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汽车类专业中德“三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
2012-08-15何宇漾
何宇漾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江苏 无锡 21415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化职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基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及汽车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进一步发挥传统办学优势,充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德国哈勒手工业协会教育与技术培训中心合作,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引入汽车机电服务技师课程培训体系及课程标准,创新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学生同时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德国汽车机电服务技师证书、汽车维修工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汽车类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汽车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保有量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全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突破一亿辆。汽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对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国内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存在100万的缺口。国内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的突出矛盾是人员素质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汽修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专业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维修人员需要熟悉这些新知识、新结构,掌握科学的诊断方法,能够根据车载电脑记录的故障码和数据流,按照维修资料提供的诊断步骤和技术参数进行故障诊断和合理维修。
随着汽车维修行业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维修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规模的大型维修公司或4S店里需求正规培训毕业的人才,薪酬相对较高,高级技师型人才的薪水更是十分可观。企业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能力和阅读本专业一般英文资料的能力,良好的学习和继续发展的能力,较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具备熟练地使用多种先进的检测、诊断仪器对各类汽车的使用和技术性能进行检测诊断的能力。
二、构建中德“三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1]。
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大部分。理论课程体系依据1996年颁布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和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各个专业的《框架教学计划》制定;实践课程体系依据联邦政府颁布的2005年实施的 《联邦职业教育法》等结合培训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在德国,理论课程 (包括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都在职业学校进行,实训教学课程在企业培训中心或各区域的专门职业培训中心(如汽车维修职业培训中心等)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并分为相关职业岗位轮换实习、就业岗位集中实习两个阶段[2][3]。
在构建中德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汽车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德国汽车技师培养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按照职业基本素质、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职业能力拓展四个方面构建多元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知识与技能课程采用项目导入法、任务驱动法、理论与实践相融和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综合技能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引领,设计与企业的检测、维修、技术服务工位及程序一致,与企业文化、氛围统一的学习情境;职业能力拓展课程采用选修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三、中德“三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在全面引进德国汽车机电服务技师的课程体系过程中,结合中国汽车维修企业的具体需求,与中德汽车专家研发出本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框架由必备的汽车基础知识+大量的实训课程+阶段性企业实习+个人成长课程四大部分组成。教学上实施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训为主,小班教学(15-20人),每班配备专职实训教师,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法和项目任务单教学法组织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水平实施差异化教学,不仅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企业所需的各项专门技能。学生通过大量的项目实践演练和企业实习活动,最终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融会贯通,从而可以轻松地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及其项目设计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采用项目导入法、任务驱动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选取若干个项目或任务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实训室和汽车诊断与维修车间融为一体,力图给学生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汽车维修企业的相关岗位,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1.创新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执行的国家标准是职业培训条例,行会协会是其管理机构[4]。德国的各行业协会(工商业协会、手工业协会等)负责企业内职业教育的许可、咨询、考试及监督等主要职责,包括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定和监督;制定结业考试条例,组织与实施期中考试、结业考试等。由此可见,行业协会在“双元制”职业培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
引入德国“双元制”理念时,并不等于照搬德国原型,而是结合本地区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学生先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基本技能,然后到企业进行实践。在高职教育三年的培养模式中,每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一年安排汽车认知实习(4周)、第二年安排到企业进行维护与保养实习(6周)、第三年到企业进行整车维修实习(10周)。汽车认知实习,主要是感受企业的文化,熟悉汽车的主要总成及零部件结构。汽车维护与保养实习,学生可以完成顶岗实习,进行汽车的一、二级基础保养与维护。整车维修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将学过的内容融会贯通,能够进行整车的故障诊断、故障排除。三年的实习项目任务逐渐递进、由浅入深,贯穿于整个学习进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定到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企业全程参与。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突出“教-学-做”相结合,由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结合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技术服务、营销与管理,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服务,结合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可行性,将职业能力进行整合,以行动为导向,按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将职业行为规范和技能认证融入课程建设中,实施“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企业岗位的规则来要求自己。
2.基于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
在职业与知识培养目标要求中,按照岗位技能要求,细分成若干的教学模块。德国手工业协会汽车机电服务技师课程的培养实训模块分为发动机机械系统、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汽车底盘机械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汽车电气系统、尾气排放处理、汽车检测与整车故障诊断技术、自动变速器、汽车维护与保养等10个模块。针对国内德系车常见车型的特点,进行了教学模块的整合,增加了汽车机械基础与液压传动、汽车认识与工具使用、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模块,将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分为普通车和奔驰或宝马模块进行教学等。
每一模块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法”等等。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某项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行为能力,使毕业生能适应企业、社会的要求。例如:我们在汽车基础电器课程中,要求学生拆画电路图、连接电路板,在整车上分组制作汽车诊断盒与故障盒,在整车故障诊断过程中自己在资料库中收集资料,判断故障。老师只起到启发、引导与辅导的作用。
汽车专业课程全部是小班制授课,每个班的学生限制在20人以内,教学地点全部安排在实训室进行。教学环境符合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为标准、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汽车维修企业工作环境。设计教学实施进程时,在任务单、作业单中融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服务和汽车售后服务技术服务岗位工作标准,并吸收企业培训、认证内容,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实习基地建设
构建基于中德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能够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等校内实训基地以及能够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实习、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训室建设项目,具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总成拆装、检测、调试及故障诊断与排除,以及电子、电气布线、检测与故障排除。建有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汽车底盘控制系统、汽车车身控制系统实训室、汽车检测与排故实训室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根据各教学模块中的任务要求,购置或通过教师自制实训设备等。
作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汽车维修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演练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同时使得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能够了解学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改革。奔驰、宝马、奥迪、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斯柯达等多家汽车4S店成为了合作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上满足了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并为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提供了机会,为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增添了活力,更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真正实现了校企互赢。
4.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中德课程体系中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实施,需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双栖、结构合理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需要校内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践,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及省、市级汽车工程学会等交流,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掌握汽车知识、新技术的视野;通过选派教师赴德国哈勒手工业协会或协会授权的培训中心培训,培养我院汽车专业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达到德国汽车维修技师或大师水平。二是从汽车维修行业、行业协会选聘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本单位情况,具有教师基本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使师资结构更趋于合理化。同时还聘请德籍资深汽车维修实训教师、德系汽车企业技术总监及有多年汽车维修经验的国内外汽车维修专家作为项目的兼职教授或技术顾问。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融会贯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来指导学员实际操作,保证了教学工作高质量的开展。
5.创建多元结合的课程考评体系
德国“双元制”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主要是因为其培训质量高,而这一高质量的培训又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的。
模块化课程考评由单一的最终评价转化为全程评价。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由学校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校企共同评价学生,企业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学生的技能成绩考评,学生的关键技能也可在汽车维修企业完成考评。
在汽车检测与故障排除课程教学评价中,项目中所有汽车故障排除的任务都是在模拟汽车维修厂来进行的。首先教师在汽车上设置故障以后,告诉学生 顾客反映的汽车故障现象,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诊断维修方案,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要求详细记录整个测量过程,以此作为学生排除故障与排除项目成绩的依据。
四、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德国行业协会制定技师培训课程体系引入高等职业院校,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一个新的理念和培养模式。通过引入培训课程体系,开发适用于国内教学的全部专业课程教材、配套电子课件和项目任务单,选择部分校本教材进行出版。成功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开展小班教学、通过到相关企业的工学结合实习,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可以打造一支由德国手工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经理、学校双师素质教师组成的高水平的中外合作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良好的课程目标定位和指导能力。
[1]崔 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2]王亚盛.中德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对比分析与改革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0(6):77-79.
[3]王亚盛.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特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12):76-80.
[4]安小风,王雅蕾,朱光福.对在高职改革中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7):5-6.
[5]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9):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