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性院校体育本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三峡大学为例

2012-08-15陶武超阮会芹

关键词:三峡教学资源课程体系

陶武超,阮会芹

(1.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教研室,湖北宜昌 443003)

人才培养模式,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等学校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相关院校也不应该例外。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专才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弊病

第一,按专业招生进行专门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目前体育专业划分相对较细化,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均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操作,从学生进校,就基本决定了自己今后只能从事的职业方向,“从一而终”,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课程体系重复,造成课程资源和师资浪费。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比较快,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学科及专业相对细化,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体育学学科目录下就明确了五个专业,并依此衍生多个相关专业方向,从课程体系来看,基本没有脱离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最近发展较快的社会体育专业,更是明显。基础课程重复、雷同较多。

第三,专业方向固定,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才需求。按专业招生、培养,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从教学管理角度来讲,学生进校后只能是按照最初的招生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基本上就是以什么专业进学校就以什么专业出学校。由于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较大,四年一个周期的专业人才培养显得滞后,“计划赶不上变化快”的现象比较明显,在就业压力日渐突出的今天,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三峡大学本科体育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1.构建三峡大学本科体育大类人才培养模式

三峡大学体育专业从1988年专科办学开始,直至2000年开始第一届本科招生,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采用分专业培养的方式进行专业培养。招生、就业压力增大,对缺乏区位优势的地方综合性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5年起,三峡大学就开始积极探索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大类培养模式,制定并执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构建本科体育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平台”加“模块”、“专业”加“基础”的课程体系。

2.三峡大学本科体育大类人才培养实践

第一,按专业招生,实施大类人才培养。2006年秋季学期,三峡大学试行体育本科专业大类培养,分专业招生,按大类管理。“平台”期课程结束后,采用“转专业”的方式调整个人专业方向,选择相关“模块”课程学习。这里有一个现象:体育教育专业比较成熟,从课程设置到职业培训、就业指向比较明确,社会体育专业转入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居多。

第二,按大类招生,实施大类人才培养。2007年秋季学期体育本科专业开始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一年的“平台”期课程结束后,学生采取自愿分流的方式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结果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体育教育专业,仅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体育专业。这个分流结果与教学管理人员预期相去太远,似乎也有悖于我们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更要命的是,给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混乱与难度。

第三,还原为按专业招生,实施大类人才培养。2006级、2007级本科体育专业大类培养实践,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三峡大学体育本科专业暂时还不具备完全按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实力。专业分流人员不均给后期教学管理带来极大麻烦:教学成本增加、教学资源不足进而专业模块课程开设不足等等,“拓宽专业口径”将成为停留在纸面上的一句空话。2008年秋季学期起,不得不又回到按专业招生,实施大类人才培养的形式。

3.三峡大学本科体育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反思

第一,专业分流不均衡,带来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学成本增加。专业分流,是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碰到的第一个问题。理论上讲,按学科大类招生,执行大类人才培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科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比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更为成熟,就业指向也更明确,因此在进行专业分流时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选择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分流时社会体育专业毫无优势可言,既不利于教学管理,也不利于一个弱势专业的发展,实在有悖于我们实施大类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第二,专业方向开设不全,课程全面开设难度大,能做到“厚基础”,却难以达到到“宽口径”的要求。大类人才培养,重点应该是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的专业方向培养,这一阶段的培养更具有指向性,对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性也更明确,更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由于教学运行成本、教学资源配置,甚至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执行大类人才培养方案时,无法开全专业方向,开全“平台”选修课程,使得“宽口径、应用型”的要求大打折扣。

三、构建并完善地方综合性院校本科体育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体育本科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是一个趋势。地方综合性院校体育本科专业一般都有几个共性:招生专业不多,专业招生时间不长,专业招生规模不大,师资储备不充分,在各学校整个大环境下学科优势不突出,生存环境比较艰难,实施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会遇到与三峡大学相似的情况,务必要做到未雨绸缪。

一是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观,是构建体育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只要是改革,就会涉及到利益冲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不会例外。对教师和管理者而言,它涉及到管理难度变化、课程结构体系变化、学时学分变化等等,说到底,就是利益的变化。因此,要构建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观。

二是开发足够的教学资源,是构建体育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这里的教学资源,主要应包括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师资与课程往往又互为制约。大类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宽口径”,拓宽专业方向,拓宽知识面,而“宽口径”是以课程来作为支撑的。地方性综合院校体育本科专业往往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师资队伍建设起步晚、难度大,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起点低、见效慢,因而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不足,无法开设足够的专业方向课程,成为完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

三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实施体育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源头。人才培养方案,必定是以课程体系为支撑,最终要靠教学管理人员来组织实施。包括教学资源的调配、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质量的监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反馈等等,需要教学管理人员熟悉大类人才培养方案,了解新的课程结构体系,通晓各种教学资源配置,在学科专业视角下组织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最简单的教务管理。

四是合理控制教学运行成本,是实施体育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保证。教育市场化条件下,教学组织与实施,不得不考虑教学运行成本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大类人才培养,需要涉及到教学资源的重新调配,就会涉及到教学运行成本。从三峡大学的经验来看,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运行成本比以前只会高不会低。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善于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合理控制教学运行成本,才有可能进一步完善体育本科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否则,无论再完善、再合理的方案,运行成本不合理,其后果必定是上得不到学校的肯定,下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实施起来阻力重重,事倍而功半。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S].1998.

[2]孙德彪.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N].光明日报,1999-12-29.

[3]忘德明.民族地区高师中文大类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S].2003.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7.

猜你喜欢

三峡教学资源课程体系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春到三峡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