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究——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
2012-08-15叶汝芹
叶汝芹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基地班(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于2003年创办,至今已有8年历史,在这8年期间,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培养模式。学院以培养优秀的研究人才和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为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为指导原则,从每届学生中选拔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好思想素质的同学组成基地班,积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文章需要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并通过清华期刊网和中国知网查询和检索相关期刊,全面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找出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普遍使用的一个新概念,现如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在体育师资上,且培养手段过于单一,若按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发展,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1)培养目标。目前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类基地班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定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能从事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指导、体育科研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并且为研究生院输送高质量的生源。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其总体的指导思想仍然基本局限在体育师资队伍培养上,致使培养目标单一,输送的研究生质量不高。
(2)培养途径。目前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类基地班所采用的培养途径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完成对学生课内知识的教育;通过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完成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只是单纯的在普修课的基础上增加点时间来提高专项的技能水平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足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加大力度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更深层次的改革。
2.课程设置的特色
为了实现体育学基地班的办学目标,对原有体育学基地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体育学基地班课程体系是以学科大类标准为基准,不断进行改革与更新,将最新的教学成果及时地反映并吸收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教学内容及一些资源在校园网络的共享;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保证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体育学类基地班近几年课程设置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向发展,课程设置也逐渐地多样化、灵活化,加大了学科的比例,将众多的选修课也纳入必修课,增设了跨专业选修课,采用多能递进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使之课程设置更趋合理,虽然教学得到了较大改进,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发现少数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基地班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年,在第三、四学年主要注重实践方面的教学,课程设置与普通体育教育专业基本相同,只是在第三学年才增设了一门与考研有关的运动生理学Ⅲ,但是只增设这门课程显然不够,还应开设英语及其它专业课等与考研有关的课程,为输送高质量研究生生源做更多的准备。
3.学生导师制的欠缺
所谓导师制,就是指由高校的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学习、思想、生活、交际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同时协助、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大学导师制作为一种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指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因材施教;每位导师指导数名学生或者一对一单独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等负有全部责任。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基地班在创办的前两年实行了导师制,然而,在实行了两年的导师制后,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1)最主要的问题是发现一些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视野局限;(2)由于学院可以担任导师的教师不足,有些方向甚至一个导师指导十多个学生,这样的效果比起没有导师制的差距不大。由于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基地班导师制在持续了两年后被废除。
但是通过其他学院基地班实施导师制的效果来看,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本科教育的一种辅助形式和补充,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途径。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教师和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导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为不同类型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方案。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班级授课制,却可以成为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合理补充。所以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恢复导师制。
4.基地班学员的“滚动淘汰制”选取方式
基地班根据“分段培养、对流选择、本硕连读”的原则,实行滚动式的培养模式。初选进入基地班的条件必须是英语成绩在年级的前20%,并且总成绩在年级的15%,人数为三十人左右。第一学年结束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第二轮的调整,对不符合标准的学生进行分流,而其他专业普通班级的优秀学生如达到标准也可申请进入基地班,被分流的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基地班的标准也可重返基地班。第二学年结束后,再进行第三轮的调整,到三、四年级时基本就定型了。到第四学年就只有半数较优秀的学生可以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
而最后留下的这些学生必须是通过英语四级的、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这种优胜劣汰、分流补进的选取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态度,使基地班成为一个面向全校开放的教学载体,增强了基地班自我完善、不断更新的机能。
但是,通过对被分流出基地班的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被分流出基地班的学生心理上往往容易产生阴影,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从此一蹶不振,所以在这方面,应加强对学生心理上的慰藉,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不要有太多压力与顾虑。
5.重视科研水平的培养
虽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已开始注重学生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但许多学校只是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教学通常安排在学生开始毕业设计(论文)之前,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大高等院校的体育工作重心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发展,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因此,科研工作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几年的研究证明,科研立项制的推行,大大激发了学生从事科研实践的积极性。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对体育学基地班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为基地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在科学研究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借阅书籍方面享受与研究生同等的待遇,允许基地班学生进入教师阅览室及资料室。学校专门为基地班学生拨出专款用于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及福建省的各项立项活动。切实做好学生的实习工作,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体育学基地班在培养学生的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即对学生以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技能为主的,以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为保证的整体教育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大程度将其作为教学训练的承受个体而加以运动式的改造。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训练、科研相对独立,系统性不强。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激励政策。
6.激励政策的实施
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奖励和惩罚)激发人的热情,启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在人们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激励可以引发和强化人们的原驱动力,使其保持勃发的优良状态。根据这一心理活动规律,以激发、激励为原则,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如激发兴趣、提高愿望、给予奖励或荣誉、提供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基地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为基地班学生提供区别于普通学生的优惠政策。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基地班课程更为系统,内容更丰富,要求也更高,在评奖学金时,基地班学生的成绩可以适当比例进行折算或加权;其次,在经济上,学校专门为基地班拨款,提供一定的经费用于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科研训练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最后,在课余活动中,学校阶段性地聘请专家教师对基地班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这将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进一步完善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真正得以实施的这些措施很少,导致学生心理上会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认为该有的优越条件没有明显地享受到,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在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基地班课程设置中,少数课程设置依然存在问题,基地班在前两年的课程与普通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是一样的,只在第三年才增加了一门课程,没有系统地针对考研进行更深入的教学,这并不能明显地突出基地班的优势,导致许多基地班的学生没有体验到身处基地班优势的感觉。
(2)基地班对于导师制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在开设了两届的基地班导师制之后就取消了,使学生与教师缺少联系,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导致学生问题的不断积累,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3)基地班滚动淘汰制的后期处理方式存在瑕疵,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激情。
(4)基地班对于科研立项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导致学生整体教育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5)基地班的激励政策效果不明显,学生没有明显地感受到身处基地班的优势,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缺少动力。
2.建议
(1)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增设与考研有关的科目,例如英语,政治等,让学生的学习方向更为明确。
(2)建议恢复基地班的导师制,使学生能够有较多的时间与老师沟通,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地解决,心理上也可以得到辅导。
(3)应对被分流出基地班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让他们走出误区,恢复自信。
(4)在科研立项方面,要系统地进行指导,要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完美地表达,把好申请质量关,从而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实践的积极性。
(5)应多进行激励教育,按原计划实施激励政策,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积极性。
[1]邢来顺.历史学基地班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6).
[3]李建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J].科技资讯,2006.
[4]冯超英,钱健美.在人文学院文史哲综合实验基地班实施导师制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7(3).
[5]蔡有志,王凯珍.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项目中标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
[6]李秀英.浅谈激励教育法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4).
[7]王 森.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8]刘继农.浅谈高校本科生导师制[J].现代教育,2010(4).
[9]王训练,岑 况,等.创新型地学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10]福建师范大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