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梁惠王》的修辞艺术

2012-08-15

关键词:梁惠王辞格喻体

李 艳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已经意识到修辞的重要性。孔子有言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孔子认为,只有文采和质实配合恰当,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同理运用到文章中也是如此,当内容和语言形式美兼备时,才算是一篇好文章。孟子也曾经指出过他的修辞观:“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2]孟子明确指出,对于诗的解读,不可为文采修饰所蔽而误解或曲解辞句的意义,也不可以为辞句意义所限而误解或曲解作品的本意。由此可见,孟子对修辞的运用应当非常谨慎、细致,做到真正的“言文合一”。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3]将修辞格分为积极修辞格以及消极修辞格,其中又将积极修辞格分为四个大类即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下面,结合《孟子·梁惠王》[4]来具体分析。

一、材料上的辞格

1.比喻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就叫比喻。”比喻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及借喻三类。

(1)明喻。用另外事物来比拟文中事物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分明、有别;在这两个成分之间,常有“犹”“若”“如”“似”之类的比喻词联合它们。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本体是“从之者”即跟随先王的人,喻体是“归市”即赶市集,喻词是“如”。“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本体是“民望之”,喻体是“大旱之望云霓”,喻词是“若”。将人民对商汤的期待比喻成干旱时人们对雨水的渴望,从而强调了仁政以及民心的重要性。“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2)隐喻。隐喻又叫暗喻。一般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采取让本体和喻体直接组合的方式暗中作喻,句式通常表现为“……也”。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本句将“肥马、肥肉、民饥、饿殍”的社会现象比喻成统治阶级率领野兽吃人,鲜明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统治者剥削劳动者的本质。“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本体为“王之不王”,喻体“为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折枝之类”,此句用一个肯定的比喻和一个否定的比喻强调施仁政并非难事,而是取决于主观态度。

(3)借喻。本体和比喻的关系更加密切,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以上两句都是用“水火”来比喻人民当时生活的困境,受统治者剥削而倍受煎熬。

2.对衬

一种辞格一个观点上两件事物的映衬,称为对衬。将相反的两件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两面交相呼应。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本句用对衬的手法分别解释了什么叫“鳏”、“寡”、“孤”、“独”,读来既了解这四者的共通之处,又可分辨出其不同之处。“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本句与上句相似,文章运用对衬手法,使得意思表达得更为确切、形象,富有对比性。

3.引用

“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者故事的部分,叫做引用辞。”引用辞有明引法和暗引法两种,明引法说出它是何处成语故事的。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在《孟子·梁惠王》中多见明引法,以上两例都是引用自《诗经》,古人在论证时,经常引用《诗经》来附和自己的观点,有时难免有穿凿附会之意。

二、意境上的修辞

1.设问

“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的,名叫设问”。设问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下文而问,称为提问,如下:

“杀人以框与刃有以异乎?”这个问句,自然而然地引出梁惠王“无以异也”的答案。接着又乘胜追问:“以刃与政。有以异乎?”又引出梁惠王“无以异也”的答案,最终使梁惠王考虑,不行仁政,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怎么能使老百姓不陷于饥饿的地步?一类是为了激发本意而问,称为激问,又叫反问。它是为了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手段。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用反问句来强调孟子不能和鲁侯遇合,是由于天命,而非所谓的“臧氏之子”。“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这是孟子回答齐宣王因为担心自己好色而不可以实行王政的一句话。孟子使用反问句强调只要与民同乐、看重民生,那么作为君王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2.感叹

深沉的思想或猛烈的感情,用一种呼声或类乎呼声的词句表出的,便是感叹辞。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畜君者,好君也。”齐景公问晏子有关自己游走的事情,晏子立即感叹问得好,因为在晏子看来,只有君王到处游走,才能了解民生。齐景公主动提出游走,晏子心生赞叹!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大哉言矣”是齐宣王对孟子在文章中论述关于大国和小国关系言论的赞许之言。一句叹语使得齐宣王对孟子的肯定之心跃然于纸上。古书中最常见的感叹辞就是添加“哉”、“夫”、“呜呼”等感叹词于陈述句前后。

三、词语上的修辞

1.转类

说话上把某一类词转化作别一类词来用的,名叫转类。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本是名词,指君王。而本句中“则王矣”的王用作动词,词性由名词转为动词,指施王政。“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小”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匠人砍大木料使得它变小。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使动用法。

2.警策

语简言奇而含蓄精切动人,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文中有了警句,往往气势就此一振。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上述两句都是将事理用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而且从两个方面来表述,相辅相成,极富感染力,也最为耳熟能详。

3.节缩

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节缩都是音形上的方便手段,于意义并无增减,整体说来更加简洁。节缩分缩合和节短两种。

第一种是缩合,“之乎”或者“之于”缩合为“诸”,如: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何不”有时缩合为“盍”,如:“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以上例子中的“诸”和“盍”都是由于语音连读而产生的一种缩合现象。

第二种是节短,它也是急说急读的结果。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指出,“古人语急,以如为不如,敢为不敢”,如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这里的“敢请”其实是一种谦辞,表示位低者向位高者询问时一种自谦和和尊敬的姿态。“敢请”其实是“不敢请”,因此卑微地问。

4.复叠

把同一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分为两种:一种是隔离的,或紧相连接而意义不相等的,名叫复辞,如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本句中一共出现两次“乐乐”,两个“乐”从字形上看完全相同,然后不论从读音上还有从意义上来说两者都不同。第一个乐为音乐的乐,第二个乐为快乐的乐。因此两个乐连用是同一字一起用但意义不相等,属于复辞的修辞手法。“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两个“忧”相隔使用,字形相似但词性不同。第一个忧是动词,解释为担忧;第二个忧是名词,解释为忧愁。第二种是紧相连而意义也相同的,叫叠字,如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句中的“欣欣”不仅字形相同,而且意义也完全一样,同音连用,读来自然和谐,结构单纯,便于理解。

5.镶嵌

为了说话舒缓或者郑重些,故意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来拖长紧要的字的,可称为镶字。镶字以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例如一干二静、且容且易、四平八稳等。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这是孟子引用夏谚的一段话。“游”本是游走的意思,“豫”也是游走的意思。两者同义连用,中间加上数字“一”,读来节奏上比较舒缓,全段韵律和谐。

四、章句上的辞格

1.对偶

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一起的,叫做对偶辞。对偶辞的运用在《孟子》中非常普遍,它使得音韵和谐动听,节奏鲜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之长短。”“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对偶辞从形式上来说,类似于句调的反复;从内容上来说,以上两例都是对衬;当然,对偶只需句式相仿,并不对内容有要求。

2.排比

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列出的,就是排比。排比不一定要求字数相等,句子成双出现,相对与对偶来说,形式上比较自由。

“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此句连用三个结构整齐的分句形成一个大的排比句,阐述人的行为应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思想。语气充沛,深刻有力。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此段四个问句连用,形成一个排比段落,此段是孟子问宣王的志向时的一段话,看似疑问,实则强调施行王政的重要性,整段一气呵成、句式连贯、引人入胜,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层递

层递是将语言排成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层层递进的一种辞格。它要求每句话中所涉及到的事物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程度也有差异并且呈现出一定的顺次比例。表达过程中思想逐步加深,所要展示的事理逐层揭示,使得读者的认识也随之逐层深化。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应从根本入手,从“五亩之宅”到“鸡豚狗彘”到“百亩之田”再到“孝悌之义”,从小的方面入手,再逐渐扩大范围,这样受惠的老百姓也会由“五十者”到“七十者”到“八口之家”再到“颁白者”,拥护君主的百姓也会越来越多。从而实现统治者行仁政的愿望。倘若有意排成从大道小,从重到轻的层次,这便是倒层递,如:“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孟子重义轻利,因此他对梁惠王提出的“何以利吾国”予以反驳。为了说明利的危害性,他按照“王”、“大夫”、“士”这样一个由高往低、由尊往卑的顺序进行假设,从而得出“万乘之国”被“千乘之国”灭亡,“千乘之国”被“百乘之国”灭亡的恐怖情景,层层递降,从而说明了“上下交征利”的恶果。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赵 岐.孟子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猜你喜欢

梁惠王辞格喻体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