尚未将环境教育课程列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必修课,使得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教育课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环境教育课程的开设与研究的盲区与空白状态,亟待深入研究。本文以2005年三峡大学开设的《环境保护》公选课为例,对高校环境教育公选课建设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环境教育公选课建设的重要性
将环境教育课程列为当前高等教育非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的公共课,是高校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第一,这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剧、人口不断膨胀,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1]和环境问题的敏感人群,理应是环境教育的第一顺序人。第二,这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开展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普及正确的环境知和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为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就须开设多种通识性公选课程;而高校公选课中尤其要注重环境教育内容[2]。
二、三峡大学《环境保护》公选课建设的思路
自2005年正式开设以来,《环境保护》一直是三峡大学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校内热门公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累计选课学生700多人。该课程于2007年被三峡大学列为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予以建设,在传播环境知识和环保观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保护》课程主要研究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环境问题;选修学生专业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以经管学院、理学院、化生学院、体育学院等学院学生为主,且以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大学生居多。
同许多高校的环境教育公选课程一样,三峡大学《环境保护》公选课也存在着教学课时不足、学生专业基础差异大、缺乏合适的教材、教学管理相对松散等问题。因此,在近年来《环境保护》公选课的讲授过程中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进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第一,精选教学内容。《环境保护》作为三峡大学非环境专业的公选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希望在传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使学生成为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同时,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必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使之开阔学生视野、贴近学生生活;此外,选修环境保护概论的非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不同,基础各异。在对现有的环境保护教育教材进行筛选的基础上,按照公选课要求和非环境专业学生知识基础遴选课程讲义与知识体系,重点突出温室效应、生态破坏、能源问题和环保手段等内容。既突出重点环境问题的知识讲述,也激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内容尽量突出国际视野、因应最新时事问题与资料数据,把环境保护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融入到课程中去,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行业发展战略及学生专业与原籍地等进行发散、渗透。
第二,丰富教学策略。首先,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本课程探索采用案例教学与专题研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凝聚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素材与影视动画题材,创设生动教学情景,直接、形象地启迪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提高教学效果。再次,设计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学生专业实际与行业实际的问题讨论,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学习主动性。最后,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开放式考核形式,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性与知识展示运用能力。课程的结题考核以课堂提问、专业、专题讨论及符合学生专业与兴趣的开放式论文为主,大大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将环境保护素养的提高同学生的乡土意识、专业意识等综合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专业与知识背景实际进行学习和思考。
第三,优化教学管理。《环境保护》公选课在教学管理中突出了如下创新。第一,学校制定投入倾斜与激励政策,积极支持《环境保护》建设为公选课优秀课程,特别是2007年三峡大学立项将本课程建设为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有力的支持了课程建设力度与方向;第二,吸纳了包括环境管理、生态学、经济管理等多专业的优秀教师参加本课程的建设,形成梯队合理、规模适中、相对稳定的《环境保护》公选课教学师资团队,并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突出了有关重点内容的宣讲。
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在《环境保护》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课程讲授与学习从课堂延伸至校园甚至校外,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志愿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课程效果。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的环境保护社会调查、加入各种环境保护志愿者或社团,从事力所能及的改善生态与环境的实际行动,使学生们在学习、实践、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其环境意识与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凋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将环境保护知识与意识更好地同其专业学习相结合;此外,还同校内外环保社团合作,举办环境专题辩论会、校园环境保护活动、市区主要河流或重要环境敏感区的环保志愿行动,开展“绿色校园”、“绿色宜昌”等实践活动,如废旧电池回收、杜绝“白色污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去。
[1]谭丽荣,刘志刚.高等院校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1):199-204.
[2]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1):66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