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效果评估*
2012-06-25王庆志
王庆志
(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社会网络化的发展,人们充分享受到了网络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与此同时,由网络诱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网民的构成以年轻网民为主,大学生是接触网络的主要人群[1]。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和不当的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并伴随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以及强迫性行为等[2]。有文献报到,网络成瘾在大学生中发病率为4%~13%[3],这些都说明网络成瘾诱发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治疗也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为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力帮助。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美国学者贝克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和行为的成分,通常是使患者暴露于刺激的环境中,挑战不适应性认知,并训练大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理性观念和行为,并反复加以练习,使其建立新的积极的认知和行为[4-5]。
1 研究对象
1.1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 K.S.Young教授的诊断标准。Young是较早研究网络成瘾的专家,她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手册》(DSM-IV),并结合对网络成瘾的实践研究,编制出网络成瘾的自测量表。该表一共10个条目,含是与否2个选项,满分10分,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为:总分大于5分即为网络成瘾,总分小于或等于5分排除网络成瘾。
1.2 研究对象
选取黄石某高校网络成瘾的大学生72名(均符合上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名,实验组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访谈法。实验组干预前总分(7.42±1.11)与对照组干预前总分(7.44±0.7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P>0.05)。另选取 36 名心理健康的学生作比较。
2 干预治疗方法
实验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治疗,干预治疗每周2次,每次30 min,疗程为3个月。治疗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明确靶目标,即了解网络成瘾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问题的发生、发展,同时了解其生活环境、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情况,并使其认识到认知过程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第2阶段,帮助网络成瘾者树立信心、建立合理的观念、改变不合理的观念,使其认知更接近实际情况,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信念并接受有效的应对方式,最终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对照组采用一般访谈法,每2周访谈1次,疗程为3个月。正常组不采取任何措施。疗程结束后重新使用美国匹兹堡大学K.S.Young教授的自测量表进行评定。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3 结果
1)干预前后各组评分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干预前后各组评分的比较( ±s)
表1 干预前后各组评分的比较( ±s)
组别 干预前总分 干预后总分 t值P实验组(n=36)7.42 ±1.11 4.56 ±1.68 10.62 <0.01对照组(n=36)7.44 ±0.77 6.47 ±1.46 3.81 >0.05正常组(n=36) 3.97 ±1.26 - -
2)各组治疗情况对比结果如表2、3、4所示。
表2 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s)
表2 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s)
实验组干预后总分 对照组干预后总分 t值P 4.56 ±1.68 6.47 ±1.46 5.51 <0.01
表3 治疗后实验组与正常组结果比较( ±s)
表3 治疗后实验组与正常组结果比较( ±s)
实验组干预后总分 正常组总分 t值P 4.56 ±1.68 3.97 ±1.26 1.68 >0.05
表4 治疗后对照组与正常组结果比较( ±s)
表4 治疗后对照组与正常组结果比较( ±s)
对照组干预后总分 正常组总分 t值P 6.47 ±1.46 3.97 ±1.26 7.78 <0.01
4 讨论
网络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网络成瘾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在我国,大学生是接触网络的主要人群,文献显示网络成瘾在大学生中发生率为4%~13% ,其发生率相对而言较高。大学生作为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身体体能、心理调试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均应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依然有如此之多的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严重影响,表明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较为严峻。这就要求各高校应积极开展科学的网络心理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加强有效应对方式的培养,以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于网络成瘾的防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目前世界对于网络成瘾的防治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凭着治疗理念清晰、易于接受、疗程短、见效快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在本研究中,经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实验组网络成瘾大学生量表评分从 7.42±1.11下降到4.56±1.68,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我们亦可发现,实验组经过治疗后评分值虽然有了明显下降,但依然高于正常对照组,这可能与网络成瘾治疗困难、易于复发的特点有关。经过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时间较短,若停止治疗可能会出现复发情况。所以对网络成瘾者的治疗应该保持长时间的随访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虽然正在被广泛应用,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认知疗法是西方治疗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下可能会产生一些矛盾,在不同背景下,认知行为疗法该如何发展,使其适合于中国本地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5 预防
网络如一阵热浪,推开了人类文明的闸门,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是知识信息时代的一种智能超越,是高新技术的优秀产物。它经历了从产生到席卷全球的过程,正以一种全新、全方位的视角,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一种新鲜事物的到来,必然要经过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网络也是一样,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调节控制四方面。具体参考措施为:①积极引导和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②建设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寻求健康途径以满足自身需求;③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结合实际促使他们认识到网瘾问题的严重性,正确把握和调控上网的度;④构建多元化心理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⑤净化网络资源环境[6]。
[1]华道云,李义丹,杨燕.大学生迷恋网络问题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6(4):88-89
[2]潘琼,肖水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37-239
[3]周军,郑日昌,刘佳因.因特网使用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85-687
[4]Davis RA.A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195
[5]Engelberg E,Sjoberg L.Internet use,social skills,and adjustment[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4,7(1),41-47
[6]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26(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