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与二语习得的互文性研究
2012-08-15李育
李育
(山西大学 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030013)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词汇,除了xx门、xx哥,还出现了最美xx、hold住、高富帅、白富美、坑爹、吐糟等新词汇。这些网络词汇成为各大媒体及普通民众频繁使用的时髦用语。语言学家用模因论 (memetics)解释这些新型词汇的复制、传播和流行现象。通讯和传媒科技的发展,使得模因的载体不断扩大,从原来的书籍和图片,扩大到现在的手机和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和发展。模因与语言的密切关系,使得语言学家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二语习得,发现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是各种模因得到复制和传播过程。模因论对二语学习具有指导性,在二语习得理论中也能找到模因论的影子,两种理论相互交错、相互依赖的关系,体现了它们之间的互文性。模仿作为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二语习得重要的学习策略。
一、互文性的含义
所谓互文性,就是指文本之间的指涉关系。该术语最初是由法国文艺理论家Kristeva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最初互文性概念用于文学评论,后发展为用于语篇分析、翻译研究及语言学研究。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处在若干文本的交汇处,都是这些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1]任何理论都是由文字汇集成语篇进行表述的。模因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二语习得理论中模因论的体现,两者之间这种相互吸收、相互映衬的关系就是它们之间的互文性,在其理论文本中可以找到依据。
二、模因的概念
模因 (meme)这一术语最初是由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的倡导者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的最后一章中提出的。“meme”源于希腊语,有“模仿”之意。因其发音和拼写上模仿了“基因 (gene)”,何自然教授把它翻译为模因。牛津英语词典把“meme”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2]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创造力产生的关键,正是模仿使语言和文化得以传播。模因现象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即任何的说法、想法、做法都有可能成为模因。“它可以是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的模式,也可以是科学理论、宗教信仰、决策程序、惩罚模式、客观常规等等”。[3]模因论由何自然教授于2003年引入中国,并与关联论和顺应论一起被称为语用三论,[4]引起国内学者的密切关注和研究。
三、模因论与二语习得的互文关系
(一)作为语言的模因
1、模因的发展过程与语言的认知过程
Heylighen认为模因的发展过程经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循环往复,成为模因的生命周期。[5]从新的宿主进行选择和继续传递,每个阶段都具有选择性,有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那些吸引力强、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的被称为强势模因。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从受到语言模因的感染,开始感知,到接受并储存,然后再进行输出,释放复制因子感染他人获得新一轮的传播。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认知过程经历对信息的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四个过程,与模因的发展阶段十分吻合。
2、模因的传播与语言文化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也体现它的文化。模因作为信息传递的单位,其复制和传播促进语言文化的进化和发展。语言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甚至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行为模式都是通过模因的复制、模仿得到传播的。同一民族文化的传承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人们之间相互模仿,复制和传播模因的结果。那些优秀的、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作为强势模因被人们传承,并会与时俱进达到创新。二语的学习涉及目的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者通过学习语言不仅获得新的语言技能,还获得新的文化思想。二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是二语文化的学习过程,是母语与目的语语言模因和文化模因相遇、重组的过程。
(二)作为思想的模因
1、教学方法成为模因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教学法也属于模因,因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思想——怎样教授一门语言——在教师当中传播,最终到达学生。并不是作为模因的所有教学方法都有益于每一位教师,因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动机、性格特点、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评价,选择适合的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习者对二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最终进行二语模因的有效输入,实现语言模因的有效复制。良好有效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会成为强势模因被其他教师效仿。比如学校制定的教师传帮带计划,教师互相听课活动,教师的假期研修,教师集体备课,都是为了教师之间能够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模方和复制进行传承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个人的教学方法。
2、学习策略成为模因
二语习得既研究学习者个体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还研究学习态度、动机、策略等认知风格方面的差异。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受到推崇,并作为一种思想模因在学习者中传播。如听取学习方法的建议,制定更好的学习策略就是模因的复制行为。二语习得理论中所讨论的学习方法,如模仿语音、学习语块、背诵语篇、仿写训练等都离不开模因论。二语教师除了教授二语的语言知识,还把学习策略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如模仿语音、语调、重音、连读是学好语音的基础。学习者跟读磁带,不厌其烦地反复模仿加以练习,就是为了实现语音模因的复制,形成纯正的语音语调。词汇是语言意义表达的核心,是二语学习的基础。记忆单个单词显得枯燥乏味,容易忘记,语言输出时还需考虑其语法搭配。记忆语块成为一种有效地词汇学习策略。学习者把语块作为整体储存在记忆中,需要时提取,无需语法的生成分析,减轻了大脑语言加工的负担,[6]使语言输出变得简单、快速、准确,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省力原则。语块具有强势模因简洁扼要,表达力强,相对固定的结构特点,学习者加以模仿和套用,或解构重组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语篇背诵法,强调经典语言材料的积累,对二语写作起到明显的作用。仿写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二语写作技巧。何自然指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有重复和类推两种。[7]在二语写作中为了修辞效果直接引用经典台词、名言警句的方式就是模因的重复。模仿文章结构更换其内容创造出新的模因变体属于类推。
(三)作为行为的模因
1、身体语言的模仿
模因现象不仅体现在语言和思想的传播上,还体现在人类的行为举止上。身体语言 (body Language),包括眼神、表情、手势,以及其他身体动作,作为一种非言语语言,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传递不同的信息。例如:英语文化认为,与他人交谈时要有眼神的交流。说话时注视对方的眼镜能够传达诚恳、诚实、关心和尊重;不看对方眼睛会传达胆怯、心虚、漠然等信息。不熟悉的人交谈时应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在中国向上伸大拇指表示“好”或“了不起”,在美国,拦路搭车时要横向伸出大拇指表示要搭车。由于英语语言的广泛传播,几乎世界各地的人都明白拇指和食指成环状,竖起其他三个手指的手势表示“OK”。二语的学习有必要了解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并进行模仿,以期与目的语人民交往时能达到有效的交际,避免冒犯和误会。
2、学习行为本身就是模仿
模仿和复制是模因传播的核心。学习行为本身就是模仿,模仿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方式,复制是语言学习效果的体现。乔姆斯基的“天赋假说”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婴儿的牙牙学语就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大人的口型、发音、音调、语气甚至表情,模仿贯穿了儿童语言发展的整个阶段。乔姆斯基所提到学习语言的能力其实就是人类的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独有特性。没有接触过语言的人,失去了模仿的母本,是不可能拥有语言能力的。比如狼孩因为没有受到语言模因的感染,就不能学会人类的语言。在二语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就是有意识地去模仿,模仿在语言模因输入的开始阶段尤为重要。有时模仿是不自觉的,是下意识的,是语言学习经过长期积累后潜移默化的结果。
3、在模仿中得到创新
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模仿可以达到一模一样。人们既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模仿,又是有创造性地进行模仿。模仿意味着重复,重复的过程中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模仿和创造是如影随形的。正是由于人类在模仿语言时不断地创新,语言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进化。例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英语词汇,电子邮件E-mail,电子书籍E-text,电子商贸E-commerce,电子杂志E-zine等等这些词汇极具时代科技发展的烙印。由著名政治窃听事件——水门事件Watergate模仿创造出的新词汇lewinskygate或Zippergate特指克林顿总统性丑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非正确的表达“Long time no see.”被称为洋泾滨英语,其实就是蹩脚的中式英语,但随着中英语言文化交流的加深,逐渐被外国人所理解并接受,加入到国际英语的行列成为了标准英语。
(四)作为社会产物的模因
1、模因库与社会语境
语言是社会心智的产物,依赖于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并受到社会语境的制约。模因与模因库的关系类似于语言与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的关系。Dawkins认为同基因一样,单个模因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与其他模因一起形成一个有机体。[8]也就是说,个人语言模因,如单词和语法规则,孤立地看毫无意义,必须处于一个大的语法体系内,处于成千上万的单词之中才有存活、传播和进化的可能。模因论把群体的语言视作一个模因库 (meme pool),它是所有模因的总和,涉及语言文化、思想观念、社会习俗、行为模式等所有的社会语境。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包括学校、社区、网络论坛、工作单位、社会团体等都可被视作大大小小的模因库。语言模因可以在这些模因库中自由穿梭,进行同化、储存和传播。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者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场景。二语习得所强调的在语境中学习单词,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口语练习,与目的语人民交朋友等体现了语境的重要性。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即时语境,教师和学习者需要创造模拟自然语境,拟定情景进行会话练习。对语境的模仿,对会话的模仿都是模因的一种传递。
2、模因的输入与二语习得
语言的习得不是在真空状态下、不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他人作为模因母体进行语言输入 (language input)后发生的。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二语模因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模仿二语就是二语模因的输入,使用二语进行表达就是二语模因的输出。Dawkins提出了模因达到成功复制和传播的三个条件:保真度 (fidelity)、多产性 (fecundity)和长寿性 (longevity)。[8]在二语教学中,教师选择的语言材料不易超出学习者已有的二语知识太多,尽量选择真实、准确的语言材料,提倡使用元语言 (meta-language)教学,来保证语言模因的真实度;模因的多产性意味着二语习得必须保证语言输入的量,要大量接触二语模因,提倡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大量反复地练习;模因的长寿性意味着复制模式存在的时间越长,模因的寿命越长,即二语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学习才能稳定、有效地习得。Krashen认为理解是语言输入的必要条件,二语教学应重视语言的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9]二语学习者容易被难度适中、易于理解的二语模因所感染,输入的语言模因可理解性越强,学习者对其敏感度越高,复制程度越高。
(五)作为学习者模因
1、中介语模因的形成
二语习得的过程也是学习者根据语法、语境、社会文化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学习者大脑里已有的母语知识作为一种语言模因,由于在宿主的大脑里长期停留、根深蒂固,属于强势模因,在与二语模因竞争的过程中起着接纳或排斥两种作用。在这种母语模因的影响下就产生了母语迁移 (language transfer)。相似的模因互相吸引,使宿主更容易接纳,复制程度更高,便产生了母语的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差异大的母语模因和二语模因会互相排斥,一旦母语模因战胜了二语模因就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受到母语模因的影响导致的语音层面的负迁移,如:二语学习者容易混淆/θ/与/s/,常把think念成sink。词汇层面的负迁移,如:接电话answer the phone,被错误地译为receive the phone;大雨heavy rain,被错误地译为big rain。句法层面的负迁移在口语中较多出现,常见的有:“Because……,so……”;或“Although……,but……”。有时学习者心中很明确地知道这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口语输出时仍然不能摆脱母语模因的干扰。因为受到母语模因的干扰和影响,二语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从而形成中介语 (interlagnuage)模因。中介语模因使得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保持在语言发展的中级阶段,影响着二语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中介语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2、跨文化模因的形成
人的社会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交际。模因论认为:“自然语言的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10]二语习得研究不仅重视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研究,还涉及跨文化交际研究。二语习得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外语进行交际。海姆斯认为说话者的交际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语法知识的正确性、认知加工的可行性、社交的得体性和互动的有效性。[11]二语学习者要实现成功的交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还必须掌握谈话者心理和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必须遵循目的语民族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尊重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习者只有不断地观察、感知目的语文化模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接受,在交际中表达顺应和尊重,才能达到有效的交际。先进的文化作为强势模因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进而会得到进一步传播。然而,母语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定势思维,在与目的语文化模因的竞争中形成强势模因,在交际中造成文化干扰或变异形成为跨文化 (inter-cultural)模因。跨文化模因造成学习者很大的社会和心理距离,会导致交际受阻,制约二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模因是信息传递的单位,语言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模因论的核心是模仿,生活中模仿现象比比皆是。人类的语言、文化、思想、行为方式都是通过模仿得到传播的。模因论的提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模仿和重复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对二语习得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二语习得理论中,无论从语言认知、社会语境、二语教学、学习者研究,还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都不难找到模因论或隐性或显性的理论依据。了解模因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二语习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王瑾.互文性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3.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3]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 [J].现代外语,2007(2):30-39.
[4]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
[5]Heylighen F'Selfish'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Journal of Ideas,1992,2(4):77-84.
[6]Nattinger J & Decarrio J Lexical Phrase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5-32.
[7]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J].外语学刊,2008(1):68-73.
[8]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206.
[9]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273-278.
[10]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 [J].语言科学,2005 (11):54-64.
[11]Brumfit C J &Johnson K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