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耳耳棚的搭建
2012-11-28汪彩云
汪彩云 李 勇
(1江苏省丰县农委,江苏 徐州 221700;2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江苏 徐州 221121)
江苏省丰县栽培毛木耳已有15年历史。毛木耳栽培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包括大棚内开放式接种,棚内发菌,大棚夹袋栽培,拌料机的研制等技术,以及大棚内自动喷水设施的应用,毛木耳制袋过程中拌料机、装袋机的推广应用,伴以贷款扶持政策等,对丰县毛木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丰县毛木耳的栽培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2011年全县毛木耳栽培量为3亿袋。丰县毛木耳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丰县 “中国毛木耳之乡”。丰县毛木耳栽培设施以自建大棚为主,少数为多年栽培蔬菜的日光温室改建而成。目前,丰县毛木耳栽培已普遍采用在大棚内开放式接种,大棚内发菌、出耳的模式。以下简要介绍耳棚的搭建。
1 场地选择
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1]、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环境清洁,远离垃圾场、畜禽舍等的场所搭建耳棚。丰县多在农田搭建耳棚。搭建耳棚多选择南北向,因受承包地方向的限制,也有东西向搭建的。搭建前要预留好堆料场、拌料场、锅炉房、蒸料池。制袋 (俗称打袋子)结束后,堆料场、拌料场须清理干净,作为采耳期的晒耳场所。大棚面积与晒耳场面积比例约为3∶1。毛木耳不同栽培户间的锅炉要有一定距离,一般约50~100米。以防冬季制袋时因通气管 (锅炉蒸汽通往蒸料池的管道)结冰造成锅炉带炭火离地,导致发生火灾事故。
2 耳棚规格
毛木耳耳棚顶部呈拱形 (图1)。耳棚宽10米,长50~60米,棚中部高2.5米,棚两侧高1.5米,耳棚两端为山墙。山墙用空心砖垒成。在山墙上离地面1.2~1.6米处留通风口两排 (图2),上排留4个大通风口 (40厘米×20厘米),通风口间距为两块空心砖。下排留18个小通风口,即一块空心砖上留2个通风口,每间隔一块实空心砖留2个。上下排通风口适当错开些。在耳棚一端山墙近中间部位留门,门宽2.0~2.5米,高2米。
图1 毛木耳耳棚外观
图2 毛木耳耳棚侧面
耳棚有5排纵向排列的水泥棒做立柱 (图3),其中,棚两侧各1排,棚中部1排,棚中部与棚两侧水泥棒间各有1排,排与排横向间距2.5米,排内水泥棒间距3.5米。耳棚中部水泥棒高于地面2.5米,棚两侧水泥棒高于地面1.4米,其余两排水泥棒高于地面2.0米。顶部用水泥棒相连。纵向水泥棒上横向摆放粗3~4厘米,长6~7米的竹竿,用压膜线固定在水泥棒上。竹竿间距25~33厘米。待全部固定好后,在竹竿上盖一层防老化的白色塑料薄膜,膜宽14米,薄膜边埋入土中。然后于耳棚顶上盖两层草苫,耳棚侧面吊挂1~2层草苫。草苫上再盖一层塑料薄膜,薄膜边埋入土中。薄膜用压膜线固定,压膜线两头分别用地桩固定在耳棚两侧,压膜线间距50~60厘米。耳棚之间留1.5~2米作业道。
图3 耳棚的内部构造
3 耳棚搭建
3.1 搭建时间 丰县毛木耳制袋多于11月中下旬开始。作为接种和发菌用棚,应在11月上旬搭好。作为出耳棚大约在2月下旬至3月初挪入发好菌的菌包前搭好。一般在9~10月搭建耳棚。同时准备塑料薄膜、毛毡、草苫、稻草等耳棚覆盖保温物资。
3.2 所需物资 包括水泥棒、竹竿、空心砖、黑色地膜、白色塑料薄膜、草苫、压膜线、毛毡、稻草、铁丝、木条、门等。
3.3 搭建顺序 搭棚步骤为放线→挖坑→埋水泥棒→纵向连接水泥棒→固定竹竿,至此,已搭好大棚骨架。接着在大棚骨架上盖塑料薄膜→盖草苫→盖塑料薄膜→用压膜线固定塑料薄膜。耳棚一般两端都有山墙,山墙用空心砖垒成。在一端山墙中间稍偏部位留棚门一个。接种、发菌期间,耳棚门口用塑料薄膜、毛毡遮挡,以利于保温。也有的耳棚一端或者两端都没有山墙,直接将棚上的塑料薄膜罩到地面。
耳棚搭建完工后,清理干净棚内地面并进行消毒,而后铺一层黑色地膜,膜上放一层干稻草,草上铺塑料薄膜,膜上墙式 (垛式)摆放已灭菌的菌包 (图4)。墙式摆放的菌包空间用塑料薄膜围好(图5),待菌包温度降至适宜,经棚内灭菌后,便可进行开放式接种。接种后,菌包以墙式摆放。及时清理接种用品和杂物后,菌包上面及四周用毛毡盖好,就可在此棚内发菌了。
图4 毛木耳菌包摆放
图5 毛木耳单间发菌耳棚
丰县毛木耳耳棚搭建主要是利用日光增温,利用设施保温,既经济又环保。除特别寒冷的天气外,一般耳棚内菌包发菌不需人工加温。
[1]张金霞,黄晨阳.无公害食用菌安全生产手册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