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以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
2012-08-15郭建平郭亮
郭建平,郭亮
(山西农业大学 工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农业院校中开设的工科专业越来越多,工科专业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学科优势主要集中在动科、农科类专业,这些专业办学历史长,社会影响力大,行业认同度高,而工科专业的办学时间相对较晚,学科优势也不明显,即使早期开办的农业机械专业,办学时间也晚于很多农科专业,相比之下,社会影响力不大。农业院校毕业生本身就面临着诸多的就业压力,而农业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所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学科影响不大,就业的压力就更多。
一、研究提高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的意义
(一)对于农业院校来说,是工科专业准确把握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农业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业院校的工科学生的能力与市场需要的能力脱节所造成。很多农业院校对用人单位的市场需求把握不及时、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方式不是落后于时代就是千篇一律,有些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变没有跟上步伐,更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市场认同感。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提高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就显得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二)对于农业院校工科学生来说,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对于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而言,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性单一、失衡,据对100家用人单位针对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毕业生的录用情况调查来看,有62家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弱,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单一、失衡的问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有51家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工科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表现良好,但是言语表达、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在就业过程中无法适时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研究提高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对学生而言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二、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传统观念对农业院校工科毕业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农业和农业院校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尽管在农业院校工科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可以和名牌工科大学毕业生同样实力,但是依然会不被社会和企业所看好,所以毕业生很难有就业空间。2011年,据对100家用人单位针对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毕业生的录用情况调查来看,有76家用人单位更愿意录用名牌工科大学的毕业生。
(二)国内外经济的双重影响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彻底转变,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依然显得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加之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会选择裁员减薪的方式来规避风险,所以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就变窄。从2011年对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的300名2011届毕业生的来看,我校工科学生就业在民营企业占30%以上。
(三)高校扩招促使宏观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数目逐年增长,就业市场中的待业毕业生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而工科类院校因为有办学优势,所以生源上要好于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可是对于农业院校的工科学生来讲,毕业之后,却是要和有招生优势的工科类院校学生同台竞争,就业的压力不言而喻。
(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据统计,我国现有高校2000余所。近几年,部分高校为了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合理的想象,一味地追求专业数量而忽视专业质量,对一些社会需求少的冷门专业不能做及时调整,盲目开设一些热门专业,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我校工科专业的培养机制来看,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之间有脱节的现象。根据2011年对300名毕业生的跟踪信息来看,有60%工科毕业生自身综合技能与企业要求有偏差,不符合岗位要求。
(五)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根据2011年对300名毕业生的跟踪信息来看,存在就业困难学生中有75%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的分析等涉及将来就业的知识和应用水平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分析能力较弱。
三、提升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就业政策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要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新兴产业的起步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从实际来看,要进一步调整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四项措施,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小企业对我校的工科学生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到基层偏远单位服务的农业院校工科学生给予优惠政策。
(二)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各高等学校要健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就业工作机制,由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具体实施环节。一是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专业的、职业的就业指导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二是发挥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目标相结合,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择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三是建立网络就业信息指导平台和就业信息库,发挥网络阵地的优势,方便快捷地解决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信息缺失和不对称的问题;四是对有就业焦虑、紧张、恐惧等特殊情况的学生,给予一对一的个体辅导,通过就业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困扰,树立起自信;五是结合农业院校工科学生的就业渠道相对较窄的现实,要善于整合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
(三)整合优势资源,突出专业特色,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科人才
农业院校的就业指导队伍要认真研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带来的就业前景,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脉搏,并将这些方面作为我们开展就业工作的依据和原则,及时根据发展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农业院校的教务处部门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求,进一步调整、完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尽力把工科专业和人文专业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另外,应完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在设置的过程中更多地将注意力保持在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专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上,扶持有前瞻性的新专业,强化工科传统优势,扩大行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以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的专业;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实习基地的建设,努力寻求行业依托,积极探索“依托行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道路,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一是抓好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学生的专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就我校而言,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工科、科技社团的发展,鼓励广大工科学生踊跃参加到学校的“兴农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山西省的“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和项目的申报中,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增加实践动手的锻炼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
二是提高职业意识、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分析能力。学校就业办要通过开设的由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担任授课教师的就业指导课对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职业理想和目标,实现理性就业。
三是提高工科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根据调查结果来看,我校的工科学生普遍在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上有所欠缺,在实际的求职应聘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表达不出或表达得不够全面而在面试中失去就业机会。所以,农业院校的工科学生更需要针对性的相关辅导,学校的人文院系要对他们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和帮助,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1]郑永廷.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与方法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71.
[2]文学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90.
[3]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
[4]麦克思中国大学生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
[5]张立新.大学生择业规划与指导教程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