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学科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基于科研参与视角

2012-08-15王守文毛俊华

关键词:科学研究科研项目本科生

王守文,毛俊华

(1.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公共管理以维护公共利益、履行公共责任为基本前提,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基本的理论教授,还应突出学生对于社会的公共认知。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政治体制逐渐推进,善治理念推动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善治的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合作的最佳状态”[1]。在公共管理学科本科人才培养中,要突出善治理念的培养,必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高校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基调是以应用为导向,把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衡量目标,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训练。公共管理类科学研究主要围绕公共利益最大化展开,研究主体一般是高校学者和政府专家,研究方式一般是通过与政府的合作,进行纵向或横向的科研项目研究。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如办学理念过于陈旧,与时代发展不相协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和层次结构上存在问题,即:是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为主要目标,还是以培养专门型和理论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采用“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专业化”、“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等[2]。而本科生通过积极参与公共管理类科学研究,能够弥补理论学习的盲目性和对社会认知的盲从性,在科学研究过程的知识收集和吸收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本科学生主要是公共管理学科基本知识的学习,并不注重理论的深化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但因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强应用性,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参与科研的必要性体现在:

第一,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学习主要围绕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几大学科基本理论,涉及理论广泛且抽象,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比较泛化而很难精通。科学研究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要求有研究技术方法和路线,这些基本要求恰好能使学生在科研参与中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在科研中不仅提高理论的内容学习,也强化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

第二,强化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共管理学科是围绕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行为展开研究的学科,其核心就是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公共责任的承担,公共性是其基本特质。公共管理学科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是以能从事于公共管理工作,具有较强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和社会公共意识为目标。学生通过科研参与,能够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等主体引发的社会事件积极关注,引发对“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责任、回应”等善治理念的思考,强化自身的公共意识。

第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面对的重大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定位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本科生很难以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定位思考和设计公共行为的参与模式,因此通过吸收本科生参与政府主导的科研项目,有助于其站在社会应用的视角,并积极的通过与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主体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除了本科培养方案以外,还通过制度和政策设置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习和科研竞赛、社会调研活动等来推动。高校丰富的科研项目资源和科研人才优势以及其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可行性。

第一,本科学生可参与科研项目丰富。在高校,科研项目的参与主体一般是教师和研究生,这主要是因为前者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时间安排,但本科生也具有参与科研的空间,比如辅助性科研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科研调研等。作为我国科研重要主体的高校,为本科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平台。首先,高校获取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长。我国2012年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重点强调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的设置。高校积极参与协同创新,比较明显的是获取了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其次,高校开始以本科生为对象设置科研项目。很多高校通过学校资助的方式设置学生科研项目,加强对学生学术研究和调查研究项目的支持。学生科研项目不仅强调了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倾斜,尤其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项目设置。

第二,教师对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强烈需求。以教师为主体的科研项目大量增加,提升了教师科研的难度,使教师难以自身有效参与科研的整个流程。虽然研究生的参与能够有效缓解,但对于基础文献收集、基层调查研究等辅助性科研工作,本科生的有效参与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开始针对性地对本科生加强科研方法的传授并积极吸收本科生参与以扩充自己的科研团队。

第三,高校普遍给予制度倾斜。很多高校为了提升人文科学的发展空间,采取很多措施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机制、方式等方面,核心是通过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公共管理学科以政府等公共主体为研究对象,无疑在地方服务中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高校也围绕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制定了很多措施,如社会调研、政府交流等等,这都为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参与科研提高了制度倾斜。

三、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路径探析

要实现本科生有效参与科学研究,必须充分考虑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多重主体在科研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本科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第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重视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授。单纯理论教学只能培养理论型人才,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公共管理学科强调的是学生公共管理能力提升和公共责任意识的强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授,既能提升学生独立观察社会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而推动本科生深刻认知社会主体,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型”教师培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必须通过与政府的实践合作,通过科学研究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科研型”教师培养。一是直接引进科研型教师,提高学科科研能力。二是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教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参与社会调研,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第三,建立师生合作模式。为了促进教师在科研中有效吸收本科生参与,可采取系列措施建立科学研究中的师生合作模式。首先,设置考核奖励机制。通过对教师考核奖励机制的重设,提高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和指导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其次,实行科研导师制。对于本科生采取科研导师制,由教师和学生在双向选择中确定。科研导师对于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指导,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1]徐晓林.中国公共管理精粹[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91.

[2]郭小聪,肖生福.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147-152.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科研项目本科生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