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创意产品舞剧《长恨歌》
2012-08-15孙刚
孙 刚
(1.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团,湖北武汉 430074;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浅析文化创意产品舞剧《长恨歌》
孙 刚1,2
(1.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团,湖北武汉 430074;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的背景下,各地纷纷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旅游文化产品中的新秀,华清池出品了我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其作品在舞剧表现上运用高端科学技术,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传统与时尚进行有机交融,从而打造出一段“鲜活的历史”,其文化创新和营销理念所取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实景巨幕的创意模式现已成为我国地方文化产业化创新的典范案例。本文拟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为我国更多地区如何合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开发提供参考。
文化产业; 实景舞剧;《长恨歌》舞剧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大众更加注重追求高品质文化生活。“文化”已经不仅仅泛指精神层面,还被作为“软实力”纳入我国软实力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即把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其在保持精神价值的同时,更能创造出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舞剧《长恨歌》的登场
我国在2000年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并且根据其概念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指示,在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改革的同时,也指出事业性文化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面向市场、改善服务”的要求;文件同时也指出在对待产业性文化时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我国的文化战略规划是以东部发展为龙头,以西部发展为依托,国家积极提倡充分利用地区、地域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兴邦”、“文化强国”、“文化立省”、“文化兴市”的目标。
陕西省政府正是基于响应国家战略的需要,依托自身地域的丰富文化资源优势,首先提出了“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的口号,积极探索凸显地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并与现代科技交融的文化产业。陕西人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流传千古的《长恨歌》作为创作素材,充分挖掘唐玄宗和杨贵妃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的同时,成功地把旅游胜地“华清池”与《长恨歌》相关联,打造了一部唤醒沉睡五千年爱情故事的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这部气势恢弘的实景历史舞剧一经登场就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实景舞剧的诞生极大地提升了临潼“华清池”的旅游人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其成功的因素,笔者认为实景舞剧《长恨歌》在文化创新和营销理念上具有显著特点。
二、《长恨歌》的文化创新
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俗。其剧情的渲染在依托历史故事的前提下,运用舞蹈的肢体表现手法,采用舞美、灯光、音响等精美的现代科技,再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整个舞剧共四章十一幕,全面地描述了李、杨十一年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诠释了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刻内涵。该剧的首次公演,就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纵观《长恨歌》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案例,其文化创新之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新地域文化
在人们通常的思维体系中,他们在对待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有益开发和合理利用的问题上,以及如何使这些资源更能产生效益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些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就是上帝赐给的原始地域资源,人们只需要保护和适当的价值利用就可以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这种“声音”在历史资源丰富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地域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受这种“声音”的影响,不但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打造产业、创造财富,反而成了封闭、保守者的乐土。他们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躺在老祖宗的财富上而独享其尊。这种安于现状缺乏创意的行为给大众带来的直接印象就是呆板、缺乏生气,例如人们对西安历史文化旅游的评价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历史时刻,以陕西旅游集团为首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重新省视,出品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陕西华清池的大型历史实景舞剧《长恨歌》。此舞剧的成功打造实现了西安人“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的文化理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文化的创意产业模式,将掀起我国地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新热潮,这种开发也是对陈旧观念的一种挑战和创新尝试。
2.创新服务艺术
舞剧《长恨歌》在剧本创作和舞美设计上始终保持着传承华夏文化、服务大众的文化理念。作品创作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本着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原则进行剧情编导设计,整部作品的创意都以充分考虑服务于观众的视听感受为前提,打造剧情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立体效果。回顾整个《长恨歌》的作品,其舞美创意具有国际一流的水准,特别是色彩斑斓的灯光效果更加凸显艺术高雅的氛围。而音乐素材的表现手法则运用对比修饰的表现手段,把音乐的恢宏植入整个舞剧作品之中,起到了很好的剧情渲染效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导演在音乐色彩织体方面的大胆创新,创编者巧妙地运用器乐独奏和女声哼鸣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大众在近距离观赏舞剧时仿佛身临其境,最终达到与艺术作品共舞的高雅艺术境界。
3.创新视觉感受
舞剧《长恨歌》别出心裁地以华清池自然地理环境为舞台,把舞台置于绮丽的九龙湖上,巧妙地融合九龙湖生态自然风景,从而达到了一种天然的视觉立体空间效果。把骊山作为舞剧的大幕,借用山前丽影的辉煌,巧妙地营造出皇宫的奢华,而迷雾灯光在池面的运用,又描绘出飘渺的仙界意境。舞台的设计则藏匿于水中,其升降动态与火焰的结合使整个场面表现得蔚为壮观。水上银幕呈现出精心设计的唐代巨幅壁画,恰到好处地把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进行巧妙的融合。其天然地域与高科技的有机结合以及技术服务舞台的设计理念,使文化、科技、自然三者成功地结合,最终形成以人为本,人文与自然巧妙融合的立体视觉艺术效果。
4.创新剧情塑造
在实景舞剧《长恨歌》的人物塑造上,编剧运用现代科技舞美手段,深度挖掘诗中人物内心活动,塑造出一个个富有情感的鲜活人物形象。例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在“贵妃出浴”这段戏中,创作者们就巧妙地把灯光、雾化、水气等高科技手段与优美的舞姿、妩媚的躯体相结合,精工细雕出动人心魄的朦胧美,达到折射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在“梨园春晓”一场戏中,编导别具匠心地设计出“贵妃抚琴”这一细节,其纤手弹拨之间,秀体舞动之下,一种飘逸之美仿佛由天而降,给人极美的视角享受。而“贵妃醉酒”把醉酒后的贵妃描绘得格外妖娆,其醉态朦胧的飘飘欲仙的醉意中,柔似水,春荡漾的妩媚状展示得淋漓尽致。
纵观整部作品,编导即使在悲戏的刻画上,也把“贵妃之死”的凄美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杨贵妃在白绫下生离死别的剧情描绘,以及皇帝抱着贵妃走向月亮的苍凉剪影,这种场景的描绘使人感到“爱即使凋零了,也是一种崇高之美”的至高境界。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在“仙境重逢”一场大戏的情节安排上则凸显出了全剧的高潮。在戏中编剧通过梦幻霓裳、鹊桥相会、比翼双飞等细节的细致描绘,雕刻出如痴如醉的“爱的美”、“美的爱”的戏剧线条,宛如人间仙境。
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导演们在整个舞剧的音乐、服装、舞美、造型等一切元素之中都糅入“爱”和“美”元素,其主要动机就是使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在欣赏这部宏大舞剧时能够时时刻刻“欣赏美”、“感受美”,最终达到愉悦生活的目的。
三、《长恨歌》的营销理念
第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营销理念。舞剧《长恨歌》是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分两次投资九千多万元,历经一年多创作、排演而推出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该剧是以唐朝华清宫遗址为舞台,以盛唐文化为主题。舞剧秉承弘扬民族文化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宗旨,在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这部实景舞剧《长恨歌》就是建立在积极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扬相融合的基础上,以发掘地域文化资源为导向,努力把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在不断提炼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同时,注入经济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努力实现社会文化传扬和经济效益发展双丰收的最佳结合。这部实景历史舞剧的演职人员有近300名,舞剧通过他们高超的艺术表演,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缠绵悱恻爱情故事。这部以骊山山体为背景的实景历史舞剧,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世界各族人民的认可。据文献记载:“从2007年4月8日到2007年11月6日,在历时七个月的时间里,仅舞剧演出就达163场,观众人数近11万多人次,直接收入达1500万元。”受舞剧《长恨歌》影响,到著名旅游景区华清池景区游客人数也大幅增长。据统计,仅2007年的七个月该地区的游客人数较往年同期增加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与此同时,由于实景历史舞剧的诞生,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宾馆、饭店和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良好效果。
第二,坚持再现历史人文打造精品文化的营销理念。华清池曾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历史发生地,特别是以李杨爱情和华清宫为主要背景的白居易长篇诗作《长恨歌》,展示了一个帝王与贵妃跨越时空的爱情悲剧,诠释了一个王朝由盛及衰的历史,演绎了一个把爱情绝唱作为盛世终结的经典故事。这些实景、遗迹、典故、传说等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不仅赋予华清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使华清池拥有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条件。舞剧《长恨歌》正是立足这些特色资源,借势造势,对华清池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深度挖掘整合,打造出一个集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的不可复制性作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大型历史实景舞剧《长恨歌》2006年的首次试演,就引起了人们热切的关注和积极的反响,这种让“沉睡的历史站起来”的穿越时空的演出形式,也迅速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与接受。本着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理念,其团队于2007年对该作品又进行了“升级”打造,融入一些陕西民间音乐元素,例如碗碗腔、秦腔等地方戏曲音乐。这种依据地域优势,借用历史人文打造精品文化的营销理念,为舞剧《长恨歌》的社会宣传和旅游人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营销作用。
第三,坚持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营销理念。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在市场营销方面,通过再现一千多年前发生在骊山脚下的华清池畔所发生的爱情故事,巧妙地把地域优势、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业市场相结合。利用“华清池”这一世界著名景区的品牌,借用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等手段,打造集历史性、地域性、独特性、唯一性于一体的实景载体,该项投资花费高达九千多万元。在剧幕打造方面,聘请了来自美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和特技的专家精英团队。该团队在尊重华清池的历史人文和地域特性的前提下,结合舞剧创编需要搭建了中国最大的水中升降式多变彩色舞台,铺设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灯光设备和亚洲最大的LED显示屏。为了达到宏大的场景效果,该团队首次引进美国火海技术和意大利光导服装,此举立刻达到舞台的视觉冲击效果。该团队合理地设计出可同时供1300多名观众使用的伸缩桌椅,还巧妙地运用了骊山这一独特地域优势,打造出百万平米的山体星空和山涧雾瀑以及二十万平米的山体壁画投影。舞剧通过宽2000米、高500多米的巨大山体和骊山声、光、电、水、云、气等现代高新技术的交相展示,使观众如入大唐胜景,给游客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猎奇、刺激、体验的心理诉求,提高了舞剧的观赏性。这种借助地域特点,融合历史文化、打造天然舞台的精心设计,巧妙地把自然与艺术、人间与仙境、传统与时尚进行有机结合,让整个骊山因这部实景舞剧而绚烂多彩,更让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因这部实景剧而身心震撼,流连忘返。
第四,倡导多渠道、多途径的多维营销理念。《长恨歌》在市场营销方面倡导多渠道、多途径的多维营销理念。该营销团队在沿袭传统的营销方式——媒体宣传、定向营销、活动促销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了多维的立体化宣传网络营销方式。例如他们首创了“1358”的营销战略,具体实施办法是要求营销团队必须与1000名导游人员、300个省市政府的各级部门或大型企事业单位、50家大酒店、80家旅行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开展定向营销宣传、及时跟踪推进服务。为了给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他们新增设了一些新的公交线路和加开车次,增开由西安市各区直达华清池的《长恨歌》直通车;增加和延伸旅游线路;发掘网络优势,开发专题网站进行网络营销;有效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例“六一”、“七夕”、“八一”、“教师节”、“重阳节”等节假日展开营销;积极开发影视媒体营销,借用央视媒体《星光大道》和《倾国倾城》等名牌栏目开展电视主题活动促销;打造品牌服务,拉动“口碑”营销。据调查,很多游客都是听到朋友或同事说起这部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后专程前来观看演出的,这种“口碑”营销也是华清池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营销途径。
通过以上多维营销策略的实施,据陕西省有关部门统计,仅2007年,该部实景舞剧实际演出163场就实现收入1500万元的良好业绩。同时,由于受实景舞剧的影响,该景区的游客人数仅前七个月就比2006年同期增加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一举扭转了华清池多年来游客接待量徘徊不前的僵持局面。这种多维营销理念的实施,促进了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开发方、华清池景区经营运作方和文化团队专职演出方三方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四、结 语
千古绝唱《长恨歌》,今朝创意成典范。这部大型实景舞剧不仅强化了临潼华清池国家5A级景区和西安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传统旅游景区如何实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也为西安、陕西乃至全国如何结合历史地域文化,合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范式。舞剧《长恨歌》把大爱与大美通过艺术形式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其特色鲜明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也为高雅艺术服务于大众开拓了一种新的创意思路。同时,它作为一个成功的创意案例,也将成为现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潮流的引领者。最后借用西安市委宣传部在舞剧《长恨歌》的专题调研中的报告作为本文的结语:“舞剧《长恨歌》以一种创新性、开放性的思维,实现了文化、资本、科技的对接,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使人们摆脱了长期以来满足于对历史文化遗存浅层利用的禁锢,走出了一条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的新路。”
[1]杨培钧.跨越时空的艺术再现[D]//西安: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6.
[2]胡树群.大视野·大制作·大手笔[D]//西安: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6.
[3]陈忠实.一台精美高雅的舞蹈艺术[D]//西安: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6.
[4]肖云儒.一个成功的创造性的艺术尝试[D]//西安: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6.
[5]胡文龙.弃旧创新的成功尝试[D]//西安: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6.
[6]刘玉苓.舞剧《长恨歌》观感[D]//西安: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6.
[7]章 青.陕西旅游文化的大胆创造[D]//西安: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2006.
[8]段亚明,等.《长恨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调查与思考[N].山西日报,2008-01-17(005).
G 124
A
1672-6219(2012)02-0066-04
2011-12-15
孙 刚,男,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团副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赵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