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二语心理词汇研究综述——一项基于中国学术总库硕士论文(2001-2011)的统计分析

2012-08-15周谨平

关键词:二语词典语义

周谨平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现代意义上的词汇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研究大致分为词汇教学研究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作为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心理词汇的研究主要涉及二语及双语心理词汇的各种词汇信息(形、音、义)在大脑中的储存、表征结构、提取和发展阶段。尤其针对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研究已成为心理词汇研究中一个独特的领域。随着二语心理词汇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二语语言的表征和使用,解释二语学习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对二语词汇教学和语言使用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国内相关研究状况简述

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又叫做心理词典、心理词库、大脑词库、内部词库等,是词在永久记忆中的表征。对于心理词汇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世纪对失语症的研究,而真正提出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雏形的是 Treisman(1964)。Treisman的工作激发了许多关于心理词汇问题的研究,如上世纪60、70年代,Allen Collins、Ross Quillins、EleanorRosch、Roger Brown、David McNeill、Macus Taft、Kenneth I.Forster、James L.McClelland等众多的学者针对心理词汇的语义结构、语音表征、正字法表征以及词语的提取和辨认等涉及心理词汇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80年代以来,Victoria A.Fromkin、Jean Aitchison等人对心理词汇进行了更深刻、更准确的整体性把握(转引自杨亦鸣等2001)。

Carroll认为心理词汇知识包括: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词素知识、语义知识以及非语言信息,但是在心理词汇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词的意义表征。(陈万会,2008)据此,国外大多数关于心理词汇的论著都是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一语心理词汇的问题。相比之下,二语和双语心理词汇研究比较薄弱,一批重要研究者如 De Groot、Singleton、Jiang(蒋楠)。 与此同时,国内关注心理词汇的多是心理语言学界的、汉语界,以及外语界的学者。他们的研究包括作为一语或二语的汉语(如杨亦鸣、曹明,2000;高立群等,2003),英语作为二语的心理词汇表征的发展模式,词汇联想测试与心理词汇,心理词汇语用研究(如张淑静,2005;赵翠莲,2005a;张萍,2009;韩仲谦,2008),双语心理词汇组织的理论模型研究(如董燕萍,1998a,1998b;李荣宝、彭聃龄,1999)。

本文主要依据对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总库2001~2011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二语心理词汇的硕士论文进行了检索,得到55篇研究文章按照研究理论方向、研究对象选定、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内容结果等进行分类统计,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研究理论方向

1.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性质

心理词汇的组织方式主要有聚合联结、组合联结和语音联结等类型。聚合联结和组合联结合称为语义联结。人们普遍认为母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方式主要是语义的,而关于二语心理词汇组织性质的问题,却一直存在着普遍争议。这些流派大致非为三类:Meara(1982)最早为代表的语音说,认为二语1心理词汇中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主要是语音联系。Maréchal、O’Gorman(1996)和 Singleton(1999)等学者为主的语义说,主张二语心理词汇与母语心理词汇一样,语义关系占主导地位。Wolter(2001)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本质关系主要是一种线性的修饰搭配关系。目前达成一致的看法认为,二语心理词汇的联结关系有聚合、组合、框架、语音和无反应联结关系。其中,聚合和组合联结关系属于语义联结,其它三类反应类型是非语义联结关系。二语心理词汇的联结主要是语义为主,非语义联结是有一定的比例。二语心理词汇习得总是随着某种∪形或∩形的发展趋势。

2.二语心理词汇的提取模型构建

词汇提取(lexical access)是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知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词汇提取模型。以Forster为典型代表的串行式的自动检索模型(the autonomous search model)(1976);Morton(1969)词汇发生模型(the logogen model)和 Marslen-Wilson(1987)交 股 模 型 (the cohort model)为主的并行式词汇提取模型。另外,语言词汇维度处理方面的 Levelt蓝图(blueprint)模型(1993)等。 (转引自陈万会,2008)

3.二语心理词汇内部的激活加工过程以及相关的制约因素

Dijkstra&VanHeuven(2002:175-197)的双语交互激活相加模型 (BIA+)模型在单词识别系统内部补充了音位层(lexical phonology)和语义层(semantics),在系统外部补充了任务图式(task schema),解释了语言语境(如句法或语义)和非语言语境(如任务要求或实验条件)对单词识别过程的影响。Elston Guttler(2000)和 Schwartz(2003)的句子语境(sentence context)阐释了语际单词激活制约作用。虽然这种分布式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同源词和非同源词以及语际形似词与语音相似词的相邻效应,但是对于文字和读音都相差甚远的语言如中文和英文却难以描述。董燕萍(1998)提出了适合于大多数中国学习者的双语心理词典的共享(分布式)分布式非对称模型,认为两种语言不仅在词汇层有不对称的直接联系,二语到一语的词汇连接强于一语到二语的词汇连接,而且在概念层也有不对称的联系,二语词汇与概念层的连接弱于一语词汇与概念层的连接;概念层的分布式表征特征则表现为翻译对等词共有的概念元素共同表征,而语言特有的元素则分别表征。这一研究充分表明核心概念共享词的表征质量对词汇提取的积极促进作用有其动态发展的特点。

(二)研究对象选定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本科生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极个别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如楼鲜艳(2006)依据二语心理词汇网络的各种存储提取假设模型,对某地区7所小学四到六年级共58名小学生进行了词汇联想反应实验研究。曾玉洁(2011)基于心理语言学界对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的语音、语义和句法三种学说,对儿童和成人二语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的异同和不同词汇类别对词语组织的影响做了一个粗略的探讨。邵丹(2008)围绕初中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词汇学习,选取了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各30名学生展开了二语心理词汇调查。 邓建国(2006)、徐歌(2008)、温柒秀(2009)等将高中英语学习者作为低水平英语学习者与大学本科英语学习者进行相关对比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实证

研究方法多集中对测试者的词汇知识和词汇学习策略展开地问卷调查,以二语心理词汇表征,语义网络联接和心理词汇知识的水平深度模型框架为基准,采用自由性/限制性词汇联想测试、二语词频检测、二语词汇搭配和词汇翻译等实验为主,利用SPSS软件中频数分布和卡方检测的分析方法对采集数据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研究内容结果

1.经典理论介绍和实证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心理词汇理论的研究更为客观和辩证。随着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汇的深入调查,更多的相关研究得以开展。据统计,2003~2011年间,有关的硕士论文数量25篇,其中2003年1篇,2004年1篇,2006年5篇,2007年 5篇,2008年 5篇,2009年 3篇,2010年 4篇,2011年1篇。这些论文多集中探讨了二语心理词汇组织特征的语义观,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非对称性假说的验证,以及二语心理词汇提取模型和发展路径的历时研究实证。

2.英语词汇教学相关性

词汇的习得对二语习得整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当前,二语心理词汇习得实践无疑给二语词汇习得和教学带来了更新的研究视角和深广度。赵毅(2011)阐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母语心理词汇和二语心理词汇在聚合关系、组合数量、语素联系、字形联系和词汇网络辐射诸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刘宁(2006)、关燕(2011)探讨了在听力任务中由于学习者没能建立合理有效的二语心理词汇,从而导致词汇习得和英语水平的停滞,造成听力任务的失败。陈玉(2008)提出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和口译流利程度相关性的假说,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双语心理词汇的表征随着学习者二语学习水平的提高逐渐从独立表征转化发展为共同表征 (词汇联接型/概念调节型),伴随二语水平的提高,其口译流利度也相应提高。罗师勇(2008)比较了当今比较有影响力的阅读理论,尝试性地论述了二语心理词汇与阅读的内在关系。张晓培(2011)从二语心理词汇的视角分析了在大学英语写作中词汇误用的心理机制以及二语词汇的重组。夏忠燕(2010)、胡爱梅(2010)、操维维(2010)等从不同的学习者的二语词汇表征类型质量和词汇网络入手,解析了英汉翻译过程中词汇搭配和转换提取的影响因素,拟构了翻译认知信息处理框架下的英汉翻译的二语心理词汇提取的认知心理学模型。通过词汇联想测试和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调查,并进行两者的相关分析,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心理词汇与词汇学习策略的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词汇与词汇学习策略在很多方面呈现出复杂而显著的联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和影响,这对二语词汇教与学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的量与质结合。

3.语义启动效应

语义关系是在一定语义概念支配下的系统词汇的聚合。依据 Collins和 Loftus(1975)的“语义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eation modles)”, 张丽敏(2011)通过实验发现语义联系是心理词典的主要启动和联想形式,中国成年英语学习者的双语心理词典的启动和激活主要体现在字形、语音、语义、词法和句法五个层次,在任何一个层次上都存在着双语的启动和激活,对词汇的联想也在这五个方面产生不同的联想结果。

4.语境的制约

语境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人脑利用记忆储存的信息进行自上而下概念驱动加工的结果。语境包括目标词前后的词、句子甚至整个语篇。Forster的自动检索模型认为,语境对词的认知作用表现在它缩小了词汇的搜索范围。心理语言学理论对语境的制约作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一方面,讨论了语境如何在心理过程中制约了意义的选择;另一方面,分析了意义的心理概念在语境的影响下是如何变化的。

5.语言-思维的认知结构

二语学习者心理词汇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词频效应,语义复杂度及母语语言和思维迁移等始终影响着二语心理词汇的存储结构。二语学习者词汇表征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时揭示了词汇能力的发展路径,处于不同阶段的词汇并存于学习者心理词汇中,而且学习者处于不同水平时其心理词汇同样存储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词汇。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二语词汇的习得在经过初期词汇量或宽度的迅速增加后,到了中、高级阶段词汇发展就变得迟缓或停滞不前,即语义僵化现象。语义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二语学习者大脑中存在着多元相互作用关系的母语和二语各自的“语言-思维结构”与“知识-认知结构”基础,母语语言和思维始终都影响着二语心理词汇的存储结构。

三、研究中的不足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的狭窄

总体上,国内关于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本科和研究生,受试的范围有限,研究对象始终没有拓宽,涉及中小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学生学习二语(英语)始于初中(个别是小教学阶段),在经历相当长的时间(8~10年),其英语熟练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程度,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他们的二语词汇习得始终差强人意。因此,今后的研究是否可以考虑增加对中小学英语学习者以及成人网络自考学生的调查和研究,对各个不同学习阶段受试者二语词汇习得变量的控制方法上增强改进措施。

(二)研究内容的单一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虽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很多还是遵循经典理论的介绍和实证及词汇教学的策略,创新不多。有研究者指出,二语心理词汇表征和处理的认知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双语心理词典模型的构建则较为薄弱(Jiang,2000;Meara,2002),已有的二语/双语心理词典理论和模型仍相对粗疏。作为今后研究的探索性突破口,能否继续深入探讨诸如,二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中的高原现象(lexical acquisition plateau) 和 语 义 石 化 (the Semantic Fossilization)现象,跨语言迁移问题中的母语的负迁移效应和双语词汇共性的正迁移效应等问题。

(三)被研究者的学习动机和本身因素相关性研究。

学习者本身存在着主体差异,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动机及其变量机制(学习原因、学习愿望、对该语言学习环境的态度及付出的努力),对其母语/二语词汇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习者感到已有的词汇知识不够用,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其学习动机就会加强,词汇学习就会持续发展,二语心理词汇的存储就会源源不断增加。反之,如果学习者认为自己的词汇知识已基本够用,那么他们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其二语词汇的发展基本停滞不前,处于词汇的耗散(attrition),已有的词汇量甚至出现减少。

(四)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过程复杂精妙,个体差异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对自身心理、生理、动机、实践能力、任务目标等方面的认知也会使得他们采取相异的认知策略。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旨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多元化发展,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如:学习兴趣、学习成功的愉悦感、自我效能感以及美感等等,以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二语词汇学习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元认知理论的提出和研究,综合考虑了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动机和策略,有利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合理安排词汇学习计划,不断监控词汇教学过程,及时调整词汇教学方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丰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词汇知识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前者指词汇在字典上的定义、读音、拼写等知识,而后者则指词汇的语内关系和语外关系,如词汇的各种联想义、比喻义和语体等特征等。词的意义很灵活,往往取决于它所处的语境。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结合其实际二语学习水平,简化学习内容,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程度的教材。在讲解词汇含义的时候,教师要对词汇知识进行深层次信息加工,适当穿插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异国风情、巧妙句式帮助学习者建立起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同时,老师要尽量减少母语中介,多用目标语讲解单词,让学习者能顺利发展到二语融合阶段,以促进其二语语义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六)词典使用教学建设性构想

词典使用能力是二语学习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词典使用教学对培养二语学习者的二语自学能力尤为重要。首先,能够提高学生的词典使用技能,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二语词典,减少和避免词典使用的误区,充分利用词典提供的各项信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其次,通过词典使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词典使用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信。

四、结语

二语心理词汇和双语心理词汇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若干的不足。本文尝试对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总库2001~2011年间公开发表的硕士论文做一个简单的综述,借此对近期的研究面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随着研究的相关内容的不断深入,二语心理词汇研究仍将任重而道远。

[1]Aitchison J.Words in the Mind:An Introduction to theMental Lexicon[M].3rd edition Oxford:Basil Blackwell,2003.

[2]David Singleton.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1-192.

[3]Levelt,W.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9.

[4]Meara,P.Word Associations in a Foreign Language:A Report on the Birkbeck Vocabulary Project[J].Nottingham Linguistic Circular,11/2,1982.

[5]Weinreich,U.Languages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M].New York: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1953.Reprinted in 1974 by Mouton,The Hague.

[6]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从认知心理的视角[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159-229.

[7]陈宇.心理词汇研究浅综述[J].科技信息,2010,(8).

[8]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3-58.

[9]付玉萍,崔艳嫣,陈慧.二语心理词汇发展模式的历时研究①[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9,(1).

[10]韩仲谦.心理词汇语用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11]廖春兰.二语心理词汇与词汇学习策略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8).

[12]李辉.二语心理词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5).

[13]王云.二语习得中的心理词汇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

[14]张淑静.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性质与发展模式[M].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联想模式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二语词典语义
语言与语义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漫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