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满族的生活习俗

2012-08-15李孟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满族民族

李孟玲

(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河北 承德 067000)

试析满族的生活习俗

李孟玲

(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河北 承德 067000)

满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其生活习俗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至今,从而使得该民族的特点具有更大的稳固性和顽强的传承性。满族的生活习俗主要体现在满族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歌舞及体育等几方面。

满族;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礼仪习俗;满族体育;歌舞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这一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结晶,一经形成,就在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心灵深处滋生出一种社会本能,从而使得该民族的特点具有了更大的稳固性和顽强的传承性。本文主要从满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入手,来探讨其民族特点,反映这一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心理素质。

一、入乡问俗

(一)衣食住行

风俗习惯首先反映在衣食住行上,满族的吃穿行居都弥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1.头发及服饰:由于满族人擅长骑射,又喜欢打猎,所以,满族男人都梳辫子,把头发编成辫子围在脖子上,便于习武、狩猎。满族女子头顶结髻,出门时要梳“两把头”。[1]满族的衣服,不论是王宫贵族的朝衣,还是下层平民的麻衣粗布,不论是男士的马褂还是女士的旗袍,不论是外穿的长袍还是内穿的肚兜,都显现出高雅的艺术魅力。以旗袍为例,满族女士旗袍的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时花纹绣在袖里,挽出来更显得美观。因为满族姑娘擅长刺绣,从前全家的衣服全凭姑娘的一双巧手。旗袍的镶边儿,枕头顶,线搭链,小孩鞋帽等都需闺房中的姑娘刺绣制成。满族男子喜欢穿青色或蓝色的长袍,左右开襟,下穿套裤,头戴圆顶帽,脚穿双鼻子布鞋,冬天穿“毛卡拉”或“嘎登盔”(满语:毡靴)。有时外加皮坎肩或马靴儿。嫁妆上的图案花样,更是亮箱时露脸儿的样品。满族的衣服曾经一度超越了风俗而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心里诉求。清朝时的统治者们,将其服饰作为民族存亡和荣辱的标志,在不断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中,始终不改本来服饰,乾隆皇帝提出:“衣冠必不可轻言改易”,“诚以衣冠为一代昭度”。嘉庆皇帝也严厉禁止满人服饰发生汉化现象:“此次挑选秀女,衣袖宽大竟如汉人装饰,竟尚奢华,所系甚重,著交该旗严行晓示禁止。”

2.饮食习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民族的饮食比服饰更具有保存民族特点的永久性。满族很重视饮食文化,满族人的主食一般以米饭为主,还喜欢吃粘食,如粘饽饽、粘糕、粘火烧等。满族人极爱吃肉,尤其是在祭祀或者喜庆节日上,会准备丰盛的食肉大宴,《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满族宴会上“客至席地盘膝座垫上,或十人一围,或八九人一围。坐定,庖人则以肉一方约十斤,置二尺径铜盘中献之。更一大铜碗,满盛肉汁,碗中一大铜勺,每人座前又人各一小铜盘,径八九寸者,亦无醋酱之属”。[2]蔬菜类除食用自家产的白菜、萝卜、土豆、豆角外,冬天喜欢自己腌渍酸菜,做猪肉酸菜火锅。

3.居住环境:常言说的好,“安居才能乐业”,温馨的居所是人们幸福的港湾。满族的住宅富有渔猎民族特点和高寒地区的区域性特色。满族在入关以前有火炕、火地取暖,住房建筑特点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入关后渐受汉族影响,平民住宅火炕留有炕洞,以在外面烧旺底带有小轮的火炉推入炕洞内取暖,或辅以火地、火盆取暖。驻防官兵住在“满城”或“满营”,按旗居住,一家一户都住同一式样的“三分三”(宅院宽为三分三厘)的老官房。[2]

4.行走:满族是游猎民族,无论男女,都擅骑马。《大金国志》三十九卷写女真人“擅骑射,耐饥渴,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揖,浮马而渡。”清时,满族男女外出大都“以马代步”。居住在城里的满族因受八旗制度的约束,大都步行,但是倘若要出城还是骑马去的。[3]

(二)礼仪习俗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满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无论是日常闲居还是节日庆典,都有许多必行的礼仪。

1.重孝 满族对自己的先人祖宗非常的尊敬,在家里的西墙上会专制木板来承放祖宗牌位,摆设祭品。逢年过节,按辈分依次到祖宗牌位前叩头祭拜。满族也十分重视长幼之序,上下之尊。兄弟见面要行请安礼,子女外出要向父母请安告假,行“打扦礼”,外出归来,必须先到父母处行礼请安。

2.待客之礼 满族十分好客,会客时又十分注重主客之礼。家里来客人时,主人闻声即刻起身行礼迎接,迎至厅堂,姑娘要敬茶、敬烟,还要留客人吃饭,客人告辞时,要将自家的美味佳肴送与客人,让客人带回。还要全家人一齐送至门外,直至看不到客人,方可转身回家。满族宴客时十分重视座次的安排,天聪五年(1627)十二月大贝勒莽古尔泰因御前拔刀“不当与上并坐”,贝勒代善宽慰他道:“我等既戴皇上为君,又与上并坐,恐滋国人之议,谓我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上并列而坐,甚非礼也。礼本人情,人心所安。即天心所佑,各遵礼而行,自求多福,斯神佑之矣。自今以后,上南面中坐,以昭至尊之体,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

3.婚礼 满族注重礼仪还表现在婚俗上。入关后,满族沿袭汉族封建礼教,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乾隆年间满汉通婚后,受汉族婚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繁琐的婚礼程序:相亲——下订——成婚——回门。先在媒婆的安排下,由双方父母“相亲”,一旦双方同意,便可定亲;接着男方家要先后五次到女方家拜访,每次需携带不同礼物,即“下订”;接娶之日,男家要派媒人、接亲人、押轿人,打彩旗、彩灯到女家接亲,拜堂时不得有未婚姑娘在场;成婚三日后要回到女方家短暂居住,即“回门”。如此多的礼节,正是反映了满族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和严肃对待。

二、尚武体育

满族是猎于原、渔于江的游猎民族,险劣的生存环境需要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因此,满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有着重视体育的传统。据满族传统体育研究会1991年不完全的统计,各地挖掘出来的满族体育项目已超过一百多个。

1.骑射:满族有“马上民族”的美誉。弯弓执鞭,驰马而射是满族人最喜爱也最擅长的竞技活动。满族男孩六、七岁便要学习射箭,不仅男孩,女孩骑射也是蔚然成风,《建州闻见录》记载:“女人之执鞭驰马,不异于男”。骑射的技能不仅使满族人有了衣食保障,也助他们打下了大清江山。

2.滑冰赛:甲乙两队,队员都绑着木制冰鞋滑向目的地,第一人滑过目的地时,裁判员摆蓝旗,此后,第二人接着跑,直至最后一人滑过目标为止,先滑完的队为胜。

3.轱辘冰:满族妇女和小孩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到郊外冰滩、雪地去消散“龙心”,玩“轱辘冰”:成群结队的妇女们在冰雪地上追逐、打滚、摔跤和“堆雪人”,同时,还背诵歌谣:“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疼,腿不痛……”

4.雪地走:满族妇女传统体育项目。参赛者脚穿高底的花盆底鞋竞走,以先到终点者为胜。高底鞋竞走,形似踏雪急行,故名雪地走。[4]

三、歌舞

满族虽然是一个彪悍勇猛的民族,却也有着它斯文曼妙的一面,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按性质则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宫廷歌舞两种。

(一)民间歌舞

1.五魁舞:表演者为五人,分别戴虎、豹、熊、虎、狍的面具,动作模拟五兽奔跑,跳跃。多于狩猎、丰收时表演。反映满族及其先民早期的狩猎生活。

2.莽式舞:清宫廷庆隆舞(包括喜起舞、扬烈舞)皆源于此。广泛流传于民间。

3.灯舞:舞者有十几人或数十人不等,每人各持两盏花灯起舞,通过各种动作和队形变化,表现欢庆主题。多于除夕之夜表演。

(二)宫廷歌舞

1.四裔舞:以满族舞蹈为主,合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舞。体现了各民族的团结,多于宫廷接见使臣和筵宴时演出。

2.世德舞:乾隆东巡盛京,作世德武词十章,歌颂其祖文德武功。命以词为舞。舞姿与庆隆舞同。

3.扬烈舞:又称武舞。司舞者八人扮勇士、骑竹马、张弓矢、带鞭具。另舞者十六人,服黄画布;十六人服黑羊皮套戴面具,跳跃舞蹈扮虎豹诸兽。由三弦、琵琶等二十多种乐器伴奏。骑竹马勇士张弓射箭,兽中矢而退。

[1]徐海燕.满族服饰[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2]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卷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3]佟靖仁,鸿飞,鸿霞.塞北新城的满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4]兰州市满族联谊会编.满族风情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K890

A

2095-3763(2012)01-0094-02

2011-01-13

李孟玲(197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开放部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满族民族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