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元理念与实践
2012-08-15陈必发
陈必发
(十堰市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1],理念解决价值取向的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映着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和方向,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进程中,伴随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体制价值观的重新整合,既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呈现了多元性趋势。
一、体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什么是教育?古往今来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看成是反映一定社会要求,去影响人、感化人、以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一)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分辨和分析各种错误观点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五个更多,即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讲演中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或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满腹学问闯天下,小节不敛谁敢伐”?很难想象,一个出语粗俗,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的人能在学术或工作上有所成就,会成为肩负跨世纪重任的栋梁之才。
(二)育人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社会对人才素质要素中思想道德层次要求的提高,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正在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已经看到,人才的思想道德状况,对于该人才今后是否有发展潜力,是否为国家、企业做出较大贡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这种用人标准上的导向作用,不仅是推动高校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动力,也是促进学生重视自身道德建设的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强调的是“文”与“礼”的关系。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德国的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他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基本途径。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发挥教育职能,教师的全部技能和全部知识就会是一堆死学问。”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教学中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教育和教学的统一性与内在联系。在未来的校际竞争和人才竞争中,谁忽视思想道德建设,谁就将失去自己的优势。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内心世界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心理、思想、能力等诸方面,都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有机统一的纵深发展与完善的历程,并且这种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是通过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连性与有序性表现出来的,这是我们纵向考察、分析、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点。同时,现实的社会要求和学校育人功能亦不同程度地影响乃至制约着学生个体身心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发展目标与方向,这也是我们在纵向探求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三)育人是高校教育最基本的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服务于“培养人”这个中心工作,这是因为它是高校教育工作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组成分部,它不能游离中心,但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它有着自己特定的工作对象、工作宗旨和工作目标,有自己历史渊源,有不同于其他工作的具体内容,有独具特色的方法体系。它是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学生不稳定时重要,稳定时次要”的现象的否定。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和高效率地发展。学校教育之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一个最大优点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现代社会生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全面科学地设计学生身心发展的蓝图,它既要促进学生的身体获得最好的发展,同时也保证学生 的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理想、世界观、价值观、智力、能力、创造力、自我意识等获得相应的发展。我们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最重要的是要学生要有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教育总是要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哲学、道德方面的思想体系,形成一定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品质。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的活动,具有以直接或间接、明显的或潜在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政治文化,帮助他们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早在先秦时代,管子就说过:“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人之道,莫如教之以政。”即主张通过教育让人民把服从君主的观念扎根于思想之中。孔子曾强调:“为政在人,”“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墨子也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在现代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是学校的基本任务。高校担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应通过三方面做好这一工作。
其一,发挥主渠道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功能。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才能使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无私奉献的人生航向。
其二,挖掘校内教育潜能。“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他们作用的发挥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应该说,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手段也不只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长远的、终身受益的。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教学内容之中,进教材、进教案、进课堂。管理干部、党务政工干部,尤其是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也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此外,要提高后勤职工服务育人意识,通过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来影响广大学生。利用骨干力量去辐射、去触及,通过多维力量去塑造感化学生。善于将“大活动”寓于小活动中,善于从小活动中载大主题。
其三,发挥校园文化效能。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它是主文化,不是亚文化,要从育人环境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要努力设计别具特色的校园标识文化,使校园正气浓烈,学术氛围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精神面貌向上,小气氛温和宜人。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应该特别指出:校园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在新的世纪其包容性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其所指不仅是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而关系到高校育人环境的建设,包括校风和学风、校园的整治、校内的舆论导向、学术气氛、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位、师生关系等,校园文化集中表现是校风,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创建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校风,建立政治方向明确,学术氛围健康、道德风尚崇高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
二、揭示个体社会化的历程真谛
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之目的的过程,使自己逐步具备一个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道德情操,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角色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吸收并适应社会文化和规范,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即由“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社会化既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又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社会新一代人的个体,只有经过社会化的训练,能成为一个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智能和素质的人,才能担当起来延续社会的重任。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指在实施道德教育中遇到不同来源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既可存在于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体主体)上,也可以存在于个体身上,这种冲突、对立可以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为削弱。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有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念,也有反面的、消极的价值观念,这些真真假假、善善恶恶混杂在一起的情况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教育的内化不是从外面进入里面,而应是在人具有的“既可向善,又可向恶”的天性中,开启萌发向善的可能性。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对价值冲突有清醒的认识,并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和解决这些冲突,对于一些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和理论上的盲点问题要按照党的方针政策予以合理恰当的解释、说明和论证,对大学生的价值冲突,要用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来消解、缓和和融化,必须采取相对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价值冲突中的相关问题。使大学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观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个人的作用,摆正个人的位置,树立植根祖国、回报祖国,取之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来源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的精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凭借各种育人手段和教育契机,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作为首要内容,着眼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的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理想、奋斗、奉献、时代责任感的教育。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观念,有效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塑造成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使学生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讲,人的社会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政治社会化。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的形成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治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在现阶段,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献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遵纪守法,努力为人民服务。二是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指人形成、完善道德观念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使个体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履行道德义务。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就是要求他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为价值导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三是角色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就是使每个人能够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角色义务。作为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就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社会角色的转换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明德修身、求知成才、立身处世、为国奉献之人。在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在三方面予以倾力:
其一,凭借多种媒体的复合影响,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学校生活是学生成才立业的疆场,学生尽早进入社会化状态对他们今后人生的质量将产生深远影响,学校不能游离于社会,尤其身处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无时不在影响着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去广为宣传,大造舆论,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角色的步伐。如通过影视广播、书刊读物、音像制品、文化场所等方面,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认识方面朝着积极向上、崇尚崇高、完美的道德情操、渴望成才的进取精神方向发展,使精神追求与正确看待物质利益的统一、个人前进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奉献与人生价值升华的统一。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总体方面是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知识越多越不文明”本是一个绝难成立的命题,可在为数不少的当代大学生、研究生身上得到了蹊跷的印证。唯一能够解释的理由,就是这些人所拥有的只是一种畸形的知识结构——专业上的巨人和修养上矮子的“混合体”。例如,在大学生宿舍中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现象,表现的有宿舍成员之间庸俗攀比现象严重,男同学抽烟比牌子,衣着比阔气,下馆子比档次。女同学则把衣着的时髦、发式的新潮、化妆品的高低作为互相攀比的对象。再有,宿舍卧谈格调不高,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不稳定、看问题片面化等原因,很容易使宿舍成为谣言的“集散地”、情绪的“催化场”。还有宿舍生活“家庭化”倾向明显。近年来,大学生宿舍的各类炊具,如煤油炉、酒精炉、电炉、电热锅不断增多,提着菜篮子出入菜市场的大学生也不再鲜见。有的学生干脆退伙开小灶;有的恋人们合伙做饭;有些学生上课时已在考虑买菜做饭的事。宿舍“家庭化”带来宿舍卫生状况恶劣、火灾隐患陡增,学业受到影响。古语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颓废、消极为主流的影响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质量。所以,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面导向作用,通过各种舆论的牵引,使大学生获得应有的态度、动机,形成与社会一致的价值取向,扮演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角色。
其二,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创造力。从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对多数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是独立生活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不仅应该学会料理生活,而且应该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对人生、对生活的正确理解。美国的比尔·盖茨没念完大学就开始创业,美国有关制度规定,大学生在获得社会创业风险金的支持之后,可以先创业。比尔·盖茨正是在风险投资金的支持下,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并最终成就了他的“霸业”。反观国内几十年来大学一直沿用统一的培养模式。大学生的角色仅仅定位在学习上,从踏进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犹如置身于一个“人才加工”的生产线,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一批有创业欲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不能一展身手、放缓了人才社会化的进程。同时,多年以来,大学教育始终没有明确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恰当标准,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判断原则还在相当程度上起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卷面成绩,也包括社会适应性、独立生活能力、个人性格因素和心理素质、创造力等各个方面。
其三,利用“势缘关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势缘关系是指在一定客观态势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客观环境影响的关系。“势”实质上就是一种蕴藏了巨大能量的氛围,它具有较强的场效应,能在广大范围内,有时甚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人们的思想倾向,并使人们的思想倾向趋于一致,这种思想倾向本身,又成为“势 ”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势缘关系”所产生的场效应增强大学生平等意识、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势缘关系作用的长期积累,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那些日常行为容易脱离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学生来说,势缘关系可以在潜意识中同化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个人为维持这样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而自发丢掉自身不适应于环境的那部分因素。
其四,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价值。由于大学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社会成员,尚无固定社会角色,社会责任也不具有当前性和具体性,他们往往只看到世界经济和发展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问题和潜伏的危机。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容易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社会和评价社会。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组织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实际出发,把握住他们思想变化的脉博,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回避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释疑解惑、正确引导,学会运用民主的教育方法,创造协商对话,民主讨论的气氛,使大学生把社会、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变为自身的内在需要。
三、反映高校的特有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着特殊的教育过程和必须遵循的工作规律。其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和发展的规律。大学生一般为十八九岁至二十二三岁的青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青年中的特殊群体,除了具有青年思想发展的一般特点外,又具有特殊性,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都有着相应的思想发展时期。新生阶段是大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和适应期,中年级阶段是大学生思想稳定、逐步定型时期,高年级阶段则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时期。根据这一多维阶段的特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了解并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活动的规律,全面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并给予积极的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把大学生的思想从入学到毕业成为逐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作为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针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具体工作。其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实现个体社会化,使他们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中的最高层次,它的教育对象在身心发展程度、水平、所受教育状况和程度、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疏导说服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与严格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必要的管理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缺乏思想基础;没有严格的管理,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道德规律的确立也只能落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和运用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原理和方法,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基本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高校全部工作中去。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必须具备四个基本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四个因素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主体性体现在教育者总是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有力的说服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逐步理解、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品德。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凭借这一内容才能使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形成需要。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在由四者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增强大学生认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以及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培养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制的能力。要反映高校特有规律,应在以下四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高等学校办学方向。数千年的教育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与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教育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高等院校除了担负教学科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外,还具有引导社会思潮、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社会功能。高校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才能完成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我们现在培养的青年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各条战线建设的骨干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他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第二,认真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服务工作的关系。高等院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可以说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展开的。但在一些实际工作中,一些管理服务部门的领导往往把业务管理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过分强调业务分工而忽视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事实上,学校各项管理服务工作都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担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认真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可以为业务管理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提高本部门干部职工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而且会以文明礼貌、爱岗敬业、勤政廉洁、办事公道、方便师生的良好形象,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励和教育,从而收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效果。
第三,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德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体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形成完善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校德育学科理论体系,仍需不懈的努力。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略性研究;二要加强教育取向的研究。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不应当以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取向,而应坚持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取向。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种种品质固然重要,但教育的着眼点还应放在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上。三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做实事求是的调研和分析,不能停留在一般现象的描述上,要透过现象进行本质地分析,准确地把握。不能将优良传统的继续或符合时代要求的当成消极面,也不能将错误思潮或低下道德风尚对学生的影响当成积极进步的因素讴歌和推崇。不能完全以过去历史时期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当代青年学生,也不能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贻误一代青年的知识分子。要注意研究和解决青年学生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造就一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家,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门学问、一项事业去研究、去奋斗、去实践。
[1]陆庆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