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12-08-15张娟娟
张娟娟
(南京审计学院 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211815)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但是随着近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这种问题带来了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显得十分必要。深入学习并拓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将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
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取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Thijssen等人将就业能力概念从不同层次分为三种:核心定义、宽泛定义和全包定义。在全包定义中,就业能力除包括能力和意愿在内的所有个体特征外,还包括环境因素和实现条件等促进和阻碍个人就业能力实现的因素。而本文侧重从核心定义及宽泛定义的个体角度来讨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分为大学生内在就业能力和大学生外在就业能力。大学生内在就业能力是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心理因素,包括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大学生的个人适应能力。大学生外在就业能力是指影响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是影响其就业能力实现的外在条件。对于大学生就业起着促进和阻碍作用。具体如:大学生所处地区就业市场竞争程度、大学生家庭因素、大学生毕业学校品牌等。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综合化需求。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规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对大学生必要就业能力的需求,如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而负责任地采取行动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寻求改进与人合作的意愿和能力,正在逐步增加。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不但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综合的就业能力。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时候,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毕业生的学历,而且十分看重诸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得和使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信息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实现高校自身发展及社会经济进步。高等教育精英化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造成了用人单位招人和毕业生供给的供需矛盾。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除了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之外,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于高校顺利开展就业工作,实现高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认识不足、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很多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时,就很迷茫,没有明确自己的大学奋斗目标。对于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没有做详细的考虑和规划。一些学生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不能树立就业意识,尽早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到临近毕业时才择业,造成了被动就业,影响了职业认同。
(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够。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尽管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但是人才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其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基本条件,而在实际的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尤为明显。如会计学专业学生,只懂得书本学习的简单理论,而不懂如何做账,动手能力差,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懂得一些基本的词汇,而无法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流畅的交流。
(三)大学生的个性品质缺乏、综合能力欠缺。大学生的内在就业能力中不仅包含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含了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所谓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是大学生社会网络建立起来的信誉,包括大学生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些能力(如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和个性品质(如热情、责任感)。而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用人单位认为一些大学生对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差。
(四)大学生的个人适应能力差。当前,一些大学毕业生除了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不足之外,同时存在着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面窄,而导致就业难。大学生缺乏“可迁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就业选择。
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注重并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生活没有了目标就像航船失去了方向,无法到达岸边。这是一句很普通也很古老的话,但是却说明了一些道理。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树立自己的大学目标,并通过大一、大二、大三以及大四的学习进行逐步调整,最终明晰并实现目标。而作为培育大学生的高校更应该注重并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帮助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真正了解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对大学毕业后的求职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提升其就业核心能力,从而加强其就业竞争力。在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可见在就业难的今天,注重并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当前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应该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较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三)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责任心
一些大学生对工作岗位、工资、工作环境等预期较高,脱离实际。而一些大学生由于在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而在毕业时被动就业后,频繁跳槽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毕业生认同度低,从而不愿意招聘一些大学毕业生。这种情况的存在提醒了我们,要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的一个课题组对3所石油大学的师生和中国石油总公司天津公司、胜利油田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就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责任心,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拓宽实践渠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的寒暑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对其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实践中大学生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获得了一定的提高。而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提升就业能力的形式。可以通过创业计划大赛,让大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有调查发现,65.1%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40.7%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欠缺,只有17.3%的大学生感到满意。可见,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很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式。
(五)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外在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让企业了解学校,同时让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将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和报告、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师、在企业中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等校企合作形势,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政府、高校、学生以及全社会都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实现大学生地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努力。
[1]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164-168.
[2]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2007,(6):28-31.
[3]单联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科技创新活动思考[J].西南邮电学院学报,2009,(3):170-172.
[4]李楠.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途径和对策[J].培训与就业,2007,(3):70-71.
[5]李琼.企业普遍不看好大学生就业能力[EB/OL].http://www.workercn.cn.2010/6/28.
[6]植秀成,翟周,刘金明.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和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