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研究综述

2012-08-15周俊博

关键词:黄明江南研究

周俊博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近三十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研究综述

周俊博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针对晚清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翻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三十年来针对该馆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期望能勾勒出几十年来的研究概貌。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研究;综述

1 .引言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下简称译馆)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编译科技著作最多、质量最高、影响最广的翻译机构。

近几十年来,针对该馆翻译活动的研究日益深入,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研究成果繁多。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未有人针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出归纳与总结,肯定既有的成就,指出其中的不足。本文综合期刊网近三十年(1981~2010)的论文资料,从译馆发展、翻译目的、赞助人、书目考证、重要译者、翻译方法、译著影响、译名统一、相关个案研究等九个角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出他们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以便为后期相关研究做好铺垫。

2 .近三十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研究现状综述

2.1 译馆发展

从所收集的资料来看,专门研究制造局译馆馆史的文章不少,其中以王杨宗(1988)、张晓琳(2008)、张美平(2010)、黎难秋(1982)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四人深入考察了译馆的“缘起和发展”,“周折与计划”以及“兴盛、平淡与终结”,介绍了译馆设立的主要参与人和译馆章程等。

关于译馆发展的阶段性研究,王杨宗(1988)、黄明(1986)、张增一(1996)、张晓琳、刘树勇(2008)都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是他们对于译馆发展阶段的确切划分还存在分歧。

关于译馆译书与办舆图经费研究,王杨宗(1988)从年份、金额和总支出百分比的角度,以表格的形式分析了译馆各阶段的经营资金状况。孟海棠(2001)介绍了译馆洋员的薪俸待遇。

关于译馆终结的主要原因,曾明(2005)指出“1913年翻译馆因经费无着落而停办”,停办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当局对其作用认识不足”。而王杨宗(1988)则认为译馆译书“对制造局的实际生产帮助并不大”,“终因落伍于时代而淘汰了”。

2.2 翻译目的

翻译目的可以大致划分为赞助人的翻译目的和译者的翻译目的。赞助人曾国藩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可见译馆的翻译目的是为当时的制造局制造业服务的。(参见黄明,1986:54)

赵少峰(2010)指出传教士认识到要通过译书、办报来传播新知识,吸引更多的学子和人士。徐寿与华蘅芳等人“究察物理,推考格致”,为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于是创设译馆翻译西书。(黎难秋,1981;王杨宗,1988)再者,徐寿提出要“将西国要书译出,不独自增识见,并可刊印播传,以便国人今知。”(参见金卫国,2007:126)

2.3 翻译赞助人

翻译赞助人对译书的支持。王杨宗(1988)指出,曾国藩最初认为外国书难于翻译,“勿遵推广”。直至1868年7月翻译馆把第一批译书四种呈送给他,曾氏对译书的态度才因此转变,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计划扩大译馆的规模。翻译赞助人决定要译书籍的种类。如1868年3月,制造局委托傅兰雅向英国定购科技图书50余种。而赵少峰(2010)则指出“西书的翻译工作主动权并不完全在西士手中,先译哪些书要经过总局或者总办的批准。”

2.4 书目考证

关于译书总数量,各种文献记载并不一致。曾明(2005)指出40年间译馆共译印了159种书籍。黄明(1986)认为译馆“刻成译书共一百四十五部”。王扬宗(1988/1995)先后认为“总计译有234种”,又说“总计已刊未刊各种译著共241种”。金卫国(2007)认为有199种。黎难秋(1981)认为有163种。张增一(1996)认为有200种。

关于译书内容,曾明(2005)指出译馆翻译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书籍。黄明(1986)、赵少峰(2010)指出译馆翻译的内容随着洋务运动各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声光化电”到“史志、政治、外交、公法”的变化过程。肖琦(2009)指出甲午战争的失败,译馆的翻译重心也由“器”入“道”,转向制度层面,翻译原作的来源渠道也从欧美转向日译西书。

关于书目考证,王扬宗(1995)在总结了译馆5大译书目录的基础上,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认为旧有书目还不够完善,需要“考辩编排”,并且从范围、分类、排列和著录等4个方面对译馆书目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考证。关于译书类别,王扬宗(1995)、张增一(1996)都做过仔细归纳与总结。王认为可以分为本局刊行译书、他处刊行书和未刊书三类。 关于译著的个案研究,赵少峰(2010)具体介绍了史志类书籍的内容,论述的视角包括中外译者、卷数、章节数、字数、每章主要内容。

2.5 重要译者

王扬宗(1988)指出,对翻译馆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如译者和其他关联者,都应该纳入学者的研究范畴。重要译者有:徐寿、徐建寅、华蘅芳等。关联者有赵元益、贾步纬、舒高第、汪振声、钟天纬等。同时,王列表陈述了翻译馆的主要口译人员10人,包括傅兰雅、玛高温、伟烈亚力、金楷理、林乐知等;主要笔译人员18人,包括王德均、李善兰、李凤苞、郑昌楼、丁树棠等。孟海棠(2001)介绍了制造总局聘用洋员的史略,统计出重要译员与教习总计12人。高黎平(2005)、赵少峰(2010)也介绍了重要译者及其译著。

2.6 翻译方法

金卫国(2007)、张晓琳(2008)指出“洋译华述”的译书方式,在制造局译馆的翻译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肖琦(2009)认为“洋译华述”的译书方式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条件和制度所决定的;指出当时兼通中西的人才不多,政府投入又不足,人才培养也难以速成。到洋务运动后期,随着精通外语的中国科技翻译人才的成长,翻译馆“口译西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黄明,1986:55)

2.7 译著影响

对工业技术的影响。曾明(2005)、夏东元(1995)、张晓琳,刘树勇(2008)指出,译馆承担了当时中国社会急需的基础科学的传播和应用技术的传播两大任务,对中国近代基础科学和近代工业技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译馆还间接促进了洋务时期近代工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近代翻译和出版的历史。

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如译馆编译的《化学鉴原》中的65个化学元素汉译名,其中的36个仍沿用至今。对其他诸如历史、农学、测绘、气象、教育等诸多学科的建设也影响巨大。

对思想文化的影响。王扬宗(1988/1995)、张美平(2010)认为翻译馆的译书对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自强运动的中坚力量、维新运动的康梁同仁、以及20世纪初追求西学新知的人们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替“不懂外国话的西学家开出了一条血路”。赵少峰(2010)指出传教士的译书,促进中国史家对传统史学的反思,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对近代思想家、史学家、学者、统治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改良、革命思想提出的知识资源。

2.8 译名统一

金卫国(2007)、黎难秋(1981)指出傅兰雅、徐寿、赵元益等人非常注重译名的统一问题,提出了著名的译名三原则:继承华文已有之名、设立新名、作中西名目字汇。黄明(1986)认为 《中西地名表》、《植物学中西名目表》、《汽机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药品中西名目表》等译名对照表的制定,表明译馆针对外国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与初期相比,要更加便捷、科学,标志着译馆的翻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9 相关个案研究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在对译馆进行宏观、整体综述的同时,也在进行微观个案研究。傅琰、汪广仁(2002)、汪家熔(1989)、邹振环(2008)、施渡桥(1996)、田涛(1999)、孙立峰(2007)、朱松乔 (2005)、卢明玉、王克非 (2007)、霍有光(1997)、汪广仁(2005)、廖涛、邓微波(2008)、吴洪成(2004)、王红霞(2009)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与译馆相关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3 .结论

梳理出条理,归纳发新思。本文从译馆发展、翻译目的、赞助人、书目考证、重要译者、翻译方法、译著影响、译名统一、相关个案研究等九个角度,对制造局译馆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梳理。该研究能让我们凭借纷繁、零散的史料,进一步找到译馆译介活动的真相,能丰富晚清科技翻译及制造局译馆研究的研究内容,并为后期相关研究做好铺垫。

[1]高黎平.晚清翻译机构与在华美国传教士[J].德州学院学报,2005,(1):68.

[2]黄明.江南制造局译书史浅探[J].图书馆杂志,1986,(2):54-55.

[3]霍有光.交大馆藏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概貌及其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7.

[4]傅琰,汪广仁.徐建寅的译著与西方近代技术的引进[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2.

[5]金卫国.“洋译华述”的译书方式述论——以明末至晚清为中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126.

[6]黎难秋.清末科技资料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81,(2):30.

[7]黎难秋.我国早期的兵工专业情报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J].情报科学,1982,(3):62.

[8]廖涛,邓微波.赞助者对翻译活动的制控——以曾国藩为个案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210.

[9]卢明玉,王克非.论晚清传教士林乐知著译的本土化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10.

[10]孟海棠.江南制造总局聘用洋员史略[J].绥化师专学报,2001,(4):87-88.

[11]施渡桥.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J].军事历史,1996,(3):46.

[12]孙立峰.晚清编译德国军事著作活动考评[J].德国研究,2007,(2):59.

[13]田涛.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9,(6):99.

[14]汪广仁.江南制造局与中国近代早期科技思想的孕育和扩散[J].船史研究,2005,(19):25.

[15]王红霞.从翻译西书到教授汉学——傅兰雅身份转变浅述[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8):9.

[16]汪家熔.徐寿和江南制造局译书[J].黑尤江图书馆,1989,(2):60.

[17]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J].中国科技史料,1995,(2):3.

[18]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史略[J].中国科技史料,1988,(3):68-70.

[19]吴洪成.“洋务运动”时期西学教科书编译问题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5):32.

[20]夏东元.江南制造局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J].河北学刊,1995,(5):77.

[21]肖琦.意识形态的操控:晚清翻译出版情况及特点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3-165.

[22]曾明.翻译馆的科学和技术意义[J].上海造船,2005,(2):24-25.

[23]张增一.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活动[J].近代史研究,1996,(3):214.

[24]张晓琳,刘树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述活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

[25]张美平.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活动及其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10,(4):51.

[26]赵少峰.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晚清西史译介[J].学术探索,2010,(5):86-90.

[27]朱松乔.双星耀江南科技救中华——徐寿、华番芳在江南制造局与格致书院业绩述要[J].船史研究,2005,(19):78.

[28]邹振环.西方战争实录的叙事视角——晚清《防海新论》汉译及其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7.

猜你喜欢

黄明江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爱情设防,别人怎么懂你?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黄明 要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继续做好搜救工作,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①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巧妙辨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