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A而B之”结构的多维考察

2012-08-15张永丽黄婉梅

关键词:短语成语语义

张永丽,黄婉梅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A而B之”是古汉语固有的句子格式,在语言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只有一小部分最终以四字成语的方式保留下来。韩省之主编的《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中,有21个成语是“A而B之”结构。通过CCL语料库我们搜索整理出了309个符合“A而B之”结构的语例。把这309例语料中的“A而B之”与21个成语比较,我们发现有17个成语出现在语料中,下文称之为“继承的‘A而B之’结构”;有4个成语没有在语料中出现,下文称之为“消亡的‘A而B之’结构”;其余292个语例中的“A而B之”没有在成语词典中收录,下文统称为“创新的‘A而B之’结构”。由此可见,“A而B之”结构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是十分复杂的,并不仅是成语的简单使用,而是既有摒弃,也有保留;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一、消亡的“A而B之”结构

这类共有4个,分别是“卧而治之”、“困而学之”、“品而第之”、“尤而效之”。它们没有在语料库中检索到,说明它们已成为历史词汇,渐渐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消失了。其消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成语的文言色彩浓重,难以通过字面形式推断其准确意义,因而显得晦涩难懂,不受人们欢迎,如“品而第之”。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它们表现的内容与社会已经脱节,其表现力的降低随之使其失去了生命力,如“卧而治之”、“困而学之”。另外的原因可能是它们在汉语词汇的发展竞争中,逐渐败北,从而限制了其使用,如“尤而效之”在语料库中仅有一例还不是出现在原文中,被用括号括了起来;而同义词语“效尤”则有125例。

二、继承的“A而B之”结构

这类“A而B之”共有17个,它们分别是“推而广之”、“堂而皇之”、“扩而充之”、“敬而远之”、“引而伸之”、“大而化之”、“分而治之”、“等而下之”、“久而久之”、“生而知之”、“取而代之”、“恭而敬之”、“聚而歼之”、“兼而有之”、“统而言之”、“总而言之”、“要而言之”。

(一)语表分析:“A而B之”要素的构成和功能

在此类“A而B之”结构中,A、B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第一种情况,A由单音节动词或动语素充当,有少量是单音节形容词、形素和副词,B由单音节动词或动语素充当,如“等而下之”、“聚而歼之”等。第二种情况,该结构中的A和B可简缩为AB双音节词,或者说该结构是AB双音节词的灵活拆分。在这种情况下,AB多为双音节复合词,且以动词居多,也有少量形容词,它们意义比较凝固,其中A和B有直接的意义关联。如“堂而皇之”与“堂皇”;“恭而敬之”与“恭敬”;“推而广之”与“推广”;“引而伸之”与“引申”;“取而代之”与“取代”。

“A而B之”本身是一个谓词性短语,在句中不仅能够作谓语,同时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例如:

(1)涉及到哪些法规,是些什么规定,很有必要从相关的成文法中清理出来,梳梳辫子,甚至有必要汇集成册,不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更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虽然还不敢来放肆,却很有远避的神情,而这神情和先前的防他来“嚓”的时候又不同,颇混着“敬而远之”的分子了。

(3)说这个话是极而言之,把问题讲透。

(4)分而治之是帝国主义的惯技。

(5)大而化之地传达、布置不行,必须一个一个地解决实际问题。

上例中,例(1)中的“大而化之”和“笼而统之”作谓语,例(2)中的“敬而远之”作了定语,例(5)中的“大而化之”作状语,例(3)中的“极而言之”和例(4)中的“分而治之”分别作了句子的宾语和主语。

此外,在“A而B之”结构中有一部分短语的B由言说、讨论类词充当,即“A而言之”、“A而论之”类短语,它们在句中也常做独立语。例如:

(6)要而言之:我们应当毁灭文学而奖励文人——奖励他们不做文人,不干文学。

(7)公而论之——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也不能只怪人家小治安警。

(二)语里分析:A、B之间的语义关系

我们在这里借用朱峻之“同型异构体”的提法,认为“A而B之”成语的外在形式虽然相同,但其内部语义结构多种多样,是颇为复杂的同型异构体。依据A和B关系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关系

A、B两项是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或语素,它们之间地位平等。比如:

(8)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本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

(9)爱者的快乐就在这奉献之中,在他所创造的被爱着的快乐之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父母对幼仔的爱,推而广之,一切真爱均应如此。

上面两例中,“推广”、“扩充”都是联合式复合词。“扩”意味“扩展”,“充”意味“充实”,两项意义相近。“推广”也是如此。这类结构还有“堂而皇之”、“恭而敬之”等。

2.补充关系

后项B是前项A的补充说明。如:

(10)我不取而代之,别人最终也要取而代之。

上例中,“取”表示动作,而“代”则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

3.偏正关系

这类“A而B之”结构体的前项A修饰限定后项B,A常表示方式、依据、性状和时间等。比如:

(11)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只要我们让学生多听多唱国歌,那种不会唱、唱不好的现象自然会减少。

(12)先在某些局部把优势从敌人手中夺过来,聚而歼之,积小胜为大胜,使战略形势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夺取全局的优势和最后胜利。

例(11)中“生”作为时间副词修饰“知”,例(12)中“聚”表方式修饰“歼”,A、B两项之间是状中关系。

“A而B之”结构中的“而”和“之”的语义也是十分复杂的。“而”字有两种用法:一是顺接,一是转接,这两种用法之下又可分为许多小类。“之”字也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作代词,充当宾语,另一种是作虚语素,无实意。关于“而”和“之”的语义及用法,项菊在其文章中阐述得十分详细,我们不再赘述。

三、创新的“A而B之”结构

语料中,含有292个创新的“A而B之”结构,如“战而胜之”、“批而判之”、“淡而化之”、“摒而弃之”、“溯而上之”、“顾而乐之”、“立而望之”、“起而代之”、“扩而大之”、“合而观之”、“大而言之”、“极而言之”等。“A而B之”结构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新出现的短语也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这类“A而B之”结构主要是利用“继承的‘A而B之’结构”的语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构词方法构成的。因此,在A、B的构成成分、整个结构的功能以及A、B之间的关系方面,它们都和“继承的‘A而B之’结构”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但是,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A而B之”结构的创新表现。

(一)“A而B之”的构成

除了前面在“继承的‘A而B之’结构”中提到的A、B的两种构成成分外,“创新的‘A而B之’结构”中,A、B也可以是简单短语(一层短语)的临时拆分。对简单短语(一层短语)AB进行拆分然后套用“A而B之”结构,这是“A而B之”结构的一种创新形式。请看下面的例子:

(13)年轻白净的女人,带着孝,可是嘴唇和眼皮擦得红红的,纤眉细眼小鼻子,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热手巾擦脸就可以抹而去之的,说起话来,扭头撅嘴。

(14)鸿渐听口风不对,可脸上的笑容一时不及收敛,怪不自在地停留着,高松年看得恨不得把手指撮而去之。

上例中的“抹去”和“撮去”都是中补短语,钱钟书有意将其拆分套用“A而B之”结构,充分表达了官太太的庸俗平淡和高松年急切的心理,尽显调侃讽刺之意。

(二)“A而B之”结构的变体

1.变体之一:B而A之

A、B两个词或语素之间在语义搭配上合理妥帖,才能够套用“A而B之”结构。由于其构件A、B的灵活性,因此产生了它的变体:B而A之。但并不是所有的“A而B之”结构都可以变为“B而A之”结构的。

当A和B是联合关系时,它们之间地位平等,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表义及语用的需要互换位置,构成“B而A之”结构。如果A和B的意义相同或相近,那么“A而B之”和“B而A之”在表义上也基本相同;如果A和B意义相反,“A而B之”和“B而A之”替换后意义会有很大的不同。由于“A而B之”结构体的表义具有后倾性,语义重心一般在后项B上,当A、B意义相反时,一旦它们互换位置,语义重心也随之改变,由B转移到A。请看下面的例子:

(15)a.他们推测,最初,这一行为可以使老鼠和田鼠等吃它的敌人避而远之。

b.山林之中,有很多狮子百兽,一见到身披袈裟,认为一定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对之不会加以杀害,所以不必远而避之。

(16)a.但如果只有个别股票价格被炒得高,如沪市炒高个股时,每次不过四、五只,仅占总数的5%左右,那就不能笼而统之地说:整个股市都投机过度了。

b.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不能统而笼之。

(17)a.中西部地区的脱贫致富不仅关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全局,推而广之也会影响整个亚太工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b.当前我国现行的金融格局决定了我国的信用卡要广而推之是很难的。

(18)a.对于法律,中国民众大多怀有敬而远之的心态。

b.敬而远之是为人处事之道,而远而敬之是夫妻相处之道。

(15)(16)(17)三例中,“避”和“远”、“笼”和“统”、“推”和“广”意义相似,互换位置后,“A而B之”和“B而A之”本身的意义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里(18)中,互换位置后,我们明显发现这两者在意义上的差别。“敬而远之”意义偏重于“远”,而“远而敬之”意义则偏重于“敬”,表义及感情色彩是完全不同的。

当A和B是偏正关系或补充关系时,两项之间有先后关系或限制修饰关系,有特定的先后顺序,因此不能随意互换,没有“B而A之”这样的变体。例如“接而饮之”中“接”和“饮”这两个动作有前后之分,先“接”了才能“饮”,因此不能变成“饮而接之”。

2.变体之二:A言之

A和B之间为偏正关系的“A而B之”结构中,有一类运用最为广泛的结构——“A而言之”,即诸如“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进而言之”、“换而言之”、“要而言之”、“简而言之”等,将其中的B固定为“言”类动词,这类“A而言之”大多可以省略“而”,缩略为“A 言之”,如“总言之”、“统言之”、“概言之”、“进言之”、“换言之”、“简言之”等等。这类三字格结构比四字格“A而B之”更加紧凑,更加凝练,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也很常见。“而”字省略与否,主要视上下文的节奏和修辞的需要而定。比如:

(19)因为那答案通常说的不是“哪里”,换言之,那答案其实推翻或否定了问题本身。

(20)统言之,记言与记事当然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但是其目的却有不同。杨树达曾以钟鼎铭辞为例辨析这两种文体的分合问题。

此外,“总而言之”还可以缩略为“总之”,表总括性的意义,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A而B之”结构的语用价值

“A而B之”结构是古代汉语的一种遗留现象,其之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广泛运用,是因为它自身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A而B之”结构具有言简意赅、整齐简练、用法多样的特点,因此人们根据“A而B之”结构的内部结构要求再造新词,以满足表达的需要。那么它在实际语用中有何作用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A而B之”结构体带有明显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中,一方面它能使句子显得严谨而且文雅,另一方面也能反映说话人较高的语言修养。例如:

(21)你是个大而化之的人,不会细心地为别人着想,因此会让人觉得你很自私,只考虑自己。

(22)这女人的漂亮丈夫,在旁顾而乐之,因为几天来,香烟、啤酒、柠檬水沾光了不少。

“大而化之”现在多用贬义,表示做事情马马虎虎,但用“大而化之”要比“马虎、粗心”等词文雅得多。(22)是钱钟书《围城》中的句子,钱钟书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家,在他的文章中经常使用“A而B之”结构,这也是他文章的一大特点。

第二,有些“A而B之”结构体在句子中还带有强调、贬斥和讽刺的意味。例如:

(23)况且听说,将通信费用列入课题经费支出,早已是合情合理堂而皇之的理由了。

(24)所以对这样的人,最好是敬而远之。

例句(23)中用来修饰“理由”的定语有两个,一个是“合情合理”,一个是“堂而皇之”。“合情合理”是褒义词,而“堂而皇之”多用作贬义词,作者在这里用两个不同词性的短语修饰同一个宾语,其讽刺意味是十分明显的。同样,(24)中的“敬而远之”也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贬斥、不满意的态度。

第三,这种结构将一些双音节词或短语巧妙地转化为四字短语,使其与前后文语境中的四字短语互相照应,以达到使语言结构整齐、节奏匀称的作用。比如:

(25)这些困难翻不过,也绕不开,只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锐对坚,攻而克之。

(26)关于“新文学史”,即使在我们中国学生之间谈起,若非彼此信任,也是讳莫如深,谨而慎之的。

(25)中的后四个短语都是四个音节,两个音步,共同作“这些困难”的谓语,层次整齐匀称,因此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26)中的“谨而慎之”与前文中的四字成语“讳莫如深”相对,一起作宾语,使得整个句式显得整齐和谐。

“A而B之”结构体是相当活跃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应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1]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朱峻之.关于“X而X之”结构体的探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11(5):107-110.

[3]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项 菊.“A而B之”:一种灵活实用的语言结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4):56-58.

[5]白 曦.论“X而Y之”短语[J].学术交流,1993(3):101-104.

猜你喜欢

短语成语语义
语言与语义
拼成语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健民短语》一则
猜成语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