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遍性重复现象研究
2012-08-15刘鹏
刘 鹏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周遍性重复现象研究
刘 鹏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现代汉语周遍性重复是语言诗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产物,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国风》章节的复叠,句法上形成同指性双层加合型复句句式,以满足语言形合的需要;语义上,其“总说-分述”格局体现了涵括和细节的统一;重复本身具有认知凸显功能,其信息过量现象在说理性语篇中还可视为一种语言顺应策略。
周遍性重复; 总说-分述; 认知凸显; 语用机理
所谓周遍性重复,就是指汉语里对一个本来讲一次就已足够的意思,不厌其烦地一再加以重复的修辞手法[1]372。在现代汉语里,此类重复常常以“总说 -分述”式的复叠性复句形式出现,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句法格式。例如:
(1)外面下过雪,什么都白了,天地是白的,医院是白的,小卖部是白的,洗衣房是白的。(《中篇小说选刊》1999/6:120)
(2)不要以为有了这个就会有那个。不要以为有了名声就有了信誉。不要以为有了成就就有了幸福。不要以为有了权力就有了威望。不要以为这件事做好了下一件事也一定做得好。(王蒙《安详》)
在例(1)中,“什么都白了”是“总说”部分,其后续部分则为“分述”部分;同样地,例(2)中的首句为“总说”句,其余部分用来“分述”或细说。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周遍性重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复,而是语法格式同修辞格式的高度结合。
一、周遍性重复溯源
汉语表达偏爱重复形式,可能是受到古代典籍诸如《诗经》等的影响。孔颖达谈论《诗经》的章法时说:“诗章之法,不常厥体。或重章共述一事,或一事叠为数章。”[2]130也就是说,复沓是《诗经》的章法之一。游国恩等也认为,《国风》章节的复叠与其全部都可以歌唱有关,但它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少诗篇就是在反复吟唱中,传达了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3]。譬如下面三个例子各句之间往往只替换了个别字眼,句形完全相同,音韵重叠,且句意反复:
(3)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周南·麟之趾》)
(4)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国风·陈风·月出》)
(5)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踞。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
战国时期的《庄子》和《孟子》里也有这样的句式,例如:
(6)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
(7)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汉乐府《江南》中的诗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堪称周遍性重复的经典句式。唐代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韩愈也效仿过《尚书·顾命》的复沓辞法写出“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这样的句子[2]133。
上述各例中的句子分列排比,复叠成篇,它们与现代汉语周遍性重复中“分述”部分的复叠性复句相似,有的结构上几乎一模一样,可谓一脉相承。现代汉语周遍性重复很可能是由古代复叠式语篇演变而来;而且可以说,以《诗经》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语重复性表达这一语用习惯。
二、周遍性重复的认知语用理据和效果
重复是汉语的形合手段。从语用学的观点看,要使句子之间连贯性强,避免语用照应带来的歧义,实现最佳关联,莫过于重复字词。汉语在词句之内靠意合,在词句之外常利用形合;形合手段之一是话语中的同字重复[1]354。周遍性重复语义上具有重复性,句法形式上则具有递归性。例如:
(8)这年头什么都要送礼,生要送礼,老要送礼,病要送礼,死要送礼[1]。
(9)这是个大受欢迎的决定,因为白蚁可以吃:成虫可以吃,蛹可以吃,卵也可以吃。(王小波《万寿寺》)
(10)从阅读方面来说,它(《红楼梦》)又是这样一部书:什么时候看都可以,什么时候看都新鲜,从什么地方看都可以,先看第十章再看第三章可以,先看四十九章再看第三章也可以,从头至尾地看也可以。(王蒙《王蒙文集》第八卷)
上面三例周遍性重复部分结构相同,都是以“总说-分述”式的复叠性复句形式出现。拿例(8)来说,其第一分句为主题句,以“总说”形式归纳性地说了“什么都要送礼”,后面“分述”部分的四个分句又进一步详细解释,具体说明什么情形下“要送礼”,于是产生了同指性(总说句与各分述句表意指向相同)与层级性(总说句统领各个分述句)相结合的同指性双层加合现象,这种同指性双层加合型句式充分满足了句法框架形合的需要。
语义上,周遍性重复中的“总说”和“分述”分别归属涵括和细节范畴[4]。“总说”句起到涵括作用,具有整体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是说话人对所论及事物“完形”感知的结果,是该事物不同认知域的总汇,是不同侧面的综合或概括;各个分述句无疑是细节,具有局部性、具体性和生动性,是说话人关注所论述对象一个或多个认知域的结果,是涵括所关涉的各个细节。各分述句为“总说”句提供证据,对其予以一一论证,这样,“总说”句与其统领的各个“分述”句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可以说,周遍性重复这样“总说-分述”式的复句是汉语“话题-说明”型句式在表意功能上的映射,总说句相当于话题,分述部分起说明作用,二者结合构成一个更加完整的表述。
周遍性重复现象在语用学中可称为信息过量现象。根据顺应理论,信息过量现象的产生和运作体现了交际者的语言顺应策略。在发生应对冲突的情况下,交际者可以使用过量信息对话题做出解释或给予支持,从而淡化意图强加倾向,缓解面子威胁,消除应对冲突[5]。在说理性文章里,如下面例(11)中,直截了当地评论别人,尤其是当其“有一点点‘伟大’”时,却说他“百分之九十几与常人无异”,这有损对方的自尊心,因此为了不威胁到对方的负面面子,作者列举对方“与常人无异”的细节来解释,淡化语言所引起的情感冲突,缓解对对方的面子威胁,这样就产生了周遍性重复:
(11)不管您是不是有一点点“伟大”,您一定要弄清楚,其实您百分之九十几与常人无异,您的生理构造与功能与常人无异,您的吃、喝、拉、撒、睡与常人无异(如果不是更差的话),您的语言文字与国人无异,您的喜怒好恶大部分与旁人无异。(王蒙《再说安详》)
周遍性重复句式(或语篇模式)似乎语法化了,转变成了一种语法隐喻形式。作为语义领域的反复,与其表达形式复叠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依据认知语言学的数量象似性原则和空间象似性原则,在周遍性重复中形复与意复的数量越多,亦即语符量越多,就会引起人们更多注意,心智加工也较为复杂,此时自然就传递了较多信息;数量与空间这两个概念是连通的,数量多了,所占空间也就大了,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映像图也就较大(larger map-space)[6],这样意义就越丰富,所要表达的意境就得以突出,读者的认知过程也就得到强化。周遍性重复作为一种强调手段,其“分述”部分将范围相同、性质类似的事象用相同句法逐一列出,目的是让列举的各项个个受到充分的注意。如果只有概说,没有分述,比如例(9)中只说“白蚁可以吃”,省掉其后的“成虫可以吃,蛹可以吃,卵也可以吃。”或者不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而代之以“鱼戏莲四周”或“鱼绕莲叶戏”,正如陈望道所言,简单是简单了,可是“神情特不生动”了[7]。现代文中像周遍性重复这样由概述与列举构成重复,列举各项则构成排比,可谓双管齐下,既凸显文意,又强化读者的认知过程,达到了理想的修辞效果。
语言哲学上,洪堡特认为最早的语言为歌唱[8],这与黑格尔主张最早的语言是诗是一致的。《诗经》就是活的见证,其周遍性重复是诗性的重复,其语言是诗性化了的语言,其整齐匀称的形式和反复出现的韵律和韵脚,突出了主题意旨,强化了受众的意象体验。语言发展到现代社会,由于对象化语言主要担负着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作用,所以它以牺牲发生之初的体验性和情感性为代价,而不断地趋于概念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这样,它就必然不断蚕食语言原初的诗化品格而走向了实用品格[9]。确切地说,现代周遍性重复一方面沿袭华夏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与语用习惯,保留了一部分汉语原初的诗化品格,一方面处于抽象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实用化、工具化,其“总说-分述”式的格局就是现代汉语的概念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与汉语传统的体验性和情感性相互作用、相互妥协的结果。
三、结语
现代汉语周遍性重复作为一种语用习惯有其历史渊源与哲学成因,其独特的句法形式、语里意义和认知语用理据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产生了非同一般的修辞效果,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汉语味”[1]372,反映了汉语的体验性和中国人较为独特的思维方式。
[1]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2]刘彦成.文则注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3]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46.
[4]储泽祥.涵括、细节范畴与汉语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 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5.
[6]王 寅.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3(1).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205.
[8]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86.
[9] 刁生虎.庄子的生存哲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8.
H 109.4
A
1672-6219(2012)02-0050-03
2011-12-15
刘 鹏,男,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