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2-08-15甘庆军叶晓星柳林飞叶长文黄卫华
甘庆军 叶晓星 柳林飞 叶长文 黄卫华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管理局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浙江 庆元 323800)
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享有 “中国香菇城”、“中国香菇之乡”等美誉。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产业链长,从业人员众多,群众认可度高,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在庆元县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地位,是全县的一项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惠民产业、绿色朝阳产业、科技密集型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SWOT分析法是管理学中分析战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此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或区域现实情况的方法。本文试图用它来分析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地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对策建议,以期 “抛砖引玉”,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思路。
1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S)
(1)生态优势。庆元县山地面积广大,生物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6%,居浙江省之首,大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受保护地区的土地面积比例高达37.4%。2004年根椐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庆元在全国2348个县 (市、区)中名列第一,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良地;同时生态环境第一县的品牌效应又决定了庆元县产业发展必须注重环境保护与借助环境优势,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使环境资源优势发挥相应的经济效应。
(2)技术优势。一是以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为代表的庆元食用菌科研机构,凭借其作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省食用菌开发中试基地、国家级食用菌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两大科技平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二是整合资源、政企合作,由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牵头,大山合菇业、方格药业等龙头企业参与,组建浙江省食用菌科学技术研究院。三是突破区域间的合作,由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牵头,以丽水市农科院、丽水林科院为核心共建单位,成功申报浙江省唯一一个食用菌产业区域创新平台——浙江省丽水食用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于2011年正式落户庆元县。
(3)市场优势。首先是香菇市场,庆元县香菇市场至今仍是全国最大的专业市场之一,2011年,由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的香菇市场迁建项目及物流中心项目已正式签约启动,占地300亩 (1亩≈667平方米),将建设成一个集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科研、生产、包装、加工、冷链、储运、网上交易、价格指数发布、代理结算,以及现货批发、直销、配送、进出口贸易、香菇文化力提升、休闲购物、旅游观光、集散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现代一体化市场。其次是原辅材料市场,全国凡是有食用菌生产的地方就有庆元的原辅材料。再次是人才市场,全县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遍布14个省份近200个县市。这三大市场所构成的巨大网络,成为保持庆元县食用菌产业领先发展地位的基础。
(4)品牌优势。2002年,“庆元香菇”是我国食用菌行业第一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也是我国食用菌行业第一个获准注册的证明商标。“庆元香菇”先后获得1994年北京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1996年韩国第三届国际各行业产品畅销博览会金奖,1999年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5年全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2006年浙江十大名菇等荣誉。2011年1月,在首届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上,“庆元香菇”以43.78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位居全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8位,中国食用菌类品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
(5)集群优势。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已形成具有较长产业链和明显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一是初级市场稳定。全年食用菌生产量在1.5亿袋左右,其中香菇1.0亿袋、灰树花0.2亿袋、黑木耳0.2亿袋、珍稀菌0.1亿袋,产量8000吨 (干品),年交易量1.2亿吨 (干品),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二是企业集群。经工商登记的企业近300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0余家,1亿元以上的2家,5000万~1亿元的4家,2000万~5000万元的4家。百兴食品、大山合菇业、香菇市场等3家列入省级农业龙头骨干企业;另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三是产业链较长。形成了由低至高多层级产品结构。四是从业人员多。据不完全统计,庆元县从事食用菌及相关产业人员已达到7万余人,总产值 (三产累加)超过15亿元。
(6)文化优势。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近千年所形成的 “香菇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已成为一种趋势。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产品、企业、产业乃至城市、地区和国家无不以文化作为价值核心。产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已经成为树立社会公众形象和提高物质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 (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2 劣势分析 (W)
(1)对食用菌产业思想认识不足。与香菇产业第一次创业期间相比,部分领导干部对香菇产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对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发展食用菌产业还心存疑虑。有些乡镇干部对自己所在乡镇的食用菌生产情况掌握不全,不能提出有效的产业发展意见和建议;也有个别部门片面强调各种理由,对食用菌产业工作敷衍搪塞;更为严重的是,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将其看成是单纯的农业生产,有的部门干部甚至提出食用菌产业可以退出历史舞台。
(2)食用菌产业大而不强。其主要原因:一是生产模式相对落后。通过近年来 “114”计划的实施,香菇生产 “千家万户、房前屋后”的生产方式虽已有较大的转变,但除了核心基地和示范村外,大多数菇农还是沿袭旧的生产方式。二是食用菌的加工、贮藏、保鲜工作薄弱。绝大部分菌类以干品销售为主,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三是品种结构不甚合理。产品品种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四是品牌效应不明显。庆元香菇是地理标志产品,拥有食用菌注册商标80余只,系省工商局品牌基地,但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五是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弱。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实力尚弱,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较为低下。六是食用菌流通企业享受不到应有的 “国民待遇”。根据县有关文件规定,企业品牌建设取得一定荣誉者可获一定奖励,但食用菌流通企业却得不到公平待遇。七是产业发展空间不大。企业用地需求与可供空间之间的矛盾突出。业界早在2005年就要求建设食用菌加工工业园,2008年已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但一直未得启动。八是行业管理不健全。县里虽然组建了食用菌管理局,但由于体制没有相应调整,无法有效行使管理职能。
(3)食用菌安全问题依然突出。食用菌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庆元县食用菌生产的一大问题,农残超标等事件、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国际上不断高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都对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烂棒,菌种质量、投入品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 机遇分析 (O)
(1)从消费需求层面看,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攀升,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了 “一荤一素一菌”的科学膳食结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 “绿色、环保、安全”已成时尚。食用菌含有其特有的菌物蛋白和多糖类物质,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众多营养成分,风味独特,具有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食用菌产品倍加青睐。
(2)从生态环保层面看,食用菌产业是典型的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发展潜力。食用菌生产通过栽培各种菇菌,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资源转化成为优质健康食品。其栽培的主要原料来自于农业生产的下脚料,如树枝、农作物秸杆等,是生态环保型的农业产业。
(3)从国家政策和社会大环境层面看,食用菌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食用菌种植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为民谋利的主要体现和政策取向。同时,食用菌产业链接城乡,可以带动种植业、畜牧业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国家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倾斜。
1.4 挑战分析 (T)
(1)资源瓶颈制约。近年来,庆元县食用菌在种植原料、品种结构转型上虽然有了较大突破,但以香菇、黑木耳、灰树花为主产品,以林木 (主要是阔叶林)为主原料的种植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从而使以阔叶林为主的原材料供不应求,大量农户依赖外购原料生产,加上其他原料价格、劳资成本上涨等因素,农户种植成本提高。
(2)资金瓶颈制约。近年来,市场需求增大带来的是食用菌加工企业迅速扩张,厂房设备投资增大。另一方面,食用菌生产的季节性强,菇农、企业需要在短期内大量投入收购资金,资金占用周期长。扩大规模和扩大市场的双向需求,使得企业有限的资本积累和融资捉襟见肘。
(3)技术瓶颈制约。庆元县菇农的种植技术经20多年的实践已经成熟,但这反而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原材料替代品的应用和其他品种的推广上,受制于传统观念和习惯。同样,企业因科技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原因,仍然是粗简加工,在精深加工、新品研发、工艺升级等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
(4)市场竞争压力。庆元县食用菌产品以出口为主,国外市场不断提高的食品安全标准给种植技术、加工工艺带来很大的考验。国内多地采取政府奖励等不同形式扶持当地食用菌加工企业发展,企业打收购和销售的价格战,虽能形成较大的利润空间,但又会引起不正当竞争局面,这对庆元县食用菌加工企业构成威胁。
2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2.1 生产科技化,做好科技兴菇文章
一是在提升食用菌支柱产业地位的同时,要相应地调整技术力量布局,增强食用菌科研与技术推广力量。目前庆元县的县乡食用菌科研推广力量相对薄弱,要及时通过内培外引,加强食用菌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充实县食用菌管理局和食用菌科研中心专业人员,以增强县级食用菌的科研力量;要有效整合乡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专人负责本乡镇食用菌规划、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要加强现有的食用菌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尽快成立庆元食用菌生产专家委员会,致力于解决当前庆元县香菇生产中的菌棒成品率低、单产不稳定、品种退化等实际问题,大力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品种,以促进县香菇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要加大对食用菌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建立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大对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提高特色产品的效益和附加值,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三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生产香菇的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邀请本土人才传授操作技术,理论指导和实践强化相结合,提高培训实效性;香菇从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各乡镇巡回指导,深入菇农家中现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技术传递到田间地头,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增强培训实效。
2.2 产品优质化,做好优势品牌文章
要促进香菇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一是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标准的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以富有特色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专业化分工,提高技术含量及产品质量。二是要尽快健全包括产品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及管理控制标准在内的香菇综合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包装,严格控制农药及重金属的含量,不断提高庆元县香菇产品质量。三是要做好特色品牌、优势品牌文章,加大对 “庆元香菇证明商标”、“庆元香菇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等的宣传力度,以更优惠的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庆元香菇特色品牌、优势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3 经营产业化,做好市场开拓文章
一是要进一步扶持香菇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当前庆元县省级食用菌龙头企业只有香菇市场、百兴食品、大山合菇业等3家,市级龙头企业也只有江源菇品、三江源农业、绿园食品、方格药业等6家,今后应进一步扶持大山合、百兴、方格、康元、江源等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鼓励他们申请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和美国HACCP认证。二是要进一步发展 “公司+基地”的产销一体化经营体制和运营机制,提高食用菌生产组织化程度,确保产销活动符合市场规律,减少菇农直接面对市场带来的风险,不断提高产业化效益。三是行业协会要自律,要规范行为,避免恶性竞争,通过努力,不断提高 “庆元香菇”品牌效益和产品附加值。四是要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提高庆元香菇的市场占有率。要以香菇市场迁建为契机,加强市场硬件设施、环境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要建设好、维护好中国香菇网和中国食用菌网,加大网络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提高庆元香菇的市场份额,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2.4 宣传系统化,做好香菇特色文化文章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消费者观念,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香菇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的认识,以期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要创建丰富多彩的香菇饮食文化,尤其要尽快开发出各具特色、赏心怡人的香菇菜式及烹调技艺,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如可与全国食用菌协会联合举办全国香菇烹饪大赛,提高庆元香菇的知名度。三是要大力挖掘香菇文化。进一步丰富充实庆元县香菇博物馆,增加实物展出,特别是重视收集历史上菇民外出种香菇的实物,挖掘整理诸如菇山话、种菇歌等菇山的习俗文化;科学设计香菇文化旅游线路,精心包装各旅游景点,把香菇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2.5 管理服务化,做好软环境建设文章
要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强和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进一步建基地、抓龙头、树品牌、拓市场,不断提升庆元县香菇产业的规模和档次。一是要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为广大菇农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技术、产销动态等信息;要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工作,避免菇农盲目种菇,提高菇农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香菇行业管理,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有效压制和打击假、劣菌种坑农、害农的行为,确保菌种供应的质量,切实维护广大菇农的切身利益。三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自我管理,提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为庆元县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1]黄文清,张俊飚.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J].食药用菌,2011,19(3):1-5.
[2]黄文清,张俊飚.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二)[J].食药用菌,2011,19(4):1-4.
[3]甘庆军,柳林飞,叶晓星.庆元县食用菌转型升级的举措与成效[J].食药用菌,2011,19(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