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偏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研究
2012-08-15董乃涵郑向军
董乃涵,郑向军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传统文化视域下偏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研究
董乃涵,郑向军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现阶段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缺乏,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占据高校数量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偏工科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更令人堪忧。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以期对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大阔步迈向大众化阶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日千里。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1年的3.9%已经跃迁到2000年的12.5%,再到2008年的23.3%[1]。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功不可没。但是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现阶段较为严重的,比如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的问题。外在的表现是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如考试作弊、精神空虚、没有追求、人际关系淡漠、社会责任缺乏、社会道德底线越来越低、个体越来越自我化等不良现象和行为。这些现象和行为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究其本质,归结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上来。
1.人文素养的内涵
1.1 被忽略的人的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但是能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却是人的社会属性。古之先贤孟子认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反映人性特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职并不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具有社会和精神内涵。高校在日常的学生培养工作中,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属性,考虑更多的是技能的培养,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就业,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培养。
1.2 被放大的教育工具价值
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理论以来,工具理性很快在诸多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最为明显的是在教育行业。当今的高职高专教育,受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专业”已经幻化成一个“实利化”概念,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教授学生的是实用的功利化的知识。市场需要什么行业,高校就会产生与该行业相匹配的专业和课程。教育价值服从了功利目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教育退居次要地位。学生也不觉得缺少了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影响。从长期来看,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想要踏上和谐的轨道,仅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人文精神。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校,还需要重视教育的价值理性,只有做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培养出既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
1.3 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它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足多因素中和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和潜能,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总和能力。其核心部分是人文精神。对一个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可简要概括为四个方面: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文化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人文素养在我国古代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我国古代对读书人的要求较高。《礼记·大学》中讲到:“物格而后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即后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顺序上看,修身是位于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排在能力前面的。但是今天,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前提下,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强烈,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较多关注的是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至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实际操作中往往和两课划上了等号。而两课,如同新闻联播一样多年不变的腔调内容,很少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能起到的教化效果由此可见一般。
2.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从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的调查来看,现阶段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偏工科高职院校中存在重工科轻文科、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在课程的设置上,普遍偏实用性的课程,用来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主要靠选修课。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导致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具体表现在:
2.1 个人英雄主义凸显,国家民族精神淡漠。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对我们传统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经不再是读书人的圭臬,很多大学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奉行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这其实是一种盲目的价值观崇拜。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人精神方面的高尚境界,上升到国家、民族则凝聚为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这是做人的最重要的人格”[2]。很遗憾的是,在很多大学生的心中,这种国家民族精神是越来越淡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不以个人得失为意的传统价值观精髓,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2.2 个人理想趋向异化,人生追求走向虚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为理想献身,不折不挠的精神,对古代士子来说是人生必备的素质,但是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有的素质。严格来说,不能说今天的大学生普遍没有理想,而是理想被异化了,不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作为个人理想首先考虑的对象,而是成了阿斗那种及时行乐及时享受,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功利主义想法。古希腊圣贤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理想,肯定不是眼下所流行的“看着表,洗着澡,舒服一秒是一秒”的享乐主义理想,是那种“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志;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的坚韧和对精神家园的一种坚守的态度。现阶段,“农(夫)妇、山泉、有点田”被很多高职学生视为人生的理想。这种把理想当做短期目标、胸无大志,只追求现时享乐的思想相当有市场。
2.3 自我意识超级膨胀,责任意识相对缺乏。当前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这代人出生成长在一个物质富裕的时代,不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本意是在丰裕的物质环境下长大的人应该是知书达礼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但是事实证明并不尽然,伴随着物质条件变化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这既是受西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也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造就的结果。相对于自我意识膨胀的是责任意识的退化,这一代人普遍缺乏那种铁肩担道义的当仁不让的勇气。
2.4 人际关系处理不善,人格有待逐步健全。“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与人为善的理论,直到今天,这个理论不仅是君子做人的最高德行,而且是与人相处的最高标准。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提出“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这一直被佛学大师弘一法师奉为做人的圭臬。对于人格仍在形成中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这些传统的人际关系理论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人际关系和谐是健全的人格应具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个大学生,他首先是班级这个集体的一份子,他需要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被这个集体所接纳和认可。诚如奥地利心里学家阿德勒所说:“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人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努力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领会人类的重要性是依照对别人的生活所做的贡献而定的话,那么他必会踏上错误之途”[3]。
3.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从年龄上说在二十岁上下,从价值观上来看还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还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还可以从教育方面加以修正。之所以有今天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不佳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来阐述。
3.1 社会:扭曲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化思想影响
自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功利主义哲学之后的两百多年来,功利主义呈现加速度发展态势,很快渗透并应用到各个领域,最为明显的是经济领域和教育领域。公平地说,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都有其很值得推广的一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国家尚缺乏相关的约束规范制度。由于缺乏约束,这些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就被严重扭曲,导致了社会不正之风的大肆盛行,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寻租现象不断发生。现阶段的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特色”,便是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也就说明了各种规则制度需要不断的建设完善。市场经济本身所暗含的功利思想在没有相应约束制度的情况下,难免会渗透到高职学生的生活中来。
3.2 学校:高职院校的定位的消极影响
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我国有普通高校2263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184所,占总数的52.3%。可见,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是由高职高专在支撑着。但是关于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还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这个问题,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从历史实践来看,人们将高职高专当做了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非类型,不管是从录取学生的批次看,还是从生均经费的政府拨款来看,高职高专都远远落后于普通本科院校。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高职院校开设专业都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培养的是学生的技能,而非其综合能力,所以就出现了重理轻文、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的是实用性技能型课程,人文类的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课程基本依靠选修课,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校错失了不少提高人文素养的机会。
3.3 家庭:急切的教育投入就是为了回报的功利心理
“孟母三迁”的故事从古到今一直被很多家庭所效仿,其所体现的是典型的家庭教育的功利心理,是望子成龙心态的最好写照。尤其在今天,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子女教育成功就代表家庭成功,子女教育失败,就代表了家庭的失败,所以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不言而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投资就期望收益,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除了利益的关系,人首先得成其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体现的是教育的非功利性的一面。有子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家庭,期望的是子女能学实用性的毕业后较易就业并能较快回收教育投资的专业,这与学校的想法不谋而合。
3.4 个体:没有选择的选择
大多数高职学生是本科院校进不了转而求其次选择读高职,这本是一种将就的心态。怀着这种心态读书,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学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主要地方,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应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
4.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建议
4.1 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认为,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认识你自己!”对一个高职学生而言,就是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能自我悦纳,接纳他人。其次,要做到“五自”,即: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要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是在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4.2 弱化教育的工具理性,提升学生素养
“教育不仅仅要是人学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to be)”[4]。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其“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使其“首先成人,然后才是一个职业人”[5]。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非“治器”,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6]。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理想才有拼命向上的动力,才能做出更高的成就。诚然,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怀凌云之志,“达则兼济天下”,但是培养学生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人,“穷则独善其人”是较容易达成的目标。
4.3 改善课程设置,丰富校园文化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人文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加强素养教育;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软环境和软实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经常举办一些文化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寓教于乐,在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中穿插人文知识典故,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学到人文知识,这对老师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
[1]国家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 [EB/OL].http://www.moe.edu.cn/,2010-06-09.
[2]蒋旋新.和谐教育事业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架构[J].成人教育,2008,(6):55.
[3]杨静.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47.
[4]Van Doren,M.Liberal.Education[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43.
[5]Johnston D.M.The Student and His Power[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46,(40).
[6]周大农,戚亚光.主导模式与特征模式相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J].江苏高教,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