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2012-12-23李文菊严兴海
李文菊 严兴海
(1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中心卫生院 武威730009;2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 昌吉8311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1]。FD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我国某市一份调查报道,FD 占该院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F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2]。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本研究试图通过现代数据分析手段以及证候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09 年3 月~2010 年3 月,本院收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17 例。在患者知情同意并签定同意书后,参照随机化数字表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西医治疗对照组(60 例)、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组(5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例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例
组别年龄(岁)病程(年)汉族回族其他对照组 39.13±15.068.34+3.065442治疗组 40.54±13.229.01±4.945322统计量 t=-0.5734t=-0.8876χ2=0.5995 P 值0.59220.37110.7410
1.1.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3]:(1)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病程超过半年,近3 个月来症状持续;(2)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致);(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1.1.2 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患者。
1.1.3 病例排除标准 治疗期间排除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的患者;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合并有心、肝、肾、糖尿病或造血系统等危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一般治疗,包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1.2.1 对照组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谷维素20 mg口服,3 次/d;多潘立酮片10 mg 口服,3 次/d(便秘者改用西沙必利5~10 mg 口服,3 次/d);乳酸菌素片1.6~2.0 g 口服,3 次/d,疗程及效果判断与中药同步。
1.2.2 治疗组 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自拟疏肝健脾汤,不用西药。自拟疏肝健脾汤组成:柴胡6 g、炒黄芩9 g、炒白术9 g、扁豆9 g、炒白芍9 g、炙甘草3 g、苏梗6 g、制香附9 g、醋元胡9 g、焦神曲6 g。加减: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 g;嗳气加旋复花9 g、代赭石15 g;泛酸加煅瓦楞子15 g、海螵蛸15 g;嘈杂加炒山药9 g;便溏加焦楂炭9 g;伴腹痛加炮姜炭5 g、煨木香9 g;便秘加全瓜蒌15 g。煎服法:上方水煎服,每日1 剂,分3 次服用,7 d 为1 个疗程,每疗程间歇3 d,3 个疗程判断效果。
1.3 疗效判定
1.3.1 临床疗效标准[4]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饮食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及食量增加,精神状态改善。无效:临床症状、食欲情况及精神状态均无明显改善。
1.3.2 证候量化积分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上腹胀痛、餐后饱胀和早饱、嗳气、食欲、恶心呕吐等5 个方面的量化积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的变化,使等级资料量化,便于数据挖掘处理,使研究更加客观、严谨。见表2。
表2 功能性消化不良证候量化积分表
1.3.3 不良反应监测 研究期间如实记录患者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体征,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 统计处理 用Excel 2003 建立数据库,由两人分别独立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录入后进行二次检验,再由另外一人进行修改,直至两个数据库完全一致。证候量化积分资料属于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Bonfferoni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资料应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从表3 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证候量化积分比较 表4 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证候量化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随机化后两组患者在症状轻重程度方面的分布是均衡的。治疗后两组证候量化积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说明两种干预措施的效果是不同的。
表4 两组证候量化积分比较 (±S) 分
表4 两组证候量化积分比较 (±S) 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统计量P 值对照组10.35±4.165.37±2.17t=8.22110.0000治疗组11.22±5.122.68±1.12t=12.15840.0000统计量t=0.8951t=8.3601//P 值0.67270.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西医治疗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组。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例
3 讨论
FD 在日常门诊工作中是极易见到的,只是不易引起重视。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FD 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较多的观点有:(1)认为胃肠道动力障碍是FD 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其证据为:患者胃内固体排空延缓,近端胃及胃窦排空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等。而促胃肠动力药可使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5]。(2)FD 患者存在个性差异,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且FD 患者生活中应激事件发生的频率亦高于正常人,提示该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有密切关系[6]。现代医学对FD 的治疗着眼于胃肠动力、自主神经功能及心理的调节。
中医学虽无FD 之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痞证”、“气滞”等范围[7]。《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是这方面的论述。《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内,论其病因有风邪外入、忧恚气积、坠堕内损,病机为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并对痞作了初步的解释:“痞者,塞也。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东垣所倡脾胃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8]。从中医观点而言,FD 总的病机是气机失调,而肝是调节气机的重要脏器,尽管存在寒热错杂、胃肠失和等因素,但肝失疏泄是关键,通过疏肝理气以和之,调理肠胃以和之,则气机归于调畅,寒热归于平衡,诸症自能消解[9]。自拟疏肝健脾汤中柴胡、炒黄芩、苏梗、制香附、醋元胡疏肝和胃,白术、扁豆健脾运化,配合炒白芍、炙甘草、焦神曲等共奏疏肝和胃之效,同收调和胃肠之功。从本实验看,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西医治疗组相比较,效果明显,副作用小,说明中医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刘晓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6):14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426
[3]张丹,夏志伟.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临床医生,2008,37(4):3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21
[5]郑芝田.胃肠病学[M].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1-415
[6]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M].第6 版.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4.157
[7]陈健芳,袁楚明,杨丹晓.功能性消化不良346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37-38
[8]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诊治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2,10(4):3-4
[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