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冲突视角下农村水库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以杭州市青田村为例

2012-08-15许佳君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23期
关键词:物质性青田移民

王 非,许佳君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人口迁移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迁移的意愿程度为划分标准可把移民分为自愿移民与非自愿移民。自愿移民如进城务工人员等。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把因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产生的移民称之为非自愿移民[1]。水库移民是工程移民的一种,属于非自愿移民的范畴,其一般具有以下3个特点:(1)非自愿性。水库移民因土地、房屋被淹没而必须搬迁。(2)限定性。水库移民的搬迁受到移民安置时间与工程进度的限定,需与其保持协调。(3)非自然性。水库移民并不是因自然历史发展,而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所致,具有非自然性的特点。

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科塞将冲突的根源分为物质性原因和非物质性原因。物质性冲突原因是指权力、地位和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非物质性冲突原因是指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一致,制度性的歧视。其中,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构成了物质性冲突的主要方面;冲突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市民的偏见和歧视构成了非物质性冲突的主要方面。目前我国水库移民研究主要从“物质性”的角度来分析解决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2-3],对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从经济领域和政策方面入手,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性;二是对移民的价值观、文化观念、居民的偏见和歧视等方面关注相对较少。该研究通过对杭州市青田村的个案研究,借助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对水库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加快水库移民的社会融合进程提供参考。

1 青田村概况

青田村位于杭州市淳安县东北部的富文乡,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自然生态环境一流。青田村有187户居民,人口共632人,其中移民人数为316人,跨库移民数为246人,就地后靠人数为70人。全村面积为1 774 hm2,其中林地面积约1 767.5 hm2,耕地面积仅有6.5 hm2,且大多处于分散的区域,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青田村离杭千高速淡竹出口约4 km,06省道绕村而过,交通比较便利。依托千岛湖客源,青田村旅游业发展较好,目前有王子谷漂流、林海归真和森林氧吧3个景点。其中王子谷漂流和林海归真2个景点总投资约为1 000万元,于2008年开始营业。森林氧吧投资额近1 000万元,于2002年开始营业。3个景点每年接待游客的数量约为20万人。

2 青田村水库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

2.1 社会角色问题

从青田村的调查中发现,青田村水库移民在刚搬迁时付出了巨大的物质、心理和社会成本,他们对迁入地的生活环境抱有相当高的期望值,并且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标准来安排今后的生活。但是青田村的安置情况并不符合他们的心理期望,甚至与其期望相去甚远,所以水库移民难免会感到迷茫,产生失落感。同时由于在短时间内无法致富,一些移民还出现了次生贫困化现象,又增添了移民的相对剥夺感。这些使得一部分移民对安置区出现反感,不愿意主动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交流,其心理非常的脆弱和敏感。在搬迁初期,移民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比较担忧,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因此,在社会角色方面虽然移民在形式上已经是安置区的居民,但是由于缺乏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或者相应的地域文化,使得部分移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思想上走出对故乡的认同感,适应自己现有的身份。同时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移民在搬迁落户两年内,享受国家的生产资料购置补助费、过渡期生活补助费、困难户补助费、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优惠政策,使得移民中“等、靠、要”思想严重,以“特殊居民”的心态自居。此外,移民主体性不高也是其对自己角色定位不清所致。青田村部分移民刚来到安置区的时候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处于一种依赖和懈怠状态,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向当地政府寻求帮助,没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没有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建设属于自己的新家园,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清严重影响了移民社会融合的进程。

2.2 文化差异问题

文化是一种复合物,它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4]。文化构成了移民社会融合的软环境,它能够触及人本身所承载的利益和价值体系,使移民更容易从根本上接受和认同安置区的文化。青田村的水库移民多属于跨库移民,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移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其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上的生产关系也不同,在生活习惯、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方面必定存在着差异,这些地域文化的差异将成为移民社会融合中的不利因素;从经济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会孕育出不同的经济形态或者经济文化。青田村水库移民原来多居住在封闭的山区,一直以农耕文化为主,同时库区经济结构单一,移民所掌握的技能相对单一,加之移民文化水平较低,生产力相对落后;而安置区相对于移民原来的居住环境来说,商业文化特征明显。其经济发达,科技比较先进,人口综合素质相对于移民来说较高,使得移民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当地的商业文化;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说,移民以前的居住环境基本上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较少,容易使人形成封闭、狭隘、保守的思想,同时也容易因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产生消极观念和落后心态。而安置区相对于库区来说比较开放,这里的居民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开放、多样、宽容的社会心态,能够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相对于移民来说是比较强的,这些都增加了移民社会融合的难度。此外,在教育问题上,移民迁出地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与安置区存在较大差异,移民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与安置区学生相比差距大,这使得移民对其后代的前途也产生了极大的担忧。

3 解决社会融合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科塞[5]给“冲突”定义为“冲突是关于价值以及对稀有的地位、权利、资源的要求之争。在这种斗争中,双方对立的目的是要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他认为社会冲突绝不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与整合,单纯引起变迁的因素,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团结、一致、整合同样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青田村近年的发展,物质性原因已经不再是影响水库移民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社会角色与文化差异问题作为非物质原因已经逐渐成为了影响青田村水库移民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

3.1 帮助水库移民转换社会角色

科塞将冲突产生的原因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且其中任何一个原因在互动中均可构成冲突的根源。他强调现存不平等条件中合法性的撤销是冲突的关键,但合法性撤销本身不会引起冲突,因为冲突首先要在情感上被唤起,这种情感就是相对剥夺感[5]。要消除移民的相对剥夺感,首先要消除移民与当地居民在价值观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别,消除当地居民对移民存在的偏见与歧视,可以通过赋予移民一定的政治权利来解决,如移民的参与权、管理权等。其次要缓解政府与移民在互动结构中存在的不对称性。在以往的互动中移民总是被动地接受政府的意见,没有表达自身意志的机会,缺乏相对的自我保护机制。可实行移民代表大会制度,让移民完全融入到青田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移民中的代表也可以将移民的意见和想法及时反映给政府,这样就有利于改变移民中存在的心理对立,降低当地水库移民的心理剥夺感。

3.2 培养水库移民主人翁心态

移民的心态也是非物质原因中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移民的心态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等方面,而移民固有的文化背景、意识水平以及开放程度、文化程度等决定了移民对新事物的心态。研究表明,水库移民对“迁得出,安得稳,逐渐能致富”的移民方针持支持和理解的态度,但他们也对“后期补偿和扶持问题”、“土地分配问题”等持不理解和不支持的态度;部分水库移民对当地政府和乡镇干部缺乏信任感,同时他们对迁入地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安置优惠政策又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库移民心态分析与研究,针对其行为需求动机和特点,着重培养水库移民的地缘意识,坚持换位思考,尊重移民意见,使移民逐渐树立主人翁意识,为移民的社会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促进水库移民重构文化生活

青田村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一种横向的文化冲突,即本土化和外域文化的冲突,或称为“我文化”与“他文化”的冲突。水库移民生活模式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移民对安置区的不适应,而且移民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对新环境进行重新调试。解决这种非物质原因引起的冲突,不仅是物质生活环境的再造,更需要精神生活环境的再造,其过程必然是漫长的。从目前青田村的发展来看,物质性原因引起的水库移民社会融合中的困难逐渐消失。青田村对于移民发展种植业和发展农家乐等产业均实行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使得移民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移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冲突有所缓解,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原因引起的冲突。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可采取以下的措施:一是增强外迁移民文化融合的主体意识。非自愿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是由于打破了迁入地原先处于均衡的社会形态所产生的。社会秩序进入到一种无序的状态,导致各种矛盾、冲突、危机的产生,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帮助青田村移民在社会融合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国家和个人、生活安置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动员移民积极参与到各种培训中去,增强自身技能和素质,培养其开放意识和现代化意识,提升发展空间。二是创造良好的文化融合的氛围。当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来帮助水库移民尽快融合到当地的生活,同时加强对移民原居地和安置区文化差异的研究,尽量消除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提高水库移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文化融合的进程。青田村水库移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较差,在面临自主创业和参与就业方面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认知能力,容易产生移民的次生贫困问题,挫伤移民参与社会融合的积极性。当地政府开展多种技能培训,努力帮助移民提升就业能力,使得移民在增强自身技能和素质的同时,增强对当地政府的信任感,更加主动地参与当地的社会融合中去。

4 总结

以美国社会学家理论路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着重从“非物质性原因”的角度分析了青田村水库移民在与安置区居民的社会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物质性原因”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已经不再是影响库区移民与社会融合进程的主要因素,“非物质性原因”如社会角色、移民心态、文化生活等成为影响水库移民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为了加快移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融合进程,必须重视社会冲突重心的转移和主要矛盾的转变,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及时调整方案,制定相关政策,为移民的社会融合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移民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社会融合进程。

[1]陈阿江.非自愿移民的自愿安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库移民安置策略研究[J].学海,2006,(1):107-114.

[2]贾 征,张乾元.水利移民的社会学分析 [J].社会学研究,1993,(1):30.

[3]黄廷政,段跃芳,张伟立.关于水库移民项目扶持模式创新的探讨[J].水利经济,2009,27(6):62-66.

[4]米切尔.新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Coser L.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物质性青田移民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签证移民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
Immigration移民
让纪律挺在守护青田国土形象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