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2012-08-15曾文洁
★ 曾文洁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在漫长曲折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个时期——从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雏形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初期是从党的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主革命认识不深,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党的一大认为,中共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和排斥的态度,不准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首先集中力量进行工人运动,在工人阶级中扎了根。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很快从实际斗争中,特别是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阶级尽管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中共三大作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决策,同时指出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应保持自己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成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全国大革命的高潮。
这个时期,毛泽东对统一战线问题有许多重要的论述,代表了党内的正确主张。早在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提出以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实行社会政治改革,对抗强权者、贵族和资本家的主张。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的信中说:“我觉得创造特别环境,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业,断不是少数人可以包办的……。”他主张:“不分男女老少,士农工商,只要他心意诚恳,人格光明,思想向上,能得到互助互勉之益,无不可与之联络,结为同心。”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理论上解决革命中的同盟军等问题。他还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矛盾态度,预见到他们在革命高潮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掌握统一战线领导权和掌握政权及枪杆子之间的关系。他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指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但是由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党尚处于幼年时期,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认识并不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所接受。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过了两天,毛泽东在一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提出了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的统一战线策略,批判了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策略,着重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强调党和红军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毛泽东纠正了党在很长一个时期把民族资产阶级混同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错误,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农大众联合抗日的错误观点。在毛泽东正确主张指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 二 时 期——1935 年 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建立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为依据,认真吸取历史上“左”“右”倾错误的教训,总结统一战线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1937年,毛泽东写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文章。毛泽东深刻阐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明确把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制定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毛泽东还论证了大资产阶级参加抗日的可能性,肯定了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政策的转变,把大资产阶级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1938年至1940年,毛泽东陆续发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原则和策略方针,主要有:关于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总政策;关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及“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等。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把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提出来。他提出,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正确指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政治领导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全国人民为敌,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将全国各阶层人民推到饥饿和死亡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毛泽东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文章中,提出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任务。他指出,这个极其广泛的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这个时期,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除了使全党明确了建立、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外,还起了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帮助各阶层人民(包括中间阶层)认识到,这场战争不只是国共两党谁胜谁负的问题,而是几代中国人所要求的独立、自由、统一、富强的中国能否最终实现的问题;第二,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开辟了第二条战线。从1946年底开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第三个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形成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就注意到了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问题。他在建国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在国内,唤起民众。这就是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胜利发展及其在国家政权上的表现。无产阶级之所以要建立统一战线,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及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无比艰巨的任务,中国的工人阶级光求得自己的解放不行,必须求得四个阶级的共同解放。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不可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党都要认真地、谨慎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只要“多少有点可能团结的人,我们也要团结。”“我们不要四面出击,绝不可树敌过多,这样才能孤立主要敌人。”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及时纠正了轻视统一战线工作的倾向。
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和与资产阶级保持统一战线、和平改造资产阶级的思想。1953年8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有两种统一战线,两种联盟。一种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这是基础。一种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他同时认为,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除了对抗性的一面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可以和资产阶级保持统一战线,和平改造资产阶级。毛泽东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关于赎买和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开辟了经过统一战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道路。
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民主党派工作方面提出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民主党派还有没有必要存在?第二,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处于什么地位?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说:“在我们国内,在抗日反蒋斗争中形成的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民主党派,现在还继续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二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思想,他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1956年9月,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党的八大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宣布了中国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这个时期人民内部的矛盾突显出来。毛泽东认真总结了我国和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于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在讲话中,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但人民内部还存在各种矛盾,必须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他指出,现在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针:在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经济工作中对城乡各阶层人民要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方面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对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