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美国初中教育
2012-08-15夏弘福
✿夏弘福
外孙在美国读七年级了,通过他,我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美国初中教育的情况,与国内的初中教育相比,确实颇有许多不同。
美国中学的学制也是6 年,但各地区初、高中的分段不同,有的地区也是三三制。外孙所在的尔湾市,初中两年(7~8 年级),从管理上看它属于小学与高中之间的过渡。高中4 年(9~12 年级),初中和高中各自独立。每学年分为3 个学段,每个学段约3 个月。每年暑假约10 周,寒假2 周,春假1 周。
外孙就读的学校名叫湖边中学。该校的七年级有13个班,每班不超过30 人,另有两个班是不到10 人的弱智班。八年级有12 个班,另有一个5 人的弱智班。弱智班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特殊教育。
学生:很独,很松散
在美国,从初中开始,各门学科都有固定的教室,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就要立即转移到下一个教室——我称之为“跑课”,这是与国内中学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学生入学后首先要适应的重要一环。尽管开学前学生已领到学校的教室平面图,每间教室都用数字做了明晰的标志,但因初来乍到,对环境生疏,开学初上课找不到教室或找错教室的大有人在。可用不了几天,学生就能按要求到教室上课了。至于课堂上如何就坐,全由任课教师安排,大部分课都是随意的。一旦出现纪律较差的学生,若影响到教学,教师就会要求他们坐在固定的位子上。
与“跑课”相伴随的,是从中学起就已不存在的“班集体”概念,这与国内学校有本质上的差别。当然,那里的学校也由若干个班级组成,每个班也都有一位教师负责,也可称他们为班主任。但这样的班与班主任,与国内的比起来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每天一早,上课前学生以班为单位集合,由班主任查点学生的出席情况。学校若有临时性的通知,如哪天晚上上课或要早放学等,也由班主任传达。学生一律在校吃午饭,饭后有半小时是规定的阅读时间,也在班主任所在的办公室或教室内进行,但只要上课铃一响,学生便会立即解散,奔向各自的课堂。
因此,同一个班的学生仅在每天清晨的几分钟和午后的半小时里碰个面,课堂学习时,原来的班级形式便完全消失。只能说,这样的班纯属是每天短暂时间内的一种组合,班主任只相当于一位召集人,承担的完全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有的甚至还由非教学人员兼任。他们不必也不可能与本班的学生接触,不须与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情况,期末更无写德育评语一说。不存在班集体,也就没有每周一节的校会或班会课,更没有班干部。与集体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卫生、板报、课间操、运动会以及班级之间名目繁多的各项评比,也都不存在。
我在30 余年的教师生涯中,有过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那真是从早忙到晚,除了教学之外,还要事无巨细地承担起教育、管理全班学生的重任,如果不全身心地投入,是难以胜任的。美国中学的班主任比起国内的来,职责轻到微乎其微。也可以说,美国从中学起,对学生实施的是一种“放羊”似的松散管理。那里的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不必那么费心费力,只是他们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一般来说,每位任课教师几乎每天都要给学生上5 节课,每周累计25 节。
体育课:很严,很丰富
从初中开始,美国学生的课程就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这是与国内学校的又一不同之处。七年级必修课共5门:数学、英语、世界史、科学和体育。每天6 节课:上午4节,下午2 节。其中必修课各1 节,选修课1 节。
上体育课学生必须穿统一的运动装,下课后把它存入各自的小橱柜内,周末带回家清洗。每节体育课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能锻炼,这也是为达标作准备。凡规定的达标项目,一年测试两次,学期末的最后结果作为体育课的成绩。
配合达标,在新学年伊始,发给每人一张浅绿色的卡片,正面左下角贴着学生的照片,照片底边上的空白处打印着学生及班主任的姓名,侧边打印着学年序号。卡片上除了标明达标的项目,还印有几行方格,第一竖行是开学初各项测试的成绩,中间一竖行由学生填写自己找差距后定出的目标,及预估经努力后能达到的水平,然后把卡片交给老师。此时学生已心中有数,对弱项加紧练习,教师通过卡片可对学生达标情况一目了然,课堂上可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有效训练和指导。卡片的最后一竖行则是学期末的测试成绩。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优良水平。卡片背面印着女生和男生达标的各项等级(优、良、中、差)的标准。可以说,卡片虽小,但对体育课的教与学起到了充分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除了体能训练和测试,体育课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刚上七年级,外孙就学了篮球、排球、棒球、乒乓球、壁球、保龄球、曲棍球、飞盘游戏等项目。学完规则并掌握动作要领后,学生便开始实地练习,然后分组比赛,优胜者将会以代表队的形式参加校运动会。
还要提及的是,进行达标测试时,仅靠一位教师实在忙不过来(体育课是60 人合上),因此会安排几位家长做义工,在课堂上协助测试,这在美国是司空见惯的事。其他4 门主课,如数学,因教师课时量大,基本上不批改每天的课内作业,而是第二天在网上公布答案,学生点击后自行订正错题,这全靠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督促。但每隔2~4周的数学测验,教师会全批全改。
课本:很厚,很耐用
除体育课外的4 门主课,都有一本厚厚的教材。教材并非全国统编,各州都有适用于本州的相应教科书,且各校的教材也无须统一。课本一律由学校免费提供,学年结束后传给下届学生继续使用。如果教材变了,仍由学校再次统一配发。书每本重4~6 斤不等,4 本书加起来将近20斤。为减轻学生携带课本的负担,学校替他们准备了两套书,家中存放一套,课堂上另备一套。
课本比一般的杂志(16 开)还要大一些,封皮十分坚硬,装帧考究。书的纸张薄而柔韧,印刷称得上精美。这样的教材,估计用10 年、20 年都不至损坏。外孙的历史书,之前已有3 个学生使用过。我仔细翻看过每一页,从头至尾都未发现任何批画的记号和写过字的痕迹。经几个人使用后,仍与新书一样,令人叹服!
世界史课本,在介绍各国的首页上,中间部分都印有一幅地球仪的平面图,图上用方框标出该国在全球所处的地理位置。课本的每一页都有大小不一的精美插图,多为历史人物、名画、古迹、发明创造、生产技术、历史地图或历史事件的路线图等,基本都是彩色的。照片大的占一整页,小的似方寸。对中国古代史的介绍,从唐代开始,称“中华帝国”,扉页上的大幅照片是故宫太和门前的那尊威严无比的铜狮,其他的大多数插图也为我们所熟悉,如孔子的全身像、赵州石拱桥、清明上河图的片段、故宫雪景图、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路线等。
一幅似普通邮票大小的不起眼的小图引起了我的好奇,看了许久才知,这是足趾被折断弯曲后的形状与正常足骨的对比图,畸形的在前,正常的在后,从透视学的角度显示出前后两者的区别。这样的图为我首次所见,它展示的是从公元920 年起至清末我国古代妇女在幼年时被残忍强行裹足的历史。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上,愚昧和非人道的一页。这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之所以至今仍在美国课本中出现,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
选修课:很多,很个性
必修课以外的选修课,可以说五花八门。美国中学没有统一的选修课,都依据本校师资的特长和条件,各自设立相应的课目。外孙所在学校的安排有:烹调、编织、摄影与摄像、表演、西班牙语、新闻学、辩论、法律常识(社会学)、美术鉴赏、铅笔画、水彩画、陶艺、音乐学(其中包括以铜管乐、鼓乐为主的音乐厅内的音乐及歌唱)、学生领导(学校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协助学校举办各项活动)、学校年鉴(学习并协助编辑每年一本的校纪念册)等。
不同的选修课,学时长短不一,大多数课为一个学段(3 个月),但有的如音乐则需一年。在报选修课时,每人至少报6 科,便于统筹安排,因为并非你最想学的那门课,在本学段就一定能排得上。为了因材施教,就连必修课中的数学也分3 个等级。外孙和同年级的其他20 多个学生,在七年级时已学完八年级的教材,下学期他们就要到高中校的九年级去上数学课了。
由此可知,那里的课表有多复杂。学生的课表因人而异,仅供个人专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都能从课表中反映出来。课表由学校统一印制,相当于16 开纸的四分之一大,每张都打印着使用者的姓名。课表的主体部分包括:日期(周一至周五),节序(每天1~6 节),授课时间、课目名称、任课教师姓名、上课教室的代号等。在主题部分以下,还印有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负责教务的教师,要为全校学生排制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近700 份显示学生个性化特点的课表,且每隔3 个月就要更换一次,工作量大不说,仅是课程之间交织着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就够潜心分析研究一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