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诗学理论对新闻创作的启示及实践举隅
2012-08-15雷鹏程
雷鹏程
(洛阳理工学院 外语系,河南 洛阳471023)
陌生化诗学理论对新闻创作的启示及实践举隅
雷鹏程
(洛阳理工学院 外语系,河南 洛阳471023)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文学诗性的复归和感性之维的审美蕴涵,以及审美的主体接受。在新闻创作中,陌生化手法对于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多元表现形式,发挥媒介的本职社会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陌生化理论过度强调艺术形式,这也使得一些新闻创作者因为对陌生化的片面认识而追求纯粹形式上的陌生化,而这则有可能背离陌生化诗学的根本原则。
陌生化;新闻;修辞;创新
在当今社会,为了最大程度地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创作者不可谓不“卖力”:语言修辞上考究刁钻,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创意上力争标新立异。从本质上讲,新闻活动的创新乃至异化都是陌生化诗学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隐性运用,新闻作品中的“陌生化”受益和借鉴于文学中的“陌生化”。目前,陌生化手法已在戏剧、雕塑、媒介等诸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陌生化的新闻创作也是屡见不鲜,重大新闻奖项的折桂作品大多是运用陌生化的成功案例,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却严重滞后。本文拟从陌生化的诗学内涵出发,探究其对新闻创作的借鉴意义、应用诉求,及陌生化新闻的负面社会影响等问题,旨在为新闻创作提供多维视角和新的见解。
一、陌生化理论的诗学内涵
“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即手法》一文中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1]P6这段话集中体现了什克洛夫斯基对于艺术本质、艺术目的及研究方法的看法。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等艺术表现形式均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或反映,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拓展、偏离,甚至异化,旨在展示新奇的、与日常现实截然不同的面貌。
雅各布逊学派认为,与日常生活语言不同,诗性语言无论是从语音还是从语义讲都是解构性的,普遍代表一种语意的转移和错位。经过陌生化处理的语言,通过应用语境的变换,从其惯常所处的语义联想中解脱出来,使受体在惊奇之余,重新感知语言的含义。语言陌生化的第二层含义是诗性本质的复位或还原,其过程是多维和多元的,既可以寓义于形、蕴意于术,也可以俗雅联袂、古今结合,还可以由上而下,由此及彼,但其终极目的是恒定的:艺术的审美质感。陌生化强调事物的新鲜度、文学的创造性和艺术的感受美。它并非指涉普泛的陌生感,而旨在实现对已经存的传统习惯、读者的图式视野和既定的审美标准的超越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达到其寓意效果,陌生化意味着一种“语义转移”,使人们早以熟稔的事物在新的语境中显得“陌生”,从而加深审美主体对表现客体的艺术认识,并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
二、陌生化理论对新闻创作的启示
陌生化的主要诗学旨趣在于增强艺术的整体审美效应,这一点无疑对于破解新闻同质化的困境具有革命性意义。由于受到市场竞争、信息采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许多新闻报道被简单重复、恶意炮制,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相似重复的报道既浪费了大量的媒体资源,又让读者兴趣全无,失去对媒介的信任。在具体运用上,陌生化手法则主张多维的新闻叙述视角,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运用修辞等语言技巧,以消解“自动化”和“套板反应”的写作模式。黑格尔曾指出:“艺术观照,宗教观照乃至科学研究一般都起于惊奇感。人如果没有惊奇感,他就还是处于蒙昧状态,对事物不发生兴趣,没有什么事物是为他而存在。”[2]P22与之相反,固有的猎奇、求知心理一旦接触新鲜且富于刺激性的对象,便容易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愉快。2010年,一篇题目为《京东新蛋攻防》的经济类报道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该报道大胆借用武侠小说的写作手法,在旌旗招展、杀气腾腾商战厮杀声中,将京东商城遭遇竞争对手的市场冲击、各商家推出各自的网络营销策略的新闻事实展示得淋漓尽致。原本枯燥的经济事件在炫丽的文学包装下,也变得鲜活生动,自然也征服了众多读者。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往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如何严峻、教育体制须改革等问题,老生常谈,缺乏吸引力。2011年11月,网易在其《考研与就业》专栏推出一则题目为《招聘会怪象:挂牌“招硕士”只为考验本科生》的报道。文章将谈论的重点转移到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提醒毕业生应培养自信心,敢于突破,主动出击,恰当推销自己。这两则报道大胆创新,分别革新了其创作手法和观察视角,自然也收到出奇的新闻效果。
语言的本质是一种诗性的创造活动,其陌生化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戏剧中运用夸张、比喻、婉转等表达,散文中借助典故、隐语等手法,诗歌中出现繁体字、冷僻字等现象,无不是变习见为奇闻的陌生化手段。新闻标题被誉为“新闻的眼睛”,而欲达到标题的“陌生化”效果,运用形式各异的修辞手法成了新闻创作者的必修课。特别在海量信息充斥网络的今天,“陌生化”标题对于新闻能否成功招揽读者起到了关键作用。2004年刊登在西安《美报》(2004/12/31)的一篇报道《我很丑,但不防碍做总统》真可谓让人拍案叫绝。当时,乌克兰总统竞选人尤先科由于二恶英中毒而毁容,而文章标题借用了耳熟能详的“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歌曲题目,移花接木,具有明显的煽情和导引功能,其调侃的口吻也改变了读者对政治人物严肃谨慎、不苟言笑的印象。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千里赴蓉——只为活出个熊样》(三秦都市报 2004/03/11/a18版)讲述了被解救的天津受虐黑熊艾玛被送往成都治疗的事情;《“徒儿”休得无礼》(华商报 2004/08/11/5版)报道了孩童攀爬西安名胜大雁塔广场玄奘铜像的不雅行为;《难以想 “象”的痛苦》(华商报 2005/01/06/9版)则图文并茂,委婉地对市民攀爬大象母子雕塑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是“文学性的”,即“诗性的”和“修辞性的”,并借助某种手段将事件的外延和内涵的含义联系起来,赋予事件以主观意义。[3]P1陌生化手法的应用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其性质在于对现实和自然进行创造性变形,打破人们的接受定式,提高作品的可感性,把受众的审美注意调动起来,共同完成和参与美的创造。[4]P176。陌生化揭示了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即批评主体的接受理论,将新闻创作的审美主体性引导回流至受众,这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对文艺理论的最主要的贡献之一。2010年3月2日,扬子晚报上刊登了一则题为《问政两会:今年呈现“围脖”热》的消息,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新浪开设实名微博,听民声、集民智,为民请命。文章使用了“围脖”、“粉丝”、“草根网民”、“话题征集令”等网络流行词汇,充分达到了陌生化效果,避免了以往单调、程序化的报道模式,使众多网络受众产生心理共鸣,颇具时代性。同时,因为有了受众的积极回应和热情参与,新闻创作活动本身保持着某种开放性,进入受众的视野,突破了新闻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绝缘,实现了两者不同话语实践之间的审美流通。
提到“春运”,人们自然想到熙熙攘攘的火车站购票大厅,想到一连串数字背后“铁公机”面临的严峻考验,想到市民连续数日排队买票却最后失望而归的落寞神情,想到江浙企业历年在春节前后遭遇用工荒。大数新闻报道中规中矩,围绕着这些话题展开讨论,但缺乏创新性。东方早报于2012年1月20日刊发的《打工妹5年第一次回家》则以近距离、微镜头的方式,全程跟踪记录了打工妹李静归乡之路。李静和丈夫在沪靠种菜为业,收入微薄,数年春节都“无颜”回家。该报道发表之后,读者无不为李静的故事所打动,许多漂泊在外的网友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在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同时,有人甚至用“感动”、“泪奔”这样的词语描绘他们的内心感受。李静的故事是中宣部于2011年1月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以来所报道的众多百姓故事的其中一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11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频道因“新春走基层”栏目,收视率大幅攀升,其它媒体的相关报道也赢得了受众的充分肯定。普通百姓生活成为央视新闻焦点,被刊登在头版,且赢得社会各界受众广泛的好评,其效果值得思考,经验值得总结。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要达到审美感受,而这种审美感受是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5]P462011年3月27日,CCTV新闻频道以《贵州山区学生的“露天厨房”》为题,报道了贵州省罗甸县班仁中心小学因没有食堂,学生自己生火煮饭的情况。整个报道采用实事实录的形式,将王享美等小学生露天煮饭、周末探访王享美家人、学生负薪返校、查看学生住宿条件等场景按时间顺序一一呈现。作为打破常规的陌生化手法,这种持续性的报道方式使新闻作品不是在某一空间瞬间被接受,而是不间断地被接受,从而延长了受众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强度,增加了审美快感。另外,报道还穿插了2009年王享美刚上小学一年级却已经学会做饭的采访画面,构成了主人公的复调话语,使报道不囿于记者的独白陈述。这一点有助于淡化事件撰述自身所产生的主观色彩,拉开接受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即实现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间离效果”。同时,这一陌生化呈现对增加新闻真实性、消解新闻话语权威和受众的心理定势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新闻“陌生化”引发的问题
什克洛夫斯基在提出陌生化理论时,主要是把它视为一种艺术手法。他认为,所谓的“艺术作品”就是用特殊的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而这些手法的目的在于使作品尽可能地具有明显的艺术性。[1]P3在他看来,艺术手法代表了艺术创作的全部内容;没有手法,不讲技巧,艺术自然无从谈起。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决定内容的论断显然是形而上学的,未能正确认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形式主义批评的先天不足之处。在当今社会,社会利益多元化,为了实现“眼球效应”,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陌生化效果,有些媒体甚至故弄玄虚,夸大其辞,违背基本的职业准则。2011年5月,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部分媒体大肆渲染江苏丹阳的“爆炸西瓜”事件,以讹传讹,引发公众的忧虑,造成多个省市出现西瓜滞销的严重后果。这一事件也是继“避孕药黄瓜”、“催熟香蕉”之后掀起的另一场食品安全风波,使部分市民对西瓜等农产品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艺术创新固然是艺术本身的必然要求,我们也要认识到,新奇和反常并不是陌生化美学的唯一评价标准,单纯的猎奇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部分媒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新闻标题花样百出、引人遐思,甚至沾腥带性,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但文章内容却与标题大相径庭,有些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标题党”现象。此类现象往往充斥在网络新闻中,其目的是增加轰动性、提高点击率,但题文迥异的结果往往使受众对媒体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新闻的可信度下降。“标题党”手法一旦被识破,接受一旦失衡,标题所带来的陌生化效果也将丧失。另者,新闻创作在追求陌生化的同时,应该坚决抵制低俗之风,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诸如《那些A片教坏我们的事儿》(南京卫报 2009/ 3/17)、《沈阳“杀人”速度超过北京》(时代商报2006/4/22/1版)、《信曾哥,唱歌不走调》(青岛早报 2009/7/12)之类的报道,其内容或者是注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或者是哗众取宠、混淆视听,或者是轻浮迎合、脱离道本,都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宗旨,非但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审美感受,反而有可能产生误导青少年、诱发犯罪的负面社会影响。
由上所述,不难发现,借鉴和应用陌生化策略是增强新闻自身创新性的重要理论诉求和有效尝试。在具体实践中,陌生化理论为改变新闻创作模式、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唤起受众的参与热情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新闻“陌生化”如果超过了受众所能理解、接受和容忍的限度,则将失去其最基本的语义功能,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1][俄]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方珊,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
[2][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美]海登·怀特.中译本前言[A].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