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动画短片的材料与艺术风格
2012-08-15孙静
孙 静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所谓“定格动画”,是通过逐格拍摄一个个静态的角色镜头,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的真实或奇异的运动影像。定格动画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历史一样长,甚至更古老。早在1899年,英国的阿瑟·库伯为火柴厂拍了一部用火柴摆拍的小片子,火柴在片中“活”了起来。1910年,早年生活在俄国的斯塔列维奇开始尝试用昆虫标本为角色模型摆拍定格动画,让观众倍感新奇。定格动画就此诞生并流传开来。
定格动画可以由黏土、木偶或任意材料制作出的角色来演出,具有手绘和电脑动画无法比拟的真实质感和艺术亲和力。定格动画的制作材料几乎可以全部来自于生活,工具如螺丝、扳手、钳子、刀子等,材料如泡沫塑料、铝丝、医用橡皮膏、各种布料等,还可以是采集来的花草甚至生活当中无用的垃圾。比如2009年的定格动画大片《卡洛琳》中竞相开放的路边的花朵就是用厕浴塑料清洁球制作的,这些东西的成本都相当低廉,并且随手可得,使得动画投资成本也相对低廉。
此外,定格动画的制作可繁可简,入行门槛也较低,有着深厚的创作自由度。若要拍摄简单的定格动画只需要相机、相机架、电脑,以及连接电脑的数据线就可以了。拍摄时先用实物模型定位,一个画面拍好后,由动作师将对象稍作移动或调整,再拍下一个镜头即可,很多人只要经过数月实践或培训便可成为合格的定格动画动作师。
对定格动画来说,材料应用是否得当是影响影片效果的最大因素。动画师们都非常注重材料本身的视觉美感,现实将情感倾注于材料,借材料的“表演”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从这种意义上说,材料就是影片主体。
定格动画短片常用的材料有黏土、实物、沙土、纸片、综合材料、木偶、积木等,亦可根据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结合运用,以增强影片丰富的表现效果。下面就让我们分别看看它们的特点吧。
(一)黏土
黏土比其他材料更具造型和变形功能,常给人带来捉摸不定、悬念百出的视觉感受。此外,黏土中那些残留的手工痕迹、稍显顿拙的动作,都应承了人类内心深处回归原始质朴艺术的渴望,非常具有亲和力。
在捷克导演杨·史云梅耶的黏土动画短片《对话》中,丰富的想象使泥土的艺术特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短片第一部分用黏土的形体互融表现男女主角甜蜜的爱情;第二部分矛盾产生,用男女主角互相抛砸一块小泥表现男女双方对爱情责任的推卸;第三部分矛盾激化,男女主角互相撕抓,黏土变的面目全非,展现了爱情变质给双方带来的伤害。整个短片用黏土作为抽象语言,极其震撼并引人深思。
(二)实物
实物定格动画是通过拍摄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物件的位移,来创造不现实的动画情景。实物动画试图赋予真实世界中不可动者以活动、无生命者以生命、不可能者为可能,从而传达一种动画理念。
在杨·史云梅耶的另一部短片《肉之恋》,被切下的两块肉片悄悄爬了起来,照起了镜子,听起了音乐、跳起了华尔兹,却在玩耍未尽兴时被丢进了油锅。短片看起来既真实又好笑,还蕴藏了一股注定悲剧的现实意味。
(三)综合材料
综合材料动画和实物动画类似,只不过使用材料不受限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转换或组装。综合材料动画的构思和运作难度较大,制作者必须了解每种材料的特性与关联,以及是否被情节与思想所需要,一但材料运用恰当,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
在著名的PES动画工作室制作的定格动画《意大利面》中,看似豪无关联的物品因同一主题而联系到一起,机油、彩签、魔方、钞票等日常生活用品皆变成了美味的原料,最终形成了一碗色彩艳丽的“意大利面”,让人垂涎欲滴,这就是综合材料带来的视觉魅力。
(四)沙土
沙土动画包括平面的沙画动画和立体的沙土动画两种。沙土细腻而多变,因此极适合表达迷幻唯美、场景多变的动画情节,当然操作难度也较大,稍不留神就会碰出印迹。
加拿大导演柯·海德曼的动画短片《沙堡》属立体的沙土动画,用沙子、黏土和海绵做成。片中不仅把沙漠中形态各异的小怪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更把大风中的沙漠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纸片
纸片动画利用裁剪组装使平面的纸板图案化为立体影像。纸片动画兼备了二维动画和定格动画的特点,画面唯美,形式多样,制作成本低。早在50、60年代,中国动画家就用皮影、剪纸等形式创作了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纸片动画。
1960年,由虞哲光创造的折纸动画拓展了角色的立体感,让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品《小鸭呷呷》用折纸巧妙塑造了多种动物的形象,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
定格动画短片的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叙事型、寓意型和表现型三种。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每种艺术风格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吧。
(一)叙事型
大多数定格动画短片都带有叙事性,但和长篇动画的叙事方式不尽相同。因为时间有限,作品不会刻意激化戏剧冲突,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情感表达和主题烘托上。
捷克动画短片《演讲者》讲述了一个演讲者从准备讲稿时的自我陶醉到真实演讲时的种种失败的过程。影片没有大肆渲染演讲者和听众的矛盾,而是用纸片文字的运动生动表现了语言对听众的影响,让人心领神会,不觉暗自好笑。
(二)寓意型
寓意型动画以非现实的手段表达隐喻的思想,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寓意型动画大多没有台词,只通过时间和动作来展现复杂的角色关系。
沃夫冈与克利斯托夫兄弟导演的动画短片《平衡》以德国人特有的思辨和深刻表达了一个极其哲学的主题。短片讲述了一个悬浮平板上的五个人,为了一箱“珍宝”相互争斗,最终全军覆没的故事。短片无背景、无支点、无语言、无激烈争斗,而是在极其克制的环境中安静的上演着一出悲剧,表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刻,一举赢得了199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三)表现型
表现型动画是短片中最具实验气息和艺术魅力的一种,这类短片不会受制于故事情节或深刻思想,只需要沿着一条思路或主线往下发展,有时只为了追求纯粹的视觉刺激,有时用抽象语言代替一切有形,是一种极端个性和自由的表现方式。
在捷克导演吉利·巴塔的动画短片《糖果和谜语》中,一只可以幻化为各种形状的小怪物为了得到糖果在一本谜语书中奔跑游走,做着猜谜游戏。片中色彩与线条变化无常,场景与空间变幻莫测,此时,短片的艺术表现性已远远超越故事和寓意本身,带给人们极大的好奇和愉悦感受。
在世界级大师的定格动画作品中,材料与艺术风格总是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接下来让我们再深入了解几部非常经典的定格动画作品吧。
1965年,捷克动画大师伊利·唐卡执导了自己的最后一部木偶定格动画短片《手》。该片剧情概要是:一只大手闯入艺人住处,逼迫艺人照他自己做一个英雄雕像出来,几经拒绝与抗争,艺人被逼无奈开始动工,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牵线木偶的现实。最终,傀儡艺术家在恐惧中被折磨致死,大手“衣冠楚楚”地又一次出现,给艺人小小的棺材上盖上荣誉的勋章。
这部短片只有两个“演员”:一个小木偶(瓦罐艺人)和一只大手(象征权力)。作品用木偶逐格拍摄与真人手的表演相结合的方法,对艺术家在一个压抑社会中的处境作出了清晰陈述。制作者不让片中的人偶有可以自如活动的眼睛和嘴巴,而是利用肢体语言、镜头与灯光来转换气氛,充分符合了影片气氛与政治思想的需要。在2006年法国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上,本片被评为“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第25名。
《鳄鱼街》取材于波兰作家舒尔茨的一部短篇小说,1986年被英国奎氏兄弟拍摄为定格动画。该片剧情晦涩难懂、充满隐喻:一个男人往一台老放映机的镜头上吐了口唾沫,这台发霉的机器就运转起来,把观众带进一个灰尘污秽中的阴曹地府。螺丝从物体中扭动出来,四处活动;一些奇怪的机器毫无目的地重复着没有效益的工作;一个小顽童将光照射在无生命的物体上使它们活动起来……短片借这个既像疯子又像哲学家的主人公看到了一个的癫狂、紊乱、可怖的世界,让人不禁沉迷。
奎氏兄弟的作品经常出现残缺的人偶、机械部件和装置、玩具、棉絮织物等,色调偏冷而朦胧,重视视觉而少对白,带着强烈的人工和虚拟气息。人们常将他们的作品描述为“梦魇的世界”,然而奎氏兄弟认为他们描绘的重点并不是 “梦魇”或“恐怖”,的确所有的物体都有某种象征或隐喻意味,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拥有一种诗意的、结构的、音乐的特质。他们认为那种希望人偶能“亲切可爱”的想法束缚了人偶,人偶不能用来和真人媲美,但可以在更抽象的层面上实现一些别的东西,所以他们试图释放人偶自身的奇异感,从而构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美学体系。
美国“鬼才”导演蒂姆·伯顿的《文森特》制作于1982年,是一部长约6分钟的黑白定格动画短片。影片根据蒂姆·伯顿自己的一首诗创作,该诗由文森特·普莱斯以旁白的形式在影片中朗读出来。
该片讲的是一个叫文森特的小男孩,幻想自己是一名著名的恐怖片演员,脑子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而新奇的念头,但却受到成人社会的压抑,陷入到深深的孤独之中,活在冥想中那充满鬼怪的世界里,最终在自己幻想的爱伦·坡(美国著名推理小说家、诗人)式的结尾中“死去”。片中,男主角被塑造成时而面容老成,时而表情夸张的形象,而蓬乱的头发、诡异的光影,现实与幻想不断交错,都为短片的压抑氛围和深刻涵义增色了不少。
《文森特》奠定了蒂姆·波顿以后动画电影的基调,包含了他标志性的所有元素和歌特式的风格。哥特式的电影场景,哥特式的狗,哥特式的孩子,恋尸癖,埋葬的新娘,所有的特征都表达的淋漓尽致。配音也呈现了蒂姆·波顿动画电影中人物特有的语言节奏。整个短片有着让人一见难忘的黑色狂想气氛。
定格动画短片以其自然材料的神奇运用以及电影般的光感与质感赢得了无数艺术家和观众的喜爱。定格动画短片的制作难度小、风格多样且自由度高,特别适合高校学生或自由艺术家的独立创作。随着新技术的开发运用,定格动画材料的应用将得到不断的延展,相信更多更好的作品也会随之面世,展现现代动画的新风采。
[1]何小凡.定格动画技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林松,李阳.定格动画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3]涂先智.动画短片制作[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