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2012-08-15刘守旺
刘守旺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为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岗位特点和需求,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建构一种动态的、有效的教学形态,在加强德育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同时,按照学生未来的岗位群职业体能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知识、方法和手段,符合岗位对员工身体能力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的进步,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更多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应用性技能人才。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育人角色。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加强教学研究和实践改革,努力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突显、品德高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其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果断摒弃机械套用竞技性内容的方式,按照行业企业岗位特点和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有选择的安排教学活动,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出社会信赖、学生满意、家长认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客观要求
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是借助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指导教师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通过教学系统各要素的优化和要素之间的关系的优化,以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结果。最优化理论突出强调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师、学生的实际可能性来确定教学的方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积极推进高职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把握好教学对象,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科学的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缩小企业对员工的身体能力和心理要求的距离,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人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竞争实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具备团队精神的人更具有竞争力。哈佛大学戈尔曼的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仅有15%取决于智力因素,而85%取决于非智力因素[2]。社会压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人的身心健康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职业岗位体能的需要和职业病的高发病率,对学生学习最后一站的高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和进行思想教育,还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技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为终身体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和手段。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三自主教学”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重点中专升格而来,教师的人数少,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教育观念陈旧,而且知识结构偏于老化,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难以腾出时间进行体育教育教学与改革方面的研究和知识的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理念不新,缺乏改革与创新的动力。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的不确定性,体育教师的结构和数量难以保证学生的“三自主”学习,其中,有5所院校实现网上选课,设定选课项目和人数比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流于形式,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大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教学目标缺乏专指性,内容和教材个性不明显
目前,从调查的15所院校来看,基本上都是机械的套用竞技性内容的方式,从事体育教学活动。所谓的校本教材也基本是按照体院通用教材节选汇编而成,还没有脱离竞技体育这条主线,内容体系没有体现院校的特色,教材的个性不明显;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学生的专业和个体差异,目标确立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中与中学阶段重复的内容多,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情绪比较突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了。教学任务重、重视程度不够和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体育教学一刀切,所有专业开设的项目基本一样,没有很好的研究如何与行业企业的文化有机的衔接,有针对性安排各专业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
(三)教学评价模式科学性不强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和教育学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评价中,主要是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期测试成绩和平时的出勤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至于学生如何取得成绩、个体间的差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合作意识、运动参与、运动习惯以及道德品质等都没有考虑其中,这样的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有失公允性,易挫伤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
(四)学校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和投入不足
目前,各高职院校抢抓机遇,扩大办学规模,原先的设计估计不足,在调查中,大部分学校认为能勉强满足体育教育教学需要,只有4所院校的体育设施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学校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质量工程和技能大赛等进行大量的投入,至于公共体育设施的二次投入难以付诸实施,新兴娱乐项目和同将来所从事职业有联系的项目难以开设。在教学中,有7所院校的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不能实现与其他教师同工同酬,质量工程项目主要面向专业课,在一定的程度上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体育教学涉及上级文件硬性规定的都能贯彻落实,体育教学只要不出大的事故,开展一些活动就可以了,至于效果和质量关注的不多。在调查中,有13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隶属于基础部下设的体育教研室(组),自主权不足,信息传递不够畅通,体育教学的改革得不到有力的支持,改革的力度大大减弱。
三、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目前,高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各学校和各个专业之间基本都是以竞技体育的内容为主线,按照师资力量,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突出强调学生的技能,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极不利于高职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培养。
(一)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以终身体育、育人强身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选择的教学内容应遵循有利于学生健康,有利于终身体育,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原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原则,致力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敬业与服从的品质。
高职学生就业方向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大一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教育,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在快乐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提高其身体的能力,如: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发展基本素质的篮、排球运动等;通过轮滑、技巧等项目学习提高学生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增强心理素质;通过乒乓球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灵活性等;通过越野、爬山、负重跑和攀岩等项目来提高耐力、心肺功能和意志品质;通过健美操、健身操等提高学生的协调性,使身体的不同部位得到锻炼和放松,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等。大二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可能面对的岗位(群)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岗位体能的训练和相关知识的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自我锻炼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预防职业病的能力,减轻因工作和生活等带来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大三毕业实习或就业实习前的一段时间,学生学习任务较轻,可以分专业安排一些专门的训练学、运动与保健和美学等方面的讲座,适当安排一些素质拓展、心理适应能力训练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二)利用体育项目的特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心理适应等方面的教育
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项目繁多、思想性强,不同内容和组织形式蕴涵的教育因素不同,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设计。如中长跑项目和一些素质拓展游戏(如攀岩、野外生存等)能培养顽强、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心理锻炼影响深远;体育舞蹈和健美操不仅体现力与美的感觉,还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集体项目大多需要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机智果断的品质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还可以培养守规、守纪、诚实、守信的品格;素质拓展训练和极限运动,可以培养相信他人、与人合作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困难和畏惧心理等。体育教学中,学生在从事的各种活动是以一定的规则与道德标准来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和义务的过程,只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巧妙设计,各种教育寓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目标。
(三)创新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对体育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化评定工作,通过信息的反馈调控教学,保证教学活动完成预期目的[4]。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学习主体存在差异,评价应力求多元化,提高评价标准的公平公正性,从而促进体育教与学的和谐。评价应该指向教学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度,根据不同差异和学习态度等在组内实施学生自评和互评,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技能进步度、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敬业与服从的品质等进行综合考虑,给学生个体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那些很努力而素质素质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采用“提高值”的办法来进行成绩评定,减少先天因素对评价的影响程度,力求通过合理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学生阶段体育成长规划,了解体育教学各阶段身体形态功能、体育文化知识更新、体育习惯养成以及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逐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把评定、筛选型的评价改为鼓励和帮助性的评价,从注重结果评价变为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的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知识结构更新,在知识结构更新的过程中更新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能力,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加强体育教学与相关学科和行业企业岗位的研究,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推进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非智力基础。
(五)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补充作用
学生体育社团以其独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加入各种体育社团,因为其不仅能满足学生爱好需求,还能在社团活动中提高和锻炼其交往能力,在快乐运动中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专项水平,发展个性和特长,丰富了校园文化,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5]。体育教师是体育社团的组织者和技术方法的传递者,其影响力和信任度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只要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体育教学所用,实现体育教学活动中无法实现的目标。很多的运动项目都是先出现体育社团,等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时体育课才能开设此项目,往往因为硬件设施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很多项目在高职院校难以开设,而体育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就简单的多。因此,在高校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成长,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将更加凸显。
四、结语
高校应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增长才干放在重要位置,真正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创造更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育人环境和培养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更新观念,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充分利用学生体育社团的优势资源,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index.html,2011-07-01.
[2]柳青.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与EQ培养[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7.
[3]潘尚莲.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9,(3):157.
[4]尹林.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的思考[J].成都体院学报,2009,(8):86.
[5]马明珠,徐金兰,海力旦.高校体育社团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