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对多模态语篇研究的指导及启示

2012-08-15陈金莲

关键词:视野语篇美学

陈金莲

(广东医学院 外语教学部,广东 东莞523808)

随着多模态概念的引入和介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篇的多模态性及其研究。语篇的多模态性指的是语篇不再以单一的语言文字符号形式,而是以多种模态或符号形式呈现出来的特性。模态主要包括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符号主要包括除了语言文字之外的,如声音、图像、动作、设计、形象等其他符号形式。Kress&Van Leeuwen(2001:2)认为语篇的多模态性是当今世界人们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1]多模态语篇指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复合话语,或者说由任何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2]多模态语篇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或符号系统来传递信息,使信息的传递更加丰富和准确,因此,可以说多模态语篇是一种新的,融合了各种现代技术和符号的,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文本。

语篇的多模态性是现代语篇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人的一种需要。[3]语篇的多模态性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虽然有很多的语言学家对多模态语篇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但“迄今为止,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绝大多数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而多模态话语分析是跨学科的,仅仅依靠语言学的一个流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其他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加全面而正确的解读”。[4]因此,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接受美学对多模态语篇研究的理论指导及其启示作用。

一、接受美学对多模态语篇研究的指导性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新起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首先主要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中,随后也广泛应用于其他研究领域。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捷克结构主义、阐释学和现象学,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读者中心地位、文本的未定性和期待视野。接受美学的这三个方面对多模态语篇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

(一)读者中心地位与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研究

接受美学首先确定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其创始人姚斯和伊瑟尔都坚持文学研究的方向应该从传统的以作者——本文关系为中心转移到以本文——读者关系为中心。接受理论认为某一文本的意义没有绝对的解释,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文本意义才能被实现。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填充是能动的、决定性的。读者的阅读反应和创造性理解是文学意义、文学内涵形成的基础。多模态语篇也是属于“文本”的一种,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同样需要读者的阅读才具有现实意义。传统的文本研究以读者为中心,多模态语篇的研究也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研究。多模态识读能力或有的学者称之为多元识读能力,“是指学习者基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历,创造性地运用信息通讯技术,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形式批判性地识读和理解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5]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技能已不适应新的阅读需求,现代语篇的多模态性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多模态语篇分析除了需要读者拥有传统的识读能力外,还需熟悉各种模态形式及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Kress认为任何语篇,不管是口头的、书面的、绘画的,它们的意义总是由多重符号模态表达,这种意义的实现必须在对“Multiliteracies”的充分理解中才得以实现。[6]可见,与传统的文本识读能力相比,多模态识读能力要求读者在阅读中调动除视觉模态之外的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还必须能够识读符号系统除了语言文字之外,还有如图表、图画、音响、音调、字体、布局、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各种形式的符号;能够确定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文字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符号之间的关系等。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多模态语篇的研究重点要放在研究读者怎样才能够识读多模态语篇或什么样的多模态语篇才能够被读者所接受的问题上。

(二)文本的未定性与多模态语篇意义构建的特点

文本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也是接受美学的主要思想之一。未定性就是文学文本中描述的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确切关系的缺失。[7]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的伊瑟尔提出召唤结构概念,该概念是指作家在创作时建构的一种基本的文本结构,它由未定点和空白组成,文本意义总是处于未定状态中,其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实践,经过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才得以实现。作品本文中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8]文本的未定性使得文本的意义没有绝对的解释,并激发读者去阅读文本,填补空白,确定未定点,通过读者的阅读使文本的意义现实化、具体化。正是因为文本具有充满未定点和空白的召唤结构,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模态语篇也是文本,是文本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应具备传统文本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的特点,其意义的构建也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由于多模态语篇是以多种模态或符号存在的一种形式,这种模态与符号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意义呈现出的未定性和开放性特点更胜于传统的文本形式。在新媒介时代,人们已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6]由于多模态语篇意义的构建是通过不同的模态形式或不同的符号形式展开的,其意义的构建过程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使得其意义的构建又呈现出多模态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点。多模态语篇是以多种模态和多种符号形式存在的,其意义的构建也是在多模态环境下进行的,其意义的构建过程也会受到社会背景、语境和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限制。多模态语篇意义构建的过程的特殊性要求其意义的实现只有通过读者的多模态阅读实践,填补空白,确定未定点,通过读者与多模态语篇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实现。社会背景不同、语境不同和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差别,会造成不同的读者对同一语篇的理解的差异,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可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多模态文本意义构建是在多模态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多模态性、整合性、多元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需要读者提高多模态识读能力。

(三)期待视野与多模态语篇的理解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通常带着一种期待视野去接受文本。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读者原有的各种知识、经验、素养、趣味、心里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水平。在具体的阅读中,它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读者阅读任何作品都带有一定的期待视野,其理解过程也是历史视野和现实视野不断融合的过程。不同的读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同一读者的期待视野又会因体验的加深、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语境等有关。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结合才谈得上理解和接受,当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保持一致时,才能更够达到视野融合,实现交流的目的。读者视野和文本视野过大,难以达到视野融合;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过小,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文本特殊形式的多模态语篇的读者在阅读时也带着一种审美期待去阅读,只有当多模态语篇的视野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一致时,读者才能够理解和接受该语篇。多模态语篇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建立在其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的基础上的,包括读者对在阅读中各种模态调动的能力,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各种符号形式的识别和他们之间各种关系确立的能力。多模态读者的期待视野和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对于多模态语篇的理解至关重要,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变化。在阅读时,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越强,期待视野与多模态文本之间的视野距离就越小,越容易实现两者间的视野融合。因此,为了让读者能力理解和接受语篇,实现交流的目的,必须考虑到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考虑到读者的视野和多模态语篇视野之间的距离,只有多模态语篇的视野与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当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身的视野与语篇视野的融合。可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多模态语篇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语篇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之间差距和冲突的基础上,才能为两者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和可能。

二、接受美学对语篇研究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中心地位与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文本未定性与多模态语篇意义的构建和期待视野与多模态语篇的理解之间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接受美学可以用来指导多模态语篇的研究,而且对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具有如下几点启示作用。

(一)对多模态语篇设计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多模态语篇设计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多模态语篇的设计必须要把读者放在中心位置。语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读者理解、接受和认可。多模态语篇不是各种模态或符号的混乱堆砌,而是把各种模态或符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语境下能够让读者识别的,有意义的语篇。其次,多模态语篇的设计要考虑到读者的视野与语篇视野之间的关系,适当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距离。读者视野和语篇视野距离过小或过大,都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再次后,多模态语篇设计要充分运用多种模态方式或符号系统等传播媒介来沟通。多种模态符号和媒介使意义的传递更丰富和全面直观,更容易让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最后,多模态语篇的设计要要有针对性,注重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不同的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不同,对语篇的需求也不同。

(二)对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把研究提高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语篇的多模态化要求读者提高多模态识读能力,而作为语篇研究重要地位的读者,其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对多模态语篇研究至关重要。其次,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阅读合适的多模态语篇。语篇的多模态化程度越高,就对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要求越高。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多模态语篇,才能够理解和接受该语篇,达到交流和学习的目的,逐步提高多模态识读能力。再次,读者要熟悉现代新技术和模态符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多模态语篇。Kramsch等人 (2000)也指出,对新类型的多模态电子技术是否熟悉是衡量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y)的一个方面。[9]因此,要注重培养学习新技术和新的模态符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言及多模态语篇。最后,读者在阅读时要习惯调动多模态感官,习惯把各种模态和符号看成是语篇的一部分,积极地去理解和填充语篇的意义。传统的识读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识读习惯,及早调整适应新的识读模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多模态语篇。

(三)对多模态语篇理解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多模态语篇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几点启示:首先,多模态语篇意义的构建是是在多模态环境下进行的,多模态语篇的理解也要在多模态环境下进行。语篇的理解和接受是建立在一定的语境基础上的,受到社会背景及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限制。因此,多模态语篇的理解和接受也不能脱离多模态语言环境的限制。其次,多模态语篇的理解需要读者与文本的多模态互动来实现视野融合。由于多模态语篇本身具有未定性、多模态性、整合性、多元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在理解语篇时更需求读者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自身的各种模态去有效辨析各种符号形式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模态互动来实现读者视野和文本视野的融合。最后,多模态语篇的理解要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的读者对语篇的理解不同,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语篇的理解也不同,文本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或唯一的解释。因此,对多模态语篇意义的理解也必须是具有多元化的和个性化特点,对文本的理解才会全面和客观。

三、结语

综述所述,从接受美学这一新的视角来探讨多模态语篇的研究是可行的,其主要理论观点读者中心地位、文本未定性和期待视野可以用来指导多模态语篇的分析研究,并对多模态语篇的设计、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和多模态语篇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虽然本文只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多模态语篇做了粗浅地分析研究,但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方向,鼓励更多的人从接受美学或其他角度来分析多模态语篇,使多模态语篇研究呈多模态性,使其研究内容和范围更深刻全面。

[1]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31-34.

[2]李战子.多模式语篇的社会符合学分析 [J].外语研究,2003(5):1-8.

[3]王惠萍.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 [J].外语界,2010(5):20-25.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J].外语学刊,2007(5):82-86.

[5]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 [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10(5):13-19.

[6]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J].外语电话教学,2009(126):28-32.

[7]Jauss,Hans Robert.Toward the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Minnesota: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83:165-176.

[8]金元浦,周宁.文学阅读——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论 [J].青岛师范大学学报,1988(4):68-75.

[9]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 [J].外语电话教学,2006(109):3-12.

猜你喜欢

视野语篇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居· 视野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视野
真相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