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2-08-15靖金球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校企人才专业

郑 进 靖金球 邹 涛

(湖北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0 引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湖北省教育厅于2010年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产业人才计划”)[1],着力构建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湖北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成功入选首批“产业人才计划”项目。自该项目立项以来,我校与合作企业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就校企合作、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的探讨,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产生及主要特点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获批“产业人才计划”立项后,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企业的产业优势,产、学、研结合。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校企签订了专业共建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形成了“高校 +企业 +专业”的专业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工程实训优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理论-实践-理论-创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教育相比[2-3],新模式从多视角进行改革与探索,力求体现高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和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特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学校根据合作企业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人才需求,按照“开门办学”和“订单式”培养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二是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和学生管理,共同选择教材或组织编写教材,共同选定任课教师,共同确定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共同管理学生,共同组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三是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授或直接放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鼓励教师将取得的科研成果或科研进展以及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带进课堂,通过设立企业奖励基金,鼓励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和企业的科技攻关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主要创新

“产业人才计划”作为一项新的高教改革项目,我校依托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从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在培养机制上,学校单列招生计划,与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办招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校企合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试验班。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教师培训与聘请、教学过程管理、学生管理及学生就业等工作,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讨论专业发展和对人才的新要求等,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与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与评价,对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退出机制。退出试验班的学生,可自愿选择转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普通班学习或自动退学。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选用或校企合作自编实用的专业教材,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和企业双方派人共同组成班级管理机构,全程负责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也可进入其他水泥或混凝土企业就业。

在培养模式上,根据人才培养过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试验班培养过程分为4个阶段,积极探索和实践“4段式”校企合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阶段1:即第1~2学期。本阶段以学校为培养主体,学生以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兼修企业感知教育、人文素质、美学、艺术鉴赏等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提高职业素质打基础。阶段2:即第3学期。本阶段以企业为培养主体,通过企业实地见习和学习企业文化、企业创新、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为定向就业打基础。阶段3:即第4~6学期。本阶段以学校为培养主体,学生以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基础。阶段4:即第7~8学期。本阶段以企业为培养主体,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顶岗实习,根据工作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设计、答辩,并顺利毕业与就业。

在培养体系上,根据“产业人才计划”的要求,调整各个教学模块的课程设置,力求体现“试验班”的培养特色,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例如,综合素质模块,通过开设“社交与礼仪”、“职业道德”、“美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通过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管理和公关能力;通过开设“企业发展史”、“安全教育”、“企业文化”等课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专业基础模块,通过开设“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无机材料科学与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宽泛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模块,通过开设“水泥工艺学”、“混凝土原理”、“混凝土外加剂”、“水泥工艺及混凝土综合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水泥、混凝土制品工作的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对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践训练及职业素质模块,增加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5.8%),加强对学生在专业实验、专业实践及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将部分课堂教学转移到企业现场,由企业相关人员承担教学指导,学校专业教师从旁协助,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

3 问题与建议

我校“产业人才计划”项目自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成立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落实了专班,签订了校企合作教育协议,制订了“产业人才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试验班2011级招收的41名学生已完成了第1阶段的学习任务,将于今年9月份进入企业进行第2阶段的学习。2012级新生也即将入学。总的来看,项目实施进展顺利。但近2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双师型”教师的严重不足、部分课程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教育与管理和配套经费的不足等。显然,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对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成效,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笔者建议:

1)建立校企双方“双师型”教师的联合培养与相互认定机制。“产业人才计划”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要一大批“双师型”教师。目前的情况是,学校的教师大多缺乏工程背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又不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建立校企双方“双师型”教师的联合培养与相互认定机制,可以有效改变这一格局。其具体做法是学校与企业共享人才资源,学校聘请企业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教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企业聘请学校的教授或博士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研发过程,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工程师认证。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教育厅青年教师下企业计划,到合作企业接受工程训练,增加青年教师的实践经历。

2)联合开发与“产业人才计划”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是“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采用“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合作企业工作,部分课程(如“企业文化”、“水泥企业管理”、“水泥营销”等)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选择,需要校企双方组织专班将相关的基础理论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编写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材,并根据水泥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材料。使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既具备水泥、混凝土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入职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快速适应在水泥和混凝土等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质量检验与控制、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与考评体系。如前所述,“双培养主体”是“产业人才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色。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不仅参与教学文件的制订、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还要参与学生的管理与考评。

由于企业是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最有发言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参与学生的管理与考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传统的学生管理与考评标准,已不能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要求,需要重新确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与考评体系[4-5]。新的学生管理与考评体系,既要符合高等教育法和学校对学生管理与考评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融入企业的管理元素和企业文化,形成具有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新特色的学生管理与考评体系。

4)建立校企共同筹措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机制。客观地讲,“产业人才计划”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资源共享和特色人才培养方面,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材开发和学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增加额外的支出。目前,项目没有安排专门的“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资金,前期的人才培养经费都是由学校垫付的。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受益者,承担相关的培养费用也是可以考虑的。首批试验班学生即将进入企业开展第2阶段的学习,第2批新生也即将入学,资金缺口较大,建立校企共同筹措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机制非常必要。

[1] 湖北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EB/OL].(2010-08-31)[2012-03-28].http://jytxxgk.e21.cn

[2] 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3(6):42-48

[3] 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 (11):79-80,96

[4] 邓志良,赵佩华.引入企业评价,力促质量评价方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2):59-60

[5] 林建勇.校企合作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为例[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4):115

猜你喜欢

校企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