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论略
2012-08-15向常水
向常水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自身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人们对它的认知更趋客观理性,其在欧亚等地的伟大实践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运动失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深陷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难以拔腿脱困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经济表现抢眼,在国际舞台上可谓一枝独秀。与此相应,国内外学术界纷纷检视资本主义的不足和缺陷,热议“中国模式”的特质和前景。不管提“中国模式”是否时机已到,世界各国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运行方式的关注度更高了、兴致更浓了。在我国经济闯出一条成功道路并得到高度认同后,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来越正视了。无论从中国的历史语境还是现实境况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走好独具民族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同时,也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才有光明前景,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得到巩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语境
我国历史悠久、文明厚重、资源丰富,过去辉煌的农耕文明依然全面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价值观,渗进政治生活的机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确定,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创造性地在我国运用和发展的结果,更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政治智慧历经现代转型后生命力旺盛的见证。世界上任何国家选择怎样的政治制度体制,都与其独有的历史路径、普遍的民意表达和特定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我国现行的政治道路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指引下,经由历史选择、获得人民认同的惟一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国各地区因实情不同,政治文明多有差异,这种差异不能被有意屏蔽,理当得到充分尊重。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以农耕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皇权至上、家国同构、道德入律、凸显人治。在制度层面,我国自古以来尤为重视官员的遴选任用、注重官员的异地任职、强调行政法规的制订完善(比如说《唐六典》)。这种适应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政治文化显示出强大活力,具有顽强生命力。也正因为此,我国传统政治系统长期以来保持着超稳定状态,缺乏必需的革新自觉力。即使某政权的反对力量夺取了政权,它也别无选择地、无意识地开始又一轮的权力保卫战,无法体认到革新政治系统的必要性。
进入晚清,我国依然还是世界大国,但已退化成一个缺乏活力、失去方向感、面对新事物迷惘无解、极度不自信的东方老者。与此同时,西方诸多国家纷纷在挣脱中世纪枷锁,实现工业革命、完成民主革命,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后,为找寻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材料供应源,为炫耀式地推介所谓先进的西方文明,驾驶现代船舰,踏浪而来,驶向神秘的东方。中国这一年迈沧桑的庞然大物面对那些陌生、傲慢、强大的“天外来客”,本能地选择了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换取暂时的存续。但历史的角力是一个自然过程,有特定规律要遵循。旧事物如不能及时地自我扬弃,就会被新事物无情地取代。
当然,在国运危难时刻,一大批不甘亡国灭种的先进人士开始上下求索,为探寻救国之道殚精竭虑。从地主阶级改良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农民阶级最后一次旧式暴动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派的中兴运动,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最终完成发挥了作用、贡献了力量,但都没有动撼传统政治系统的地位,国家民族时来运转的指望一次又一次地落空。随后,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尝试以“君主立宪”模式来破解我国政治发展的困局和国家民族的危局,但由于没有起码的实力后盾和变法运动策略失当,曾让新式知识分子兴奋不已的政治变革流产了。在变法运动黯然落幕后,当权者检视反思,强烈地察觉到应自上而下进行政治变革疏缓社会压力,但终因对权位财富的贪恋胜过对民族前途的关心,导致被寄予厚望的“清末新政”还是因虚而不实和来得太晚未能重拾民众信心最后以落败收场。激愤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奈地拿起武器进行暴力革命,不惜以鲜血染红通往民族希望之路。
虚弱的晚清政府经不住各省接连不断的独立风暴,在革命力量和体制内改革力量的联手围攻下,极不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终结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却让人期待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共和国旗帜下,当政者在局地短暂实验过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宪法”,也出现过袁世凯扼杀民主和复辟帝制的丑恶表演。当袁氏拙劣表演谢幕后,时局变得真可谓是天下大乱、群龙无首,社会陷入长达十多年的北洋军阀混战之中。在这期间,割据一方的军政力量打着民主、自治、共和等崇高旗号,却从事着攻城略地、鱼肉人民的罪恶勾当,就连最滑稽无耻的国会贿选、总统逼选都出现了。当然,在当政者争权夺利、分赃争执不断的乱局中,民间社会“幸运”地获得了多元思考、大胆尝试新思想的宝贵机会,让我国思想文化在那时呈现出难得的繁盛图景。
面对没有尽头的政治乱局,当时我国两大革命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的前途设计并实践了两种不同的政治道路。中国国民党名义上是执行孙中山的政治“遗教”,施行“三民主义”,准备演奏“军政”“训政”“宪政”三部曲,但实际上则是独揽大权,推行法西斯主义统治。我国的政治气候变得极其沉闷,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中华民国终结,偶尔的政治宽松气氛也只出现在抗日战争初期,随后就昙花一现,不见了踪迹。
与此相反,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则开辟了一条依靠工农、依靠农村、依靠军队的新型革命道路,作为代表劳苦大众的政治力量,它开辟了以基层直接选举、革命力量平等参与、干群关系平等友好的新型政治格局。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制度顺应了民意,才让其能多次打退敌对势力的“围剿”、历经艰难险阻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即“长征”)、在抗日战争中以敌后根据地为依托沉重打击日本侵华势力、在国共最后较量中完美胜出,夺取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我们鸟瞰中国政治发展史的轨迹,不难形成如此印象:第一,中国自古以来特殊的经济生活模态和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生活模式;第二,近代以降,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变革多是被动发生的;第三,各种政治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不得不应对国外政治文化场域对我国政治生态所造成的影响;第四,我国政治发展历史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第五,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从重视政治改革发展中受益良多。
1949年建立政权后,中国共产党更是自觉地开展政治发展方面的探索,从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到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自觉意识,到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更加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到胡锦涛提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都充分说明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对政治领域的改革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把政治创新发展作为夯实自身力量的重要渠道,也把政治生活健康发展作为自己恒久的不懈追求。
可以说,中华古老文明熏染下的政治生活模式与国外诸多政治模式相比是很特殊的,它饱含东方智慧,具有东方风范,深刻影响东方社会的演进历程,也对西方政治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当前我国位处发展关键期,政治生活要持续充满活力,必须高度重视政治体制改革,稳健地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的战略任务。自此,我国政治发展问题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政治发展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受到人们高度关注,这是因为政治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提升社会幸福指数、增强政治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所谓政治发展,是指“不发达政治系统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领域里发生的正向的政治变迁,”[1]“它具有进步性、合目的性和多样性等特征。”[2]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原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的完全彻底转变,即实现政治‘制度化’。”[3]可见,政治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发展目标是动态的,而在当前看来,其目标至少应包括“实现政治民主、政治廉洁、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4]。应该说,政治发展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必须认真正视的课题,只不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任务更为紧迫和关键。
当前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坚守更具世界性意义。同时,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无比正确。但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不同步不协调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必须下大力气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认真解决好。其实,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已明确指出了。他说:“现在看,不搞政治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5]P160可见,中国政治发展的中心议题是适时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理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矛盾,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我国政治发展的总目标应该是为人民参与政治开放更畅通的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政治保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为推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要完成这些目标,就必须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宏大的视野吸纳人类已有的政治发展成果,自觉主动地拥抱接纳人类共同的政治理念,然后创造性地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珍惜并不断完善得来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放眼世界,那些政治发展搞得好的国家,其共同特点是尊重民意,实行民主,从而使执政党的合法性更强,让社会矛盾得到有序疏缓乃至解决,并尽可能地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为政府顺利施政创造条件,为美化国际形象贡献力量,为社会发展优化环境。所以说,发展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惟一正确方向。
那么,如何才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这篇大文章呢?对这个问题,我国的政治家们有过深入思考,比如邓小平对这个问题就有自己比较完整的思考,认为我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和突破口,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渐进地推动社会转型,实现经济和政治的共同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不单指经济’,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政治发展的基本方针,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和平是政治发展所需的国内外环境。”[6]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他重视政治经济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主张。有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设计思路:“它以建立和巩固独立的民族国家为前提,以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力量。”[7]
我国政治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开展广泛研讨,然后积极稳妥地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基本政治制度、统筹谋划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切实照顾各方利益是必须自觉遵守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支柱,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其主要内容,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落实;我们讨论制订政治体制改革具体方案时,要充分顾及我国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发展与国际趋势,做好顶层设计,抓好政策配套;坚持服务人民利益、促进社会科学发展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一步讲,当前我国政治发展中必须认真着手做的事项有:发展好党内民主,为全社会民主发展提供先导和示范作用;审慎对待第三部门在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借镜吸纳我国政治发展史中的合理元素;切实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并使其更好地发挥实效;重视并欢迎社会力量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监督质询;培养公民参政的良好习惯,提高公民的参政能力;等等。这其中,尤以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和参政能力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因为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是衡量民主的尺度。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8]人民参与民主的程度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民主发展状况。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诱使国内外学者争相去解读评析这一体系的内涵、特征等话题。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尤其引起大家的好奇和兴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一,它有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更看重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比拼,益加重视增强国家软实力,其中政治力无疑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实,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威望,离不开我国当时独特的政治制度设计、道统的儒家文化体系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情感体系所散发出的带有浓郁农耕文明气息的上层建筑。这种以综合要素展现国家形象的情况到了今天更加明显,甚者更为重要。所以说,我们要真正实现让世人知晓中国是和平发展,要在国际上展示自己负责任大国风范,要让古老中国真正焕发青春活力,就离不开软实力的提升。而坚持立足国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国家强大实力的一种明证,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第二,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国过去的改革是典型的“渐进式改革”,一大经验是经济上放开、政治上谨慎,这使得国家经济活力充分释放,社会稳定得到保障。但改革越深入,矛盾就越尖锐。要做到平和地化解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必须从政治层面上来理顺利益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政治体制。如果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还可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的期许的话,那么,到了国民总体过上基本小康生活的今天,要继续赢得人民对党执政的忠实拥护,单靠经济增长已完全不够也很不保险,还必须适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步伐,以满足人民对政治高效、清廉、民主的诉求。同时,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通过不同渠道传导进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这就是单靠经济发展赢得民心的思路已不靠谱的重要原因
第三,它有利于使公权力真正服务人民。政治权力是稀缺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的分配必须以服务于全体国民为原则,因为它是最大的纯粹公共品。如果政治权力分配失当,就极易引来利益受损人群的抗议,权力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就大受损害。要让公权力真正服务于人民,就必须自觉地置于法律和舆论监督之下,避免出现权力寻租和权力资本化现象。当前我国社会各类腐败中破坏力最强的是权力腐败。[9]权力腐败除了造成每年大量的经济损失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外,还让政府机器运转低效,中央政令难以顺利得到执行,这势必影响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效。一句话,权力透明化和在严密监督下运行,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当前,我国政治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症结之一就是公权力的私有化、权力过于集中所导致的公信力下降,政府效能低下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关于权力分配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又必将遭遇既得利益者顽强抵制,使得继续改革的动力严重不足。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效能的提高又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四,它有利于我国政治文化发展。尽管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发达且具有强大的世界影响力,但那已是中世纪时的情景。进入近代后,我国因国势衰微,固有的政治模式受到严重批判乃至唾弃,其在世界的影响力迅速消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独特政治发展道路世界影响力快速攀升的坚实后盾。到了今天,我们有条件去认真总结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体系,概括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个性特征,并不断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形势发展实现这一道路的健全完善。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有序民主制度会更加枝繁叶茂,过去几千年形成的人治、皇权政治文化将彻底从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消失,同时法治、民权文化会在中华土地上生根发芽。到那时,我国的政治文化就完成了一次对民族命运而言至为关键的华丽蝶变,这对中华民族文化是件大好事,对世界政治文明也是件大喜事。
总之,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为其提供保障,国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认同和期盼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创造了好的时机。
[1][4]熊光清.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2]任溶.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
[3]黄仁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关[J].战略与管理,2002,(2).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谭德宇.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7]沈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12).
[8]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胡鞍钢.腐败损失有多大?每年1万亿[N].南方周末,200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