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女性日常生活的变迁:以湖北“竹枝词”为中心
2012-08-15潘大礼
潘大礼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竹枝词”发源于鄂西川东一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枝词经过唐代文人的文学加工后,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诗体流传下来[1]。有学者指出:随着文人阶层的不断参加,竹枝词不仅文学意蕴渐次突出,宗教意味随之淡化,并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2]。迄至近代,竹枝词逐渐普及后,成为文人表抒历史情感、文化观念、社会思想以及乡土意识的惯用形式,其中“保留的社会史料、民俗史料、少数民族生活史料,都有丰富的内容”[3]。有学者总结竹枝词具有“草根性”、“纪实性”、“通俗性”三个特点[4]。
近代湖北的竹枝词数量较多,反映的主题广泛,从空间上看既有涉及全省的,也有分述一州、一县、一村、一人一事的,称其为“简明湖北百科全书并不过分”,同时具有“以史入诗”、“以诗证史”的功能[5]。然而,检索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女性的视角对竹枝词进行区域史解读的还比较缺乏。近代湖北的竹枝词中记载着许多有关女性日常生活的图景,从女性的视角考察该时期女性日常生活的延续与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代湖北女性的日常生活,不仅深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而且其在变迁的程度、层次和时空等方面又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湖北女性传统日常生活的近代延续
1.传统节日中的女性日常生活
传统节日与百姓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指出:“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型、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6]144。因此,传统节日的活动少不了女性的参与,下面拟从几个较为重要的节日观察近代湖北女性的日常生活。
(1)春节。春节即阴历新年,传统社会称“元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在对春节进行描述的竹枝词中,可以观察到女性在这一重要节日中的日常生活情景。
首先是拜年时的活动。如武汉地区“元旦黎明拜岁忙,开门先向喜神方。试看黄道是何日,妇女纷纷邀出坊。”[7]133-134前两句描述了民众在早晨拜年的习俗,后两句则记述了妇女们选择某个黄道吉日,纷纷走出家门拜年的情况。也有竹枝词描述女儿回娘家拜年时的情景,如“女到娘家自有情,拜年女婿更诚心。双鸡双腿多时备,岳母厨中一手蒸。”[7]59再有“妇女拜年最有神,老人说话更开心。姑娘小姐都忙走,怕听成双作对声。”[7]59前段说明妇女拜年时的虔诚,后段是说未出嫁的姑娘给别家拜年时,因为害怕别人谈及自身婚嫁问题,拜过年后急忙离开的情景。
其次是娱乐活动。打牌是近代湖北女性在春节时期参与较多的一项娱乐活动。有记载:“十家九户不离牌,男女纷陈亦乐哉。惟有小孩输不得,哭声除过笑声来”[7]59。然而女性以赌为目的打牌也很常见,如汉口地区的情况:“报道春回赌禁开,家家麻雀响楼台。上场不管男和女,一共几天抹得来。”[7]157这首竹枝词生动展现了春节期间汉口家家户户打牌的盛况,不分男女都能参与,甚至连续打牌多天。一方面反映了春节期间近代湖北女性热衷参与娱乐活动,但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此时她们无事可做以赌为乐的事实。
(2)中秋节。中秋节是传统社会象征团圆的重要佳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吃月饼和赏月,比如:“今夜冰轮月正圆,多沽美酒赏婵娟。邻家妹妹来相问,如此良宵可早眠”,又“鹤楼游罢又长街,货肆新开左右排。买得中秋团月饼,回家一笑唤儿来”[7]84。这两首竹枝词分别描述近代武昌女性在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除此之外,近代湖北女性在中秋节还参与以下两种活动:
一是游百病。“游百病”也称“走百病”,是指中秋月明这天,女性集体出游,有祛除不祥之意。这一习俗在近代湖北各地仍然保留,如荆州地区“是夕,妇女连臂出游,谓之‘走百病’”[8]387。有竹枝词对此作了记载:“红袖相携唱踏莎,满城儿女夜游多。果然能使沉疴起,不祀神农祀素娥”[7]70。这首竹枝词是说,中秋夜晚城里的很多女性唱着歌外出夜游,表达了人们希望祛除疾病的良好愿望。
二是摸秋。“摸秋”有时也称“送瓜”、“送子”,是指中秋这天,人人从蔬圃中摘瓜抱回,送于亲友特别是无子之家,有“宜男”之兆。如郧西地区:“是夕,或摸瓜送秋,为生子预兆,传为雅事”[8]457。又如云梦地区:“其有中年乏嗣者,戚邻摘取园圃南瓜,鼓吹炮竹饷之,谓之‘送子’”[8]341。有竹枝词记述了武昌地区女性“摸秋”的活动:“拂拭双狮戏绣球,偏关嗣续许祈求。怜他妇女情痴甚,争向司门去摸秋。”[7]77在这首词里,记载了中秋夜晚武昌妇女争相去司门口摸石狮子的情景,该石狮位于清代湖北藩台衙门前,妇女于中秋夜前往抚摸,希望得男孩之兆,被称为“摸秋”。
(3)宗教节日。在传统社会,一些宗教节日也日益世俗化,为民众所接受,“宗教尽量利用民间俗信扩大自己的影响;民间俗众也常把世俗人情寄托于宗教信仰,通过节日活动,实现圣、俗之间的交往”[6]142。近代湖北的宗教节日也体现了民众参与的这一特点,其中以“盂兰会”即“中元节”为代表:“家俱以冥钱、羹酒祀祖先,僧道募‘盂兰会’。今俗‘盂兰会’,或以纸作盘,膏以松脂,注油燃灯于水陆,动以万计”[8]350,这也是近代湖北女性参与的一个主要宗教节日。中元节原是道教节日,与佛、道都有关系,佛教则称为“鬼节”、“盂兰会”等,目的是祭祀孤魂野鬼,和清明节类似。竹枝词对此节日作了详细的描述,其中体现女性参与的有:“楮帛焚烧一片红,河边巷口趁秋风。茅棚多少人枵腹,妻泣儿啼破袋空”[7]137。前两句反映了有钱人家在该节日里焚烧纸帛等物的盛况,后两句则指出穷苦人家无物可祭的贫困状况,通过贫富家庭的对比,展示了近代湖北底层女性的悲惨生活。
2.农业劳作中的女性日常生活
一是种田。在传统社会,农业是民众从事最多的一个行业,近代的湖北女性也不例外。在应城地区有这样的诗句:“野园半亩枕溪斜,编得疏篱随意遮。小女种瓜儿种豆,南风几日尽开花。”[7]205这首竹枝词表面是说女孩和男孩一个种瓜一个种豆的场面,其实背后则指出男女两性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不同角色。
二是采莲。湖北的河流湖泊比较多,因此与水有关的农业生产活动也十分常见,采莲即为其中之一。如蕲春地区的采莲活动是:“芙蓉衫子不须穿,葛帔罗裳袖口圆。好棹扁舟好摇桨,花开多处便争先。”[7]226这首竹枝词的前半部分是说女性的衣着打扮,后半部分则是说女性争先恐后采莲的热闹图景。
三是养蚕。在江南地区,养蚕是传统女性经常从事的一项活动,近代湖北的女性也不例外。民国时期黄梅人易怀山所写的《蚕妇词》对此作了生动的刻画:“一、年年愁饲马头娘,生自贫家分外忙。鸦雀莫嫌侬鬓乱,采桑时不比平常。二、绮罗人匪养蚕人,终日谁为话辛苦。破睡织成绸几匹,为他人助锦堂春。三、暗弹珠泪怨东风,采遍桑林日巳中。颠倒道旁何所似,可怜人是细腰虫。四、阿妹提篮阿姊随,道旁颠倒欲何之。忽闻前路桑林盛,采到西山日夕时。”[7]256这四首竹枝词共同描述了蚕妇外出采桑时辛苦劳动的场面,她们经常到太阳下山才收工回家,繁忙的时候以至于没有梳理头发的时间,而织成的布不是用来自己穿而是卖给了别人,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近代湖北蚕妇艰辛生活的实景。
3.商业买卖中的女性日常生活
传统社会“重农抑商”,至近代社会风气洞开,经商氛围更加浓厚。然而,近代湖北女性从事商业活动主要是一些与其性别角色相吻合的小本买卖
一是卖布。传统社会大力提倡“男耕女织”,实际上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落后的社会现实中,这一图景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如:“一冬生计讬寒梭,织得棉花敌绮罗。共羡侬家新娶妇,机房布多卖钱多。”[7]205这首竹枝词反映了近代应城地区女性在冬天织布的情景,如果谁家里娶了新媳妇,能织更多的布卖更多的钱,就会得到周围邻居的羡慕。
二是卖鱼。湖北湖泊较多,捕鱼和卖鱼成为女性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汉川地区:“渔家比户蓼花乡,辛苦生涯冒雪霜。五夜船摇渔父去,卖鱼大半是渔孃。”[7]200这首词是说渔父在寒冷的冬夜冒着雪霜外出打鱼,将打来的鱼拿到市场上卖的则是年轻的女性“渔孃”。
三是卖菜。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为了获得经济来源农民常将自家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买卖。近代汉口的市场中常有摆小摊者,摊主多为妇女或女孩,摊上所卖的也仅豆腐、生姜、韭菜等物,收入有限,如:“三十六行算一行,阿侬小本也经商。摊头惯卖家常品,豆腐生姜韭菜黄。”[7]168
四是卖茶与拣茶。近代湖北也是产茶大省,以卖茶为生的店铺也很常见。女性多从此业,如蕲春地区:“鬓边簪得野薇花,十字街头唤卖茶。白板柴扉黄瓦屋,钓鱼台畔是侬家。”[7]233这首竹枝词描述了一个家住河边白板柴扉黄瓦屋中的女孩,她头戴野薇花在十字街头卖茶的情形。在武汉的一些茶叶铺时常雇佣一些少女拣茶,被称为“茶姑娘”,她们大半是城市贫民子女,衣着俭朴,每天双手分拣不停,收入却极其微薄。然而用盖碗泡上好茶叶享用者,都是豪门巨室,有竹枝词为证:“珠兰龙井碧螺春,素手纤纤着意分。玉碗金杯香味好,可怜谁是吃茶人。”[7]172
近代湖北女性的日常生活还仍然保留着传统社会生活的许多因素,并没有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消失,而是延续了下来。
二、近代湖北女性日常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是一个从传统社会不断向近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在此大历史背景下,近代湖北女性日常生活也处于变迁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式组织与女性。
一是新式教育。“教育救国”是近代中国兴起的一种爱国思潮,其目的是通过变革教育达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目的。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推行的新式教育不仅内容、体制、教材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科举,在入校学生方面也有极大的改变。近代湖北的部分学堂已经出现了男女同校学习的局面,如汉口的部分学校情况是:“去岁学校有新章,女弟男生做一堂。好个联姻新命令,无须酬酢要爹娘。”[7]160这首竹枝词前两句反映了学校制定了新制度,允许男女同堂授课,但后两句反映了作者对男女同班学习的担忧,害怕男女学生之间私自联姻,从而反映出作者在新式教育方面还存在保守的一面。
二是新式社团。“女子生活社”是近代汉口女性为了互帮互助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团体,竹枝词的记述为:“女子都知习女红,文明教育渐开通。从前分利今生利,衣食无须溷乃公。”[7]149反映出女子通过“生活社”的工作,自食其力不再依靠家庭养活的实景。国民党要员潘宜之在湖北主办的“党务训练班”,主要目的是培养国民党党务人员,也吸纳了许多女性学员,如:“花枝招展一群群,异性由来吸引人。难怪全场皆注目,原来此处是迷津。”[7]61该竹枝词是说夜班内有女性七八人,每来听讲均打扮得花枝招展,所经过处,兰麝之香一时不灭。而全班男学员如饮兴奋剂,像军中喊口令一样行注目礼,间接反映出国民政府举办的党务培训班名不副实。
第二,新式妆扮与女性。
一是服饰变革。服饰有时简单地称为“穿戴”,不仅有实际和审美的作用,也能反映社会风俗、政治观念的转变。近代湖北女性的服饰,也能够展现出近代社会的巨变,比如皮鞋在传统社会是未曾有过的,于近代从西方传来。罗汉的《汉口竹枝词》对女式皮鞋作了描述:“凤头鸪嘴尽勾销,爱着皮鞋底样翘。羡煞天然双妙足,弯弯如月可怜娇。”[7]152这首竹枝词生动地展示了女式皮鞋的外形和工艺制作,以及女性穿上皮鞋后的美观。
也有的竹枝词对近代湖北女学生的服装进行描述,如汉口女生的穿着样式是:“短裙齐胯黑油油,长袜包胫露膝头。考试已完何处去,公园影院可勾留。”[7]168这是说暑假的时候,女学生通常着短裙长袜外出游玩。湖北竹枝词对妓女的服饰装扮也有记载:“鸨母龟奴结伴来,红罗新绣踏青鞋。回眸暗地将情送,哄煞洋拌大老呆。”[7]161反映了妓院鸨母穿红罗新绣的衣服和踏青的鞋子,这和普通女性的穿着是不同的。
二是新式打扮。女性爱美是其天性使然,受西方潮流的影响,近代汉口的女性在打扮方面也追求时髦风尚。比如:“眉痕黛色本天然,却把并刀尽弃捐。不信新来眉样好,两条弧线额头前。”[7]171该词作者认为人的天然美为贵,然而受西方电影女明星眉样的影响,汉口妇女群起效之,将天然眉毛完全剃去,代替为纤细平远的眉毛外观,就像额头写八字一样难看。但是,从另一方面也看出近代湖北的女性在打扮方面抛弃传统力趋欧化,开始随世界潮流而动了。
第三,外出游玩与女性。
一是女性出行生活的变迁。在近代武汉等地除了人力车外,已经出现电车、汽车等新式的交通工具。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投入使用方便了民众的出行生活,有些竹枝词专门对女性乘坐交通工具出行作了描述,例如:“嫣然笑上碧油车,回首呼郎鬓影斜。怀内手巾栓未紧,那知早被乞儿扒”[7]163。这是说汉口女性乘车上街游玩,在歪着身子喊男伴的时候,怀内手巾被乞丐偷去,反映出女性乘车外出游玩时的高兴心情。
二是女性外出游玩的新变化。民国时期,“新市场”是汉口比较繁华的一个地方,吸引着大量市民前去游玩。有竹枝词写道:“车如流水马如龙,楼阁层层在望中。新市场前人似蚁,红男绿女笑相逢。”[7]163描述女性钟爱游玩新市场的竹枝词还有:“如云女士往来忙,百戏纷陈新市场。千盏电灯天不夜,平台高处月如霜。”[7]142
第四,婚恋生活的变迁与女性。
中国传统女性深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男女两性的权利和地位极不对等。然而在近代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传统旧思想、旧道德不断式微,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思潮蓬勃发展,近代湖北女性的婚姻生活有了很大的变迁。
受时代影响,近代湖北女性的婚姻生活不再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现了自由结合的现象,竹枝词对此也有所反映。例如在恋爱方面,有记载:“宝通寺里去求神,信手抽将箴一根。四句五言诗一首,不关嗣息即婚姻”;“红男绿女并香肩,菩萨低眉不管闲。但愿有情成眷属,佛家也是说姻缘”[7]84。这两首竹枝词均反映了恋爱中的武昌青年男女,到寺庙中求神拜佛祈求美好婚姻的情况。在择偶方面:“阿侬生小住江滨,惯引渔郎来问津。昔日茶为花博士,而今茶是妾媒人。”[7]233这首竹枝词形象地刻画了湖北蕲春一女孩通过卖茶这一媒介,找到了心仪男孩为配偶的过程。恋爱与结婚自由体现了近代湖北女性在婚姻方面自主权的扩大,传统父母包办式婚姻则发生了动摇。
近代湖北女性日常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近代新式观念的传播与影响,不论是新式组织、穿着打扮,还是出行工具及婚姻观念方面的变化,都体现了近代社会女性生活新风尚的演变。
三、近代湖北女性日常生活变迁的特点
由于社会处于过渡时代,风俗的演变也表现出过渡的特点,原因是:“一方面,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顽固地要保住地盘;另一方面,新的社会习尚在艰难地夺取阵地,守旧势力与革新势力激烈斗争的结果,是旧俗与新风的并存与杂糅。”[9]326近代湖北女性的日常生活不仅仍保留传统文化的因素,而且体现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新旧杂糅”的过渡特点。
1.传统文化的影响
近代湖北的女性在传统节日、居家生活、农业劳作、商业买卖等日常生活中,还保留着传统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对近代湖北女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传统价值观的提倡,例如:“涂家孝女养孀亲,剪纸成花巧夺春。手执惊闺沿户卖,货郎谁识木兰身。”[7]119这首竹枝词描述了近代汉口一涂姓家庭的孝女,为了奉养寡母,以卖剪纸为生,体现了传统“孝”的价值观念。又如:“驱奴使婢尽娇娃,相习谁知妇道差。堪羡此乡翁并媪,清晨犹饮就头茶。”[7]312该作者指出,古代妇女服侍父母不仅是做厨事,还要包括早晨的洗漱等事项,但此奉养之道已被社会所忽视,然而在沔阳(仙桃)等地区,还存此古礼。该竹枝词即表现了,妇女早起烹茶(“就头茶”)献于父母床头,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奉养双亲俗礼的称赞。
其次,传统不良文化对女性的影响。纳妾是传统社会存在的一个不良现象,是对女性尊严的摧残,此现象在近代湖北也仍然发生,例如:“老板从来大块头,挺腹凸肚气咻咻。几房奶奶偏伶俏,莺燕翩翻绕牯牛。”[7]58这首竹枝词表现了有钱人家的男人和几房小妾一起过年时的情景。此外,妓院和妓女在近代湖北也很普遍,竹枝词对此也有许多的记载,如在汉口地区:“深宵卖肉价低廉,没个人来问价钱。一样餐风饮露事,老爷二字惹人怜”;“红笺飞去玉人来,一曲清歌酒一杯。最怕个侬打扁担,却言尽赶不须催”[7]168,170。前首竹枝词体现了作者对妓女辛苦生活的同情,后一首词是说妓女陪客喝酒时的情景。席上招妓多是彼此应酬,只顾喝酒很少吃菜,因此很多妓女不愿接受这样的邀请,只有找借口推掉,“却言尽赶不须催”,即是说尽力去赶到,不用再催促,实质是推脱不去。
2.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自从西风东渐以来,新式风俗的传入导致传统旧俗的嬗变,“推其演变之源,则为西方另一种文化之输入”[10]338。在近代湖北女性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各种组织,还是吃穿住行以及婚恋生活等方面,都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妇女解放运动带来的冲击。
妇女解放运动开展的前提条件,是男女地位、权利等方面的不平等,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更是这样。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潮兴起于西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此大力宣传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湖北的竹枝词有所反映:“胭脂队里议纷纷,说到人权气不平。昔日自由今解脱,名词都为女儿新。”[7]56该诗写出了女性对过去男女不平等状况的气忿。妇女解放在会客的礼节上也有所体现,如:“会场见客费周旋,握手殷勤礼最先。不用唠叨通姓字,一张名片送君前。”[7]56该首竹枝词描绘了男女见面前先行握手礼,然后女性把印好的名片赠送给对方的场景。这些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湖北女性已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妇女解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代湖北女性的日常生活,不仅延续了传统生活的方式,而且还紧跟时代潮流发生了新变化,她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的特点。近代湖北女性的日常生活便在“半新半旧、新旧杂糅”的大历史背景下向前演变。
四、结语
近代湖北女性的日常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也不是全部都发生了变化,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在传统节日、家庭生活、农业劳作以及商业买卖等活动中,近代湖北女性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多新的变化。发生变化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在一些新事物和新观念上面。由于近代湖北各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风俗的差别,使得大城市与小城市、中心地区与偏远地区、城市与乡村都对女性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城里女性在家里时常以打牌为乐,如汉口地区:“才共阿姨打会回,亲家竹戏又须陪。初三下九闲相约,全靠良人奔得来。”[7]169表现了一些女性以赌为乐、不能够勤俭持家的特点。而农村地区女性的日常生活则是另一种情况,有竹枝词对蕲春地区女性的水上生活进行了刻画,如:“头衔笑署五湖长,醉向青天月照郎。船首老翁一曲高,船艄老姥闲补网。”[7]232这首竹枝词诗意地描述了蕲春地区水上人家的生活。
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了近代湖北女性日常生活变化的不平衡性。上层社会的女性,因为自身具有的优越条件,往往引领着日常生活变化的潮流。例如眼镜成为近代湖北上层女性的一个装饰物品,有诗记载:“金丝眼镜架鼻梁,唉的比西学外邦。男女文明新进化,大都改变故园腔。”[7]160下层社会女性日常生活的变化,主要以生存为目的。汉口是内地比较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出现了新式女性工人,如“硚口呜呜汽笛鸣,后湖处处亮油灯。东邻姊妹呼声急,拄杖提包结伴行。”[7]173这首词则形象地反映了底层女性辛苦工作的现象。
从女性的视角解读近代湖北竹枝词,对于了解近代湖北女性日常生活的状况与变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近代大历史背景下,对湖北竹枝词进行微观分析,能够使我们更深刻体会到近代湖北女性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因此,通过考察湖北竹枝词,为我们研究近代社会打开了一扇小的窗口。
[1]祝注先.论“竹枝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4).
[2]徐忠明.雅俗之间:清代竹枝词的法律文化解读[J].法律科学,2007(1).
[3]王子今.“竹枝词”的文化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2).
[4]严昌洪.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好书——《湖北竹枝词》读后[J].武汉文博,2007(3).
[5]冯天瑜.湖北竹枝词(序)[M].徐明庭,张颖,杜宏英,辑校.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7]徐明庭,张 颖,杜宏英.湖北竹枝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8]丁世良,赵 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M].北京:目文献出版社,1991.
[9]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0]邓子琴.中国风俗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