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提升学生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贡献度

2012-08-15肖述剑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型高校学生

肖述剑

(湖北经济学院 电子工程系,湖北 武汉 430205)

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各高校都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调动学校的一切力量和资源为之服务。而以教学为中心的这种表述很容易使人认为学生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附庸,忽略了学生工作本身的目的和价值。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学生工作,给学生工作一个科学的定位,找出学生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具体措施切实提高学生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贡献度。

一、学生工作的科学定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管理逐渐从教学管理活动中脱离出来,高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被称为学生工作,从此,学生工作成为了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而学生工作的管理对象是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学生。高校学生管理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大学学生管理的性质,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工作,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而是一种教育活动。学生工作通过对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推动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管理应是高等教育学的分支而不是一般管理工作的分支门类,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从课程论的观点出发去理解,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互相联系相得益彰,共同支持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传统目标,但随着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学生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重视创新教育和营造创造环境,始终把学生工作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学生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创造中的心理障碍,塑造创造性人格。在学生工作中鼓励学生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

当今时代,教育的目的已从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从原来狭隘的培养专业性人才教育转向培养宽泛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这些目的与方式的改变都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工作,致使学生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目标上的差距

在推进素质教育以前,学生工作通常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不断强化成才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从传统的管理向教育和服务转化,在业务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仍有部分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认识不足,了解不够深入,对其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在认识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高等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工作连教育目标都不能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一致,那么将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二)功能上的差距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塑造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学生工作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实现服务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这一功能,具体体现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定位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上来。目前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还停留在通过教育管理塑造人培养人,这样的工作方式很难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虽然高校学生工作功能有了新的特点,重在服务学生,为学生服务,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中服务学生的功能体现并不明显,工作形式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工作不能很好地作为教育活动来发挥自己教育属性的力量,甚至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有效地进行。

(三)作用上的差距

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但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设计仍然呆板,学生管理统一集中,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力不强,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没有纳入到高校学生工作的考评系统中来,学生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作用发挥也不够明显,由于自身的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等特点便使高校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和表率作用,有的辅导员只注重保平安不出事,重管理轻服务,不重视自身创新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与时俱进,忽略了自身素质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有的辅导员又过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工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地位,致使学生工作在发挥作用上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提升学生工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贡献度的途径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永续动力,学生工作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充分发挥它自身教育的基本属性,高校学生工作可从思想引领、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来提升自己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贡献度的具体途径,在为提升教学质量作贡献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工作上档次、上层次。

(一)引领好学生思想

思想引领是学生工作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意识,进行创新实践,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它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等,而这些精神的培养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创新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就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世界观教育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世界观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2.创新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创新活动是一项风险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的活动,创新难免失败,创新会有牺牲。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创业、敢于创新、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3.创新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协调的团队工作能力,是团队精神的外在体现,团队精神在我国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在现代科学以综合化发展为主、现代社会高度社会化的历史条件下,个体创新活动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只能通过人员、知识、条件的互补,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训练学生学会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二)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

第一课堂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历来备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塑造人格、激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才,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塑造,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1.有利于知识的整合

大学生的学习,决不仅是单纯的课堂学习,他们需要通过实践和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强化或内化自己已经获得和接受的各种知识。而整合、拓展、激活知识,完成知、情、意、行的认知过程,仅仅通过第一课堂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可以使知识形态变为价值形态,实现真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统一。

2.有利于培育竞争与合作意识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无论社会还是个体,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发展。大学生应当学会自我加压,自我激励。第二课堂活动就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机会,通过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建立激励机制及体系,教育大学生接受竞争的挑战,并正确地面对竞争。同时,也要教育大学生理解,成功是合力的结果,引导大学生通过合作取得成功。

3.有利于健全自身人格

大学教育必须是以专业教育为前提的素质教育。即必须是在强调基础和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品德、身心、能力等健全人格的教育。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各种不同性格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也就带来了各种不同性格的磨擦、冲突、融合,使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对这些心理变化进行观察、加以引导,教育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以活动成功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宗旨、以培育友谊为原则,检验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自我,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三)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学生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让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体验型教育活动。作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提升理论水平

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难题。结合所学专业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促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得以巩固,在服务中得以检验,在实践中得以提高。社会实践能促使大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改善理论结构、提高理论水平,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能力的培养往往有所忽略,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不同地域、不同人文背景下的文化与情感的熏陶,从而有利于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待人接物、与人沟通,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久而久之,大学生独立生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便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培养起来。

3.有助于实现就业和创业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前奏。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职业发展意识、职业决策能力、自我价值认知、职业定位等却一无所知,导致了不少“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初衷更是相去甚远。现如今,双向选择、自主创业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就业市场放开、就业环境改善的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还要有很强的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获得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创业的动力同样也来自实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现实要求和大学生们创业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应在全体大学生中普及社会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995-06,(2).

[2]梁慧超,高松岩,梁金平.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时空,2012.

[3]牛磊.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06.

[4]黄培清.社会实践视野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2.

[5]孙志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1(3).

[6]陈德玲.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3-06.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创新型高校学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第二课堂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