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文化内涵探析

2012-08-15张慧艳万利民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政党政治

张慧艳,万利民

(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文化内涵探析

张慧艳,万利民

(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政治文化源于博大精深、绚丽璀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吸收、借鉴了世界政党政治的文明成果,创造了新的制度模式、新的执政方式、新的民主实现形式和新的重要载体,为世界政党政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政治文化;中华文化;多元文化;政党制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世代相传,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于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联性,学者们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一个政治系统的建立不可能是在文化空白中建立起来,而是在建立过程中必须面对某种政治文化,也许这时的政治文化处于急剧的变化状态之中,但系统仍然有一个对文化的适应问题。”[1]“形成某种政治制度离不开一定的政治文化在其中的作用,维持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同样需要建立相应的政治文化,并使之符合政治体系一体化的要求。”[2]

一、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文化传承和实践探索

中国现代政党制度的建立,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对近代中国革命和发展中诸多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和实践的结果。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近代中国政治道路的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到今天这种形态,有其历史规律性。它不仅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定性,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内在规定性,构成了中国特色或者说民族思想和性格的烙印。只有这样的认知才是科学发展观的表现。

按照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可传承性,这种传承性在人类政治文化上给我们呈现这样两种方式:

其一是分权政治。该体制下实行着政治邦联、崇尚民主等文化内容。分权政治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之后在欧美国家传承,演变成今天的欧美政治体制。分权政治的政治体制中,权力分散在各个行政区域,如今天的美国和英国。

其二是集权政治。集权政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确立于秦朝,之后以中国为中心影响扩大到东亚各国。该体制中,权力及权利的集合点在中央然后以中央为核心,建立起一个结构紧密、各部分有机组织、统一稳固且高效运作的国家机构,犹如原子核吸收电子一样。集权政治在东亚各国持续几千年,在历史上一度呈现出对社会稳定发展的超强控制力。上述两种政治文化传承的结果告诉我们,民族的风俗、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礼仪等等创造构成的文化统一体,使每个国家形成该民族的历史精神、民族发展的内在目的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向何处去,这种历史的选择,并不完全取决于个别历史人物的主观愿望,而最终是由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价值体系与历史精神所构成的内在目的论所决定的。”[3]

现行的中国政党制度体系之文化渊源来自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知行合一”的系统认识论,以及以社会和谐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哲学思想、“大一统”的传统政治思想、“一准乎礼”的法律思想、“天理人情”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传统的家庭伦理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产生的“社会文化的内在力量”在当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决定着中国现代政党制度存在的长期性、持久性。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起源于17世纪70年代的英国,与此相伴随,政党制度也成为了一个国家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纵观世界各国政党制度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等。应当说,不管一个国家实行哪种政党制度,都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并对该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西方国家中,不管实行哪种政党制度,其基本的理念是在互相“竞争”中轮流执政。这种竞争往往演变为政党之间的“内耗”和“无谓斗争”:政党之间的竞争不是为某项公共政策,不是为了选民的实际利益,而是出于“斗气”,甚至是“赶你下台”的简单目标。西方各国政党制度的这种弊病早已暴露,并愈演愈烈。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正是在深刻分析、批判和揭露资产阶级两党制和多党制虚伪性、欺骗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党合作的理论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没有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没有选择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形式,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构想变成了光辉的现实。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两党制、一党制,也不同于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政党制度模式。

正视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既有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这是研究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趋势等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运用于指导政党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参政党自身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重大问题的具体表现。

二、传统“和合文化”: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存在的文化基础

任何一套制度的“文化合理性”都是由这一制度与特定文化系统契合与否来评价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今天之所以具备了“文化合理性”,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是建立在中国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及由之培育成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这种文化传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和合文化”。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而且相互对立的实体。前者是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旧文化传统;后者则是近百余年才出现的一套政治生活方式,而且源于西方。其实,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在构建之初就沿用了传统文化资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部分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政治中的发展和表现。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关于这一点,早在西周末年,郑国的史伯就已经认识到,由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4]这也就是说,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即把不同事物联结在一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

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的思想,并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5]。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6]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亦即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8]可见,“和合”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并渗透于中国人的具体行为,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正是受这种文化体系的影响,选择了一种符合中国式思维方式的制度框架。我们知道,政党制度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开始基本是陌生的东西,因为中国缺乏自发形成政党政治的土壤,所以作为一种西方移植过来的制度,要想获得本土性特征,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并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而当时实现这种转换最成功的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成立之后更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当作重要任务来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寻求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相契合的一种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中国式的政党制度设计时,选择了一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理念的文化框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显著特征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相得益彰的价值理念,所展示的是一种合作、协商、参与、包容与和谐的文化精神。

在今天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多党合作这样一种政治格局,继续以制度实践诠释和传承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一方面强调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根本地位,另一方面又强调各文化群间的融合、联系及差异基础上的一种沟通和理解。

三、多元政治文化: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中的学习与借鉴

近代中国多元化思潮的存在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构建的现实土壤,可以说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框架的选择本身就是近代中国社会多种政治文化博弈的结果。在这场博弈中,既有亚政治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博弈,又有各种亚政治文化相互间的博弈。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任何社会都存在主流政治文化、亚政治文化,其中主流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倡导的一个社会或国家总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取向,对社会的整体发展起统摄和引领的作用;亚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等在自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而成的特殊价值和心理倾向,根据其对政治秩序、政治稳定的作用,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主流政治文化总体上相协调的,一类是与主流政治文化有着根本性冲突的。

当然,这种区分是动态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主题和政治形式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已然对主流政治文化形成挑战的时候,如果主流政治文化对亚政治文化和反主流政治文化既不能吸纳又不能整合,那么主流政治文化的地位就会受到冲击、削弱,进而退出。

以此理论来考量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结构,在长达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中,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文化当时居于统治地位,而由西方传入的资产阶级文化和后来经苏俄传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则处于被统治地位。所以,近代中国实际上是多种政治文化竞争的场域,而以不同文化身份出现的各利益团体、各政党必然都想在这种博弈中获得主动权,增加获胜的概率。

当然,在中国近代社会最初的数十年间,中国各种文化思潮的碰撞和较量,如守旧派与维新派的思想交锋、保皇派与革命派的思想交锋,虽然热闹非凡,派别林立,但如果从性质上来看,基本上都可以归为两种性质文化的较量,即资产阶级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直到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学说进入中国人视野后,这种较量才有了三个方向的代表。但一开始马克思主义是通过法国和日本零零星星地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所以当时在整个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场域中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力量,当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惊了中国,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期间三次著名的思想论战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与同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博弈中脱颖而出。虽然一开始它在中国整个政治文化场域中的地位还是次要的,但由于这一思想体系自身的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这一思想体系与中国知识分子“学西方文化”情结的契合性,以及因革命之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很快成了当时思想领域里一股最有竞争力的力量。到了20世纪40年代,更是成了足以与处于统治地位的国民党文化相抗衡的一支强劲力量。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成长、壮大到执政党地位的确立,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先进性的最好诠释。

出于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尊重及其局部先进性的认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酝酿设计中国政党制度框架的时候,以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念为指导,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某些合理元素予以改造和吸纳,结合本国实际创造性地构建了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型政党制度。这一点在开国领导人毛泽东的思想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执政地位,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之际,毛泽东明确表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9]他进一步解释说:“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10]这些思想都为塑造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提供了原则性指导意义,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和互相监督。

所以说,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以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为根本目标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战略性安排,实际上正是出自于对当时多种亚政治文化多样性共存现状的尊重与承认。

总之,通过上述对中国政党制度政治文化特征不同维度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当下政党制度的选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吸收、借鉴了世界政党政治的文明成果,创造出的一种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政党制度。这种制度对社会有着强大的整合功能,它的建立不仅有着深厚的政治文化根源,而且有着现实的土壤。同时,人民大众对民主的不懈追求则是中国政党制度将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

[1]高洪涛.政治文化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108.

[2]赵渭荣.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6-17.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470.

[5][6][7]陈戍国.四书五经(上册)[C].长沙:岳麓书社,1991: 16,44,79.

[8]张觉.荀子校注[C].长沙:岳麓书社,2006:95.

[9][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33,790.

责任编辑:吴艳春

简讯

省社院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

秋季开学之际,省社院积极组织教职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副院长常黛华对学习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在学院组织的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精神座谈会上,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乔红光强调了学习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号召全体教职工要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讲话精神贯彻到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理论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去;积极履行职责,深入践行“同心”思想,扎实推进“同心”实践,全力服务学院发展;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作出积极贡献。

省社院召开座谈会庆祝第28个教师节

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省社院召开庆祝教师节座谈会,全体教职工欢聚一堂,庆祝教师节。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乔红光首先代表学院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表示慰问并祝他们节日快乐。他充分肯定了教师们在学院发展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他强调,教学科研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体,是学院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学院要以建设一流省级社院为目标,进一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提高学院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创社院工作新局面。(王琳琳)

book=9,ebook=83

D613

A

1671-1262(2012)03-0009-04

2012-08-01

张慧艳,女,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万利民,男,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政党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