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2012-08-15赵立宏漆仲明
赵立宏,漆仲明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安徽 六安237000;2.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赵立宏1,漆仲明2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安徽 六安237000;2.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报告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因此,准确把握心理疏导的内涵意义,深化对心理疏导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地位分析,拓展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途径,意义必将重大深远。
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疏导”一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尚属首次。联系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将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来重视。从这些可以看出:社会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等方面变化深刻,思想政治教育亟待与时俱进,依靠拓宽视野、丰富内涵和变革方式来推陈出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强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方法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搞好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如何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什么是心理疏导
当前社会急剧深刻转型,致使人们不仅承受着极大的心灵震撼,也经历着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了大量的心理矛盾。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的面前,地震、非典等天灾人祸以后,一定的心理疏导干预对于灾民自然更为重要。如果社会心理失衡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因此,以防患于未然、以调节为重要手段的心理疏导介入,无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一样,心理疏导这一概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虽不陌生,但一直以来重视不够。尤其在当前震后人们特别是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出现后,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也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很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
狭义上的“心理疏导”,是特指应用心理学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建立在专业人员开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基础上,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关技术和理论,对求助者进行帮助,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以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而广义的心理疏导,则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成功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人们的非适用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人际关系、并促进人格成熟,能以有效且适当的方式,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压力,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以此为契机实施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实现思想工作的成效。
二、心理疏导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地位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其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充分重视并科学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既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能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一)心理疏导对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伴随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来临,身处在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大学生无时不刻地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影响。因此,思政工作只注重理论说教并不能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的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2]因为,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必然和鲜活而又复杂社会生活紧紧相连。
一方面,目前高校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离开父母的监护,只身应对独立求学的生活,加上来自就业、恋爱、交友、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会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而事实上,高校大学生有关心理问题而产生极端行为并不罕见,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而美国校园枪击案发生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停课一周,并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在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敲响了33声丧钟,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凶手赵承熙,在赵承熙的悼念碑上,旁边放着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鲜花和紫色蜡烛。美国民众写给赵承熙的话是这样的:“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们感到非常心痛。”“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使他的人生变得更好。”[3]赵承熙不仅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反而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理解,这值得我们反思。反思这两个惨剧,从另外一个层面影射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现今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它的当代价值,就应该关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已经刻不容缓。关爱学生成长,把心理问题严重而将要引发的消极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尽管大多数极端行为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平时用心观察,对“心理问题”较多、“问题困扰者”较多的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疏导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救援,可以大大减少各种极端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建立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多种经济成份共存,价值多元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击,及其基础上引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生至泛滥,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等等,一定程度冲击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致使学生感到茫然、疑惑、心理陷入空虚、压抑状态。如果不对之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会引起心理失衡、意志薄弱。另外,在读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埃里克森认为“20~25岁的青年人处于亲密对孤独的时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追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深刻的人际关系,要求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体,这就需要个体做出某种程度的自我牺牲。而没有建立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会担心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他们会寻求逃避,从而产生孤独感。”由此可见,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向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阶段,容易出现困惑和扭曲。
(二)心理疏导在完善思政工作中的可行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心理疏导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它可以创新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是立足大学生的身心特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细致的破解和引导工作,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心理疏导是通过外界力量引导与学生自我调节相结合、排除障碍与提高自身修养相并行、个体心灵与社会意识相交流、理解与尊重相融合的矛盾和谐发展过程。把心理疏导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会体现了它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4]所以,应该寻求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心理疏导是一种亲和的关怀,直接体现以人为本,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获得道德尊严和道德价值感,不仅要完善人的人格,还要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充实人的文化生活,确立人的理想信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切实解决学生在社会复杂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给学生一个绿色的心灵空间。社会在巨烈的变化着,这种变化震憾着每个人的心灵,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巨大的反响。青年学生是敏感的,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呈上升的趋势,心理问题的客观存在,不仅会涉及到个体的身心健康,更会对校园、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可以防患于未然。
(三)心理疏导在开展思政工作中的特点优势
心理疏导具有直接性,根本性。它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而不同于教导和指导。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指导常常高高在上,难免束之高阁,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疑虑。心理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寻求精神归宿,因而作用于人的实际功效会明显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并以此为契机施加正面的教育和引导。[5]最终在对症下药中因势利导。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社会功能同时,更要注重彰显其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终极追求的人文价值,注重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高校在人文关怀创新开展心理疏导,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又能优化开拓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进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用有效地方法途径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觉悟。其中,心理疏导是贴近学生心灵的“开锁”。心理疏导作为—种方法在我国发展还很不成熟,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虽然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诸如心理咨询、网站等措施,但由于学生的认识问题,教师的重视问题及环境问题等因素,其所达得的效果离十七大所要求的还有很远的距离。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探索新形势下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方向,拓宽视野、避免片面。
(一)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
心理咨询能够启发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可以帮助心理负荷过重的人,解决心理不适或障碍,能够引导咨询对象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咨询的形式很多,一般有面谈、集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多种形式,这种面对面、或电话、或书信的方式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通过开展有效的心心理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咨询对象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二)普及心理疏导知识,引导教育对象采用宣泄手段排除不良情绪
人们心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障碍。心理指导,就是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指导,针对人们心理发展问题和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达到陶冶性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通过开办心理知识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告诉人们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让人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帮助人们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疏导存在的心理障碍,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倾向。同时,合理的宣泄能够帮助教育对象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 ,排除不良情绪,改变郁闷心态,形成健康的心态。因此,引导教育对象采用宣泄手段把受挫的原因,压抑的痛苦或愤怒的心情向组织、亲友或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或者在日记中诉说,以表达心中的痛苦和委曲,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恢复心理健康。
(三)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各个部门或各类人员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目标统一,步调一致,相互支持,协同努力,形成合力。“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型、立体化育人网络,建立起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变“堵”、“禁”为“疏”、“导”,才能使人们的消极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实现保持社会的稳定。[6]当前,应当大力培养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建立、健全各种心理疏导机制,并进一步完善反映社情民意的制度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畅通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改变认识、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的。[7]
(四)在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方面加强心理疏导
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引导青年大学生从眼前的、现实的利益谈起,就会使人感到物质利益是一种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失去强劲的动力。同样,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则会使他们在实现利益的过程中,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而不能自拔。邓小平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和追求,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的物质利益观念,克服各种错误观念和行动上的盲目性,从而做出符合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行为选择。
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心理疏导,是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导向性要求,要求跳出过去单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为着眼点的灌输教育,从更加贴近人的发展、工作对象的实际问题和状态出发做工作,即重视人的整体发展和心理因素,最终目的还是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编号:DEA10022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0sk395)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阿尔萨斯.美国人将赵承熙也视为遇难者慰籍[EB/OL].http://house. focus.cn/msgview/995/82307015.html.
[5]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7]徐华春,黄希庭.国外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7,30(4):100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