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4 例临床观察
2012-08-15刘志军
刘志军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凡川镇中心卫生院 扬州22525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一般门诊多采用常规治疗,疗效常不满意,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因此,笔者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辨病治疗,同时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辨证治疗,观察中药结合常规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4 年8 月江苏省卫生厅主编的《常见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相关慢性肺胸疾病史;由肺血管疾病引起者甚少见。(2)右心功能不全主要根据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增高、肝肿大伴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3)右心室肥大的诊断依据: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剑突下有心脏收缩期搏动,剑突下心音较心尖区心音强。X线检查示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7 mm。右心室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 mm;右心室内径≥20 mm;右心室前壁厚度≥5 mm,或有前壁搏动幅度增强;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右肺动脉内径≥18 mm,或肺动脉干≥20 mm;右心室流出道/左心房内径比值>1.4。心电图检查示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 °,重度顺钟向转位Rv1+Sv5≥1.05 mV,V1导联R/S>1,V1、V2甚至延及V3出现QS 图形(须排除心肌梗死)。其他如肺型P波急性加重期还可出现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活动性为中等或以上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年龄45~70 岁。
1.3 排除标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妊娠或哺乳妇女、精神病患者。
1.4 一般资料 68 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我院内科、中医内科的门诊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及常规治疗)34 例,男14例,女20 例,年龄(60±5.2)岁,病程(4.6±3.1)年;对照组(常规治疗)34 例,男16 例,女18 例,年龄(64±4.9)岁,病程(4.7±2.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1)中药疗法:肺心病散(自拟方)药物组成:水蛭、赤芍、当归、桃仁、红花、制附片等药共为粉剂,每次5 g,每日3 次,口服。(2)常规治疗:急性期控制呼吸道感染,抢救呼吸衰竭,纠正心力衰竭,控制心律失常,糖皮质激素运用,处理并发症;缓解期冷水擦身和膈式呼吸等以改善肺脏通气,耐寒及康复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镇咳、祛痰平喘和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对照组常规治疗同治疗组。
1.6 疗效标准 显效:间咳,痰为白色泡沫黏液,易咯出,两肺偶闻罗音,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二级;神志清晰,生活自理;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到发病前情况。好转:阵咳,痰为黏脓痰,不易咯出,两肺有散在罗音,肺部炎症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一级;神志清晰,能在床上活动。无效:上述各项指标无改善或有恶化者。
1.7 结果 治疗组显效24 例,好转8 例,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16 例,好转7 例)总有效率67.65%。两组疗效用Ridit 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
2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肺组织或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因而发生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增大伴有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组疾病[2]。属中医“肺胀”范畴。肺心病散方中水蛭有改善微循环作用,与肝素效果相仿;赤芍能扩张肺血管,改善肺血运状态,抑制血浆凝集和血栓形成,降低肺动脉压,增加心排量,改善心肺功能;当归、桃仁、红花等也有一定的改善心肺功能作用。肺心病散结合常规治疗,具有增强病人的免疫能力、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通过上述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观察、比较和分析,对照组总有效率(67.65%)明显低于治疗组(94.12%),可以认为中药肺心病散结合常规治疗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理想手段之一。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72
[2]郄桂彩.丹参注射液改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液黏度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1,20(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