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协作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模式研究
2012-08-15罗卫平
张 宇,罗卫平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应对市场经济成熟发展对高校培养能力型学生的要求,尤其是具有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三维人才的要求,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从应用技能、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三维角度形成的能力型研究却是目前各个高校模式改革不约而同的努力方向。
一、高校培养模式现状
教学理念,尤其是高校的教学理念,应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鲜明的时代性,并能与时俱进。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教学仅以专业知识体系平台为核心,忽视了学生从规划、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仅以单门课程重难点为切入点,忽视课程相互之间关联性对能力的重要要求;专业教学重视课程教学的结果,忽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科研成果的结合;教学评价仅重视课堂教学的评价,忽视教师针对课堂改革而发生变革的评价;较为关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地位,忽视学生作为需求群体的地位;仅重视教学阶段的学习,忽视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从而形成能力阶段规划的意识。
二、高校培养模式原因分析
目前存在的现状制约了应用技能、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三维角度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其一,部分教学理念、观念未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陈旧、传统方式的负效应均破坏了综合素质培养平台的搭建;其二,教学手段简单化未有完善的意识。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高校大学生能力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学方式多为课堂灌输式,习惯于“传道-受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其三,课堂教学技术仅为“放映式”。忽视网络信息对于课堂教学互动的作用,多媒体仅展示教案效果,教学没有互动性。校园内没有形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氛围,资源重复搜集和取得成本较高。
三、创建大学生应用技能、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三维角度综合培养模式的方法
第一,变静态培养为动态培养模式。加强对应用技能、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三维角度培养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改变能力培养仅限于定性研究上,重视对每个影响应用技能、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三维角度因素的定量研究,逐步形成能力型模型,这将是高校教育改革中需密切关注的焦点。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模式目标基础上摆正师、生、校三主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重视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必要性。大学里,每一主体都应该能通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使自身兴趣优势有得到培养的可能,综合提升匹配的各项技能。校园的氛围应当助力于平等和协作,学生应当具备追求目标、实现理想的源动力。高校不仅仅重视因材施教,更应重视因“实”施教,培养模式的布局应打破过去的静态式,实现及时调整下的动态式。高校要重视市场对人才能力型需求的要求,针对地性地及时更新补充理论体系架构及专项的评价教学方案等。
第二,不断创新三维角度培养模式。综合培养模式是指在既定的人才需求下,为实现各项要求而建立的诸如模式、组织、评价、激励的均衡教学运行机制。整合能力培养方法,分析各方式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形成以能力为目标培养下的“方法组”,充分发挥“方法组”的优势。通过大学生各类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改建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实现提升改革的效果。驱动教学理论下的实践结合型、改进产学研体系下的研究结合型、搭建课题与课堂依托下的科研课题型、尝试学科与竞赛下的能力团队培养型等。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研究其成功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必要性,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改革教学模式的现状,选择适合的方法或者“方法组”,通过创新驱动能力培养模式,收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实时一致的效果。
第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平台培养模式。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三维角度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尚未从高考应试模式中走出来,习惯于高考应试教育模式,缺乏对自身对未来要求的挑战欲,加之校园尚未创建出浓厚的创新哺育平台,因而,削弱大学生已经形成的应试惯性,加大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的结合,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于改善学生对于素质综合培养的愿望势在必行。诸如,培育大学生学习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行之有效的作为,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应用技能、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三维角度的能力型综合模式势在必行,且需行之有规。
第四,构建教学模式评价和激励机制。科学、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检测高校培养模式健康有效的良剂,也是大学生应用技能、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三维角度模式的制度保障。首先,从评估模式上,需打破仅仅把课程结束时的结业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应创新建立一套诸如“积分制”的综合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会能力等,设计一套“积分制”计算方法并纳入评价体系中,从而进行培养模式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评价。其次,在模式激励机制上,改革教师关注的激励政策,激励教师建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注重课堂与实践的创新关系,从而实现正向评价和激励。同时,建立专项扶持渠道,对致力于关注学生创新能力,且有成效的特别突出教师实行经费渠道激励,并对教师团队指导学生活动而进行的创新成果提供资金支持。
[1]张 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再思考[J].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10).
[2]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