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生运动猝死引发的社会学思考

2012-08-15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质运动

傅 杰

(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系,湖北 武汉 43020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带来的是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巨大悲痛和遗憾。因此我们应对运动猝死现象进行深层次分析,发现学生猝死现象中的必然因素,建立健全的预防机制,极力避免学生猝死现象的发生。

1.猝死的相关概念

猝死是由于机体潜在的疾病和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意外突然死亡[1]。运动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有关资料,运动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 h内的意外死亡[2]。

2.学生运动猝死的社会学分析

导致学生运动猝死的直接原因是身体的病理性因素,是导致猝死的最直接原因,但是也存在许多引发身体内部因素的间接性原因,这些潜在的间接外因即是学生在成长、受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学因素。

2.1 学生个人因素

造成学生运动猝死的最直接的因素无疑是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各种隐性疾病、羸弱的体质、体力和脑力的透支、心理应激,加上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和运动健身知识的缺乏都是导致学生运动猝死的间接原因。这些间接的原因引发了病理性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猝死。

学生在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明或者忽视身体健康状态的情况下,不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造成了部分猝死案例的产生;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易激动、冲动,自尊心强,好胜心强,尤其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更容易体现这些特点,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为了能够参与体育活动或者为了争得比赛胜利就会忽视自身的身体疾病或身体状态,失去自我的控制,导致悲剧的产生。现代社会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多大学生离开了家长的悉心照顾和呵护,生活作息自由度加大,养成了熬夜、不吃早饭、突击式学习、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混乱,另外电脑和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许多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我,网络成瘾,长期如此造成了体力和脑力上的透支,原因在于长时间沉溺网络游戏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人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肠胃神经功能等疾病,甚至可能死亡,假如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突然的进行体育运动,尤其是强度较大的体育运动,很容易引发运动猝死。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运动健身基础知识,片面地认为运动就对健康有益,不顾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盲目的运动,如不少学生在运动时可能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痛、恶心等情况,可大家往往以为这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不予理睬继续运动,甚至认为这正表明自己的运动量不够导致身体变差,更加坚定了继续运动、加大运动量的信念。这也是引发运动猝死的原因之一[3]。急救知识的缺乏也是学生在现场未能采取急救措施的原因,当现场的主要人员是学生时,他们在突发事件面前,缺乏急救常识而束手无策,使患者失去了最宝贵的抢救时机。

2.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存在家长对学生所在学校及学生教师隐瞒学生所患疾病和既往病史;家长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忽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导致学生体质状况堪忧。

当孩子在学或面临升学时,由于家长害怕子女因为身体状况、所患疾病及既往病史问题被校方得知后会影响孩子正常学业或者影响孩子进入名校,很多家长选择隐瞒自己孩子的这些情况,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对孩子的各种体检进行干涉,以保证子女体检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在渡过体检关后也不与校方或学生教师进行子女身心健康方面的沟通,学生也在家长的影响下也对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进行隐瞒。在这样的情况下,校方和体育教师无法得知学生正常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者得到的是错误的学生健康状况,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就无法对该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安排,体育运动中,患疾病学生就容易发生运动猝死。

家庭因素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家长为了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培养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参加各种辅导班、考证班,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锻炼身体的权利。由于对于体育运动的忽视和体育运动观念的缺失,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和溺爱,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减少或者禁止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导致孩子体质不断下降,孩子体质不佳,在学校体育课进行体育运动时出现伤病的可能性增加,各种伤病引发运动猝死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2.3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负责,因此学生在学校发生运动猝死情况后学校客观上将承担主要责任。学校因素中可能引发学生运动猝死的潜在因素较多,有学校体检制度、体育教学过程、课程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学校医疗制度、学校应急预案。

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形式是体检。资料显示,运动猝死跟人的心肺功能不足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有心脏病隐患的人在运动中极有可能因为心脏承受不了运动负荷而发生意外事故。据了解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除了在新生入学和毕业生毕业时会有两次比较正规的体检之外,在大学期间基本不会再组织大规模的体检;部分学校的体检仪器和手段老化,起不到查疾病的作用,体检的形式化让体检形同虚设,也在某些程度上减低了学生自己的体检意识。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境是保证体育教学安全和顺利进行环境因素。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要全面考虑如何进行场地的选择、器械的布置,不要留有任何隐患。如场地的通风条件不好,天气闷热,学生在场内长时间运动,造成缺氧、呼吸不畅,诱发运动猝死,或在考试时气温高,加上长时期的暴晒,这些都可能是造成运动猝死的诱因。体育教师要掌握好运动猝死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急救知识。据调查,我国很多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中缺乏体育运动基础保健知识的内容,学生对于运动损伤、运动猝死的知识一无所知,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遇到身体不适突发状况时缺乏进行自我保护、自我救治的意识,有些行为甚至会加剧运动猝死的发生。学校的医疗保障和应急预案同样是避免运动猝死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突发的身体状况时,时间就是生命,学校的医疗保障是否能够及时到位,是否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是否达到要求,都与学生的生命息息相关。

2.4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虽然跟学生运动猝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根据“蝴蝶效应”的原理,社会环境因素与每一位运动猝死的学生都是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是宏观的,学生运动猝死是微观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教育制度、青少年体质状况整体下滑。

当今社会,社会竞争激烈,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我国“以高考为指挥棒”教育制度,还未走出校园的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学习竞争,尤其是大学生还要去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和学校往往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体育课、体育锻炼,忽视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学生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体质不断下滑,身体健康状况堪忧。进入21世纪以来学生运动猝死的频繁发生很容易让人联系到我国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2012年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杨桦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言中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近几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进行的多次调研,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担忧。突出表现为: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安全临界点”;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国家在不同阶段都制定出台了相关文件来保证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增强青少年体质,但是长期以来,这些文件和规定始终未能引起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重视,文件和规定的要求一直得不到落实,造成了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的现状。

3.预防与对策

3.1 预防学生运动猝死的关键在于学生本身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生活,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科学运动

选择好正确的运动方式,遵循体育锻炼基本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和过度训练,对于平时不常运动的人,应避免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运动,要循序渐进。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身体不适时,如感冒、发烧、胃肠道疾病、月经等情况时,应及时与老师沟通,采取相应的措施。学生除了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避免在出现突发情况时产生慌乱,延误救治的宝贵时间。

3.2 严格体检制度,建立健康档案

重视和加强各类学校学生入学前健康检查及一年一度的体检,使体检制度化。体检过程中要加强监督,防止学生或医生体检过程中弄虚作假。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认真观察学生练习中的各种反应,如发现学生出现身体不适现象,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在案。通过体检、平时观察,为预防运动猝死建立第一手资料。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之间构建好良好沟通渠道。

3.3 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各级部门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文件和法规,优化体育课教学内容

学校和学校教师应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文件和法规,宣传、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保证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优化体育课教学内容,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运动保健和运动猝死的相关知识,学会健康运动,了解运动猝死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猝死的前兆,防止运动猝死的发生。

3.4 学校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创造优良的医疗条件,做好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预案

学校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医疗制度,加强校级医院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从而保证学生的就医条件和环境。学校应该备有遇到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特别是做好体育课、学生课外锻炼和大型体育活动的医疗应急预案,包括相关部门的职责,报告与通报制度,应急处理方案,急救药品和器械,经过培训的人员等。保证学生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能够有最快、最好的救治条件。

4.正确对待猝死现象,理性认识体育运动

4.1 目前学生在上体育课或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突然死亡时,很多学校校方认为这是突发事件,与学校责任无关;家长则认为孩子在学校突然死亡,学校应当对学生负责,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纠纷。在具体涉及校园内运动猝死时要看学校在学生发生运动猝死之前,是否在日常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关运动安全、保护、急救等方面的教育;在设计体育活动内容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活动方式的安全性,活动强度的承受性;是否掌握和了解了特殊疾病的学生情况;活动的组织安排是否合理、周到;事发后学校是否在第一时间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3]。家长和校方在医院和相关法律部门的协调下应理性对待,厘清责任,保证各方的权益。

4.2 在发生运动猝死现象后,很多人往往把猝死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为体育运动所导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不科学的。科学的体育运动是增强人们体质,增进人们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人来说,采用什么方式运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科学的健身才有可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运动方式不当和只注重运动而忽视体育锻炼的原则,都不可能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甚则可能适得其反,损害身体健康。因此要正确地认识体育,不应对体育产生歧视。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29.

[2]李之俊,冯曙明,陈文堉.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碎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3):211-214.

[3]于文谦,王乐,刘小溪.200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猝死事件给我们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68-1170.

[4]朱磊,刘洪珍.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其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68-169.

[5]徐昕,张丽申,王忠勇.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2):65-72.

[6]刘青健,王青生,刘永祥.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调查及教学对策研[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38-41.

[7]吴增强,沈之菲,马珍珍.对当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3):12-13.

[8]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2-287.

[9]王学农.运动与猝死(综述)[J].体育学刊,2003,10(1):67-69.

[10]杨玉林,莫倩辉.大学生猝死2例及教训分析[J].四川医学,2002,23(8):875.

[11]殷雪芬.本世纪初大学生猝死病例分析[J].2007,21(6):672-674.

[12]单文华,李巧珍.大学生猝死病因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1995,16(6):404-405.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质运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不正经运动范
呆呆和朵朵(13)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