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界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2-08-15万凌冰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武陵源生态旅游旅游

万凌冰

张家界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

万凌冰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在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大环境下,武陵源区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之路。运用SWOT 分析法对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发现,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丰富、水体生态旅游资源丰裕、人文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优越,是区内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但传统旅游产业开发中生态环境破坏、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和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发展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要树立开发保护并重的理念,加大开发力度,创新发展模式。

SWOT 分析;生态旅游产业;武陵源区;发展策略

一、引言

张家界市地处北纬 28°52'—29°48'、东经 109° 40'—111°20'之间,是湖南省西北部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以发展张家界旅游业为特征的新兴省辖地级市。作为本文重要研究对象的武陵源区,其地处湖南西北部张家界市中部,位于北纬 29°13'20″—29° 27'15″,东经 110°18'45″—100°41'20″,属于武陵山脉的余脉,全区域东西长 37.5 公里,南北宽约 25.6 公里,总面积 397.5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约为264 平方公里。武陵源区成立于 1989 年,隶属于张家界市,包括三乡一镇两处。全区共有 42 个行政村,384 个村民小组。截止 2010 年底,全区总人口达53085 人,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其中,共享武陵源的奇峰、幽谷、深林、美洞等大自然风景。

武陵源区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气候宜人,物种丰富,适合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武陵源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属于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温润气候。全区平均气温在 14°C—16°C 之间,冬寒夏热、垂直气候差异较大。全年最冷月份为一月,月均温度为 1°C—5°C;最热为四月,月平均温度为 22°C—27°C。武陵源区境内属沉积地层,系中上泥盆纪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以紫红色和肉红色石英砂岩为主。境内主要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有木本植物107 科,250 属,700 多种。本文利用 SWOT 分析法初步探讨了武陵源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势(S)、劣势(W)、机遇(O)、挑战(T),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其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

二、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一) 优势分析(S)

武陵源区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景观资源、水体生态旅游资源、人文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其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1.地质地貌景观资源

地质地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项目的选择,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资源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武陵源景区的主体景观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山清水秀、峰奇峡幽、别具风格。在武陵源景区高达 360 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多达 3000 多座山峰中,海拔分布在 500—1100 米。峰林造型景体完美无缺,多由中上泥盆纪石英砂岩砂岩峰林地貌,其出露地层为紫红色或灰白色石英砂岩,在流水的侵蚀、物理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下,造就了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峡谷、幽谷等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武陵源景区溶洞数量繁多、规模巨大,且极富地区特色,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石芽、石林、洼地、地下河、岩溶泉等。在所有景区内溶洞中最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黄龙洞”,洞内共有四层,全长约 7.5公里,景观奇特,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

2.水体生态旅游资源

武陵源区水系纵横、雨水丰富。全区整个水系发源于张家界、天子山一带高地,大大小小溪流共 25条,全长 68.5 公里。主要溪流有:索溪、金鞭溪、矿洞溪、白虎堂溪、王家峪溪等。最大的河流索溪发源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海拔 800 多米的磨子峪,途经金鞭溪、止马塌、喻家嘴、三官寺,最后经江垭注入娄水,全长约 68.3 公里,风景区境内约有 20 公里。金鞭溪全长约 5710m,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通到索溪峪,金鞭溪沿线可以说是武陵源风景最美的地段,主要景点有醉罗汉、金鞭岩、水帘洞。除了境内溪流著名外,全区还有潭、泉 31 处,人工湖泊宝峰湖,坝高 80 米,水深 72 米。武陵源区内水体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水量充足、水质优良。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约 9000 万方,平均流量 2.89 方/秒,且激流、浅滩、深潭错落有致;全区水质基本上保持在Ⅰ—Ⅱ类水平。

3.人文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

武陵源不仅风景优美,人文与民俗风情也十分浓郁。这里的人文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既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等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2010 年底,全区总人口达 53085 人,居住在当地的民族主要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各少数民族在其传统文化、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以及民族服饰等方面各具特色。土家族聚居在土司所管辖地区,主要居住在今中湖、天子山、索溪峪等地区,土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多通用汉语。每逢喜庆节日,土家族居民穿戴好自己的民族服饰,欢聚一堂、共迎节日的到来。在男女婚嫁方面,主要有请媒、合八字、订庚、转庚、拉白、求喜、拦门、哭嫁等程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也都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民风,这些独具特色的人文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既是张家界传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更是武陵源区通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来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

(二) 劣势分析(W)

1.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和观念落后

对于生态旅游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甚至是对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不仅地处湘西的武陵源区对其差异及其发展规律缺乏深入把握,就是放眼到整个中国,由于其发展时间不长,我们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还缺乏了解,对包括旅游产业化开发中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农业开发、旅游城镇化建设等怎样与生态旅游产业开发融合进行,可以说都比较模糊。而且在传统旅游产业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错误思想仍然停留在人们的脑海当中。因而,在当前武陵源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企业主体、政府、当地居民,还是生态旅游消费者,如何真正融入到生态旅游产业活动中去,实现各方面主体与生态旅游目的地,即“人”与“自然”的良性融合,这是包括武陵源区在内的国内各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地都需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2.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了负外部性

根据杨卫文和毛应淮 (2005) 的相关研究可得,[2]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化开发是与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同步进行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贯穿到了其生态旅游发展的始终。在第一阶段,由于国内当时刚刚兴起旅游产业,武陵源区利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于 1982 年初命名的机会,开发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奇特而秀丽的旅游资源,由于受到历史条件、技术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无序性和粗放型开发,以及区域之间的利益之争,使得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外部性。正是由于旅游产业的无序性和粗放型开发,武陵源的资源和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目前区内环境治理还不够彻底,包括袁家界、天子山等在内的核心景区还散居着居民,景区的隐性污染还客观存在。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区内各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够,而且生态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本身也存在双重效应,如何提高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以及最大限度地克服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负外部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3.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档次不高、创意性不强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为游客提供“适销对路”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生态性、环保性、创意性、创新性是生态旅游产品所需具备的特质。然而,像国内其他生态旅游景区一样,武陵源区对生态旅游产业的认识还普遍停留在“吃、穿、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产业层面,而对生态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如生态旅游咨询与设计服务、生态旅游信息传播、生态旅游广告营销、生态旅游产品流通、生态旅游高端服务、生态旅游金融服务,等等,还缺乏深度认识。笔者认为,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相对滞后的原因主要有:生态旅游产品单一,主要是单一的观光型旅游,缺乏多元化、人文化、生态化、特色化的生态旅游品牌产品,生态旅游者无法获得各自所需的生态文化和生活体验,其参与的互动性生态旅游活动创意性不强,不足以引起游客流连忘返,形成旅游二次消费。

(三) 机会分析(O)

1.全球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极为迫切,生态旅游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生态旅游收入已占到全球旅游总收入的 15%—25%,且以年均 20%—30% 的增长率在不断增长( 任治,赵登海,2011) 。[3]国内外生态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武陵源区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机遇所带来的旅客资源,特别是国内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期,在生态旅游产业化开发中应充分考虑这些消费者需求偏好。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也为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带来了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我们应根据区内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耦合。

2.政府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所带来的机遇

我国上至中央政府到下至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张家界市“十二五”规划和武陵源区“十二五”规划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加强生产态旅游产业建设,全面推进张家界市(包括武陵源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着生态旅游产业国际化、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等现代旅游产业转变。武陵源区“十二五”规划更是具体到如何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升生态旅游服务水平、努力打造生态探险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此外,包括包括武陵源区政府在内的张家界市政府还在不同阶段制定了针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如《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5)》、《张家界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15)》、《武陵源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7—2020)》等。所有这些规划和政策措施为全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直接或间接支持。

3.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绿色生态产业建设所带来的机遇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带来了区域合作和产业发展机遇。国家启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战略,打造国内首个生态经济协作区、无障碍旅游协作区等将提上日程,国家、省支持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生态地区的政策措施也将更加倾斜和完善。这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实施,有利于武陵源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大政策优惠和更多项目支持,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实质上是生态旅游产业聚集区,其绿色产业的兴起和聚集势必为全区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机遇。特别是在当前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武陵源区作为旅游胜地和新兴旅游城市,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生态旅游经济”具有天然的自然禀赋优势,而且发展空间巨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产业经济调整和转型发展必将为武陵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创造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四) 挑战分析(T)

1.武陵源区独特的旅游经济结构在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时存在挑战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得,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会明显增加其抵抗外界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风险的能力。武陵源区近年来内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隐患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对旅游产业的依赖性过大,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旅游产业所占比重过高,而包括生态旅游产业在内的现代旅游产业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显然,以旅游业为主的经济受外界制约较大,在未来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风险较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增大。与此同时,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压力也在进一步加大。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以及旅游产业成为许多地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不少旅游经济区发展迅速,客源争夺日趋激烈,武陵源区保持游客数量稳定增长的压力更大。另外,武陵源区与武陵山协作区内城市的合作和产业关联带动不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合作还没有形成一体化,在区域发展竞争上将面临新的压力。

2.武陵源景区环境保护、生态区建设等方面的压力所带来的挑战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区应具有自然资源应有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应确保与自然遗产地关系密切的周边环境的原貌不发生变更。在保护景区自然遗产和环境的同时,应科学搞好生态区建设。这对于区内各相关部门来讲,压力和挑战是空前巨大的。一方面,在以保护区为主的空间格局下可开发利用土地并不多见,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强化景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压力明显增加。其压力主要体现在资金紧张、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成本高。随着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搬迁核心景区居民成本逐年增加,移民难度加大,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控措施,这些矛盾将会激化,进而影响武陵源的地方稳定和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虽然旅游地的生态化建设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向,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章家恩,2005)[4]P193-195,但武陵源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中无论是开发模式选择,还是对游客的管理都面临极大的挑战。因而,生态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要求我们既要保护好景区环境,又要搞好生态区建设,这对区内包括政府、当地居民、生态旅游企业、旅客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促进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生态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

1.启动全区生态旅游产业教育计划

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全区各界群体的努力,只有全区上下都充分意识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涵、理念与意义,才有可能树立生态旅游产业资源保护、开发并举的思想观念,并各尽其职为区内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而,我们可以启动全区生态旅游产业教育计划,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团体、中介组织、舆论报道的引导、教化作用,把生态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旅游教育纳入群众教育计划,在区内各层次教育中增设该项教育内容,最终培养全民生态环保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意识。重点要对生态旅游消费者及景区内当地居民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旅游产业教育,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的天然场所。

2.树立以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开发理念

生态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并不矛盾,发达国家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以生态资源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客观合理性。对于武陵源区而言,我们可以在生态旅游区建设时预留或建造必要的教育设施,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让游客的生态之旅变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体验式宣传过程,使其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化、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不断提高旅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通过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使生态旅游区中当地居民从中获益,并使其充分意识到其自身利益是与当地生态旅游环境密不可分,从而增强其参与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去。

(二) 加快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力度

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资金支持。旅游企业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武陵源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应创建投融资平合。在区委区政府的率领下着力搭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引进大型生态旅游企业或企业集团,努力激活民间资金和外资。二是拓宽生态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放宽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各种渠道的资本合理流入生态旅游产业领域,激发各方面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在遵循国家生态旅游产业政策法规划前提下,在一定的生态旅游产业开发领域,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 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上市等融资渠道,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快全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三是善于经营和管理生态旅游无形品牌和无形资产。对“武陵源”、“黄龙洞”等品牌进行注册登记,实行政府的有效控制,有条件使用。对文化旅游产业活动的冠名权进行公开竞标,不断拓宽武陵源生态旅游产业的无形资产深度,真正走出一条极富创新而有效的生态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路子。

(三)健全和创新具有武陵源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武陵源实现旅游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 李虹,2011) 。[5]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以民族的区域性、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平衡性为核心理念,引导人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生态,去弥补文化结构中的缺失部分,自觉规范文化消费行为,保护稀有而不可再生的生态旅游资源。为达到此目的,首先应树立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目标,以文化的生态平衡为度量,力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应。其次要尽可能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武陵源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整合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资源内部的整合,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另一个是社会资源的整合,实现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变。最后是民族文化的原生保护与永续利用相结合。应引导民族文化在产业化发展环境中优胜劣汰,实现原生保护与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1]王立国,魏琦.江西省生态旅游 SWOT 分析及其战略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82 -84.

[2]杨卫文,毛应淮.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76 -79.

[3]任治,赵登海.青海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与策略[J].青海农林科技,2011,(3):27 - 30.

[4]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李虹.武陵源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9):67 -73.

责任编辑:孟毅辉

F59

A

1009 -3605(2012)03 -0100 -05

2012 -03 -03

万凌冰,女,湖南桑植人,吉首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猜你喜欢

武陵源生态旅游旅游
武陵源印象
武陵源区
纪红建新作《家住武陵源》首发
武陵源秋色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