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分析

2012-08-15董新胜

关键词:校区办学学校

□董新胜

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分析

□董新胜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高校相继合并或新建校区,拓宽了办学空间,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了高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由于多校区办学的复杂性,在发展规划、管理体制、服务保障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立足实际探讨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对策,对于充分发挥多校区办学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问题;对策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现状分析

多校区办学是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其校区可以相互毗邻,也可分处异地[1]。根据校区的形成和起源,可以分为合并高校模式和新建校区模式两种基本类型;根据各校区所在区域,分为跨地区办学和同城办学两种形式。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

多校区大学办学规划布局模式是指各校区的学科、学院、学生的分布方式和教学、科研、管理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管理体系。[2]

1.独立办学型。这种类型的大学各校区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学校。各校区学科、专业设置可以重复,互不影响,但由于历史传承、地域、原有资源等不同又有所侧重。不同校区学生在本校区完成学业。

2.学科分类型。又称为纵切型。根据各校区的地理位置、办学特色等因素,将学科(专业)属性相近的某一个或几个学院(系部)的所有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布局在某一校区内。各校区学科专业分工不同,不重复。

3.年级分类型。又称为横切型。各校区中均设有学校的全部专业,按照人才培养的层次,把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布局在不同校区。一般将低年级放在一个校区,主要开展公共教学活动,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同一校区或者不同校区,主要开展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4.混合办学型。综合考虑校区的规模、功能、地域、环境等因素,同一校区从学科(专业)上看纵切型和横切型同时并存。

(二)多校区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用“条块”理论对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所谓“条”是指学校对校区的纵向管理,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向校区实施的延伸管理,亦称集权型管理;所谓“块”,是指校区或院(系)内部的横向管理,是由校区成立的管理机构实施的本区化管理,亦称分权型管理[3]。

1.条式管理模式。又称为集权管理模式。该模式实行的是分校区仅作为下属学院所在地,不设置管理机构,接受学校的统一管理。表现为管理机构所在的核心校区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安排教学、科研及管理等,负责人、财、物的使用调配,分校区中的各学院作为中间管理机构具体实施学校安排。

2.块式管理模式。又称为分权管理模式。学校核心区作为各校区紧密联系的纽带,只在宏观发展战略、重大决策等大政方针上给予指导,并不直接参与分校区教学、科研、学生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学校权力和责任下移到各分校区。各分校区中均设有整套的行政管理机构和队伍,相对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3.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模式。这是一种相对集权的管理模式。核心校区是管理的中心,统一调控办学资源。学校机关各职能部门在其他校区派出延伸的职能结构,负责后勤保障、保卫、学生管理等日常性事物;有的设立校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校区层面的协调、服务和督导工作,协助核心校区各项政策、制度在分校区的实施,不具备对核心校区及分校区人、财、物的自主调配权。同城多校区办学的这种情况较多。

4.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模式。这是一种相对分权的管理模式。学校核心校区和分校区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分工,分校区接受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统一发展规划,并独立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各校区设有完善的机关职能部门、下属各学院、其他直属单位等,并在各分校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各校区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核心校区相应职能部门副职。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的优势与问题

(一)多校区办学彰显的优势

1.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升。高校通过合并或建立新校区,无论是品牌、文化、学科等软实力,还是师资、建筑、学科、科研设施等硬实力,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得以实现短期内的跨越式发展,改善了地区高校重复建设、单科性学校过多、办学规模过小的状况。同时,多校区办学突破了原有地域及空间上的局限,为高校产学研的结合提供有利条件,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一方面推动高校为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和科研技术支持,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适应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地方为高校提供科研基地和场所,吸引社会资金、信息等与高校的合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

2.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近年来,很多具有重大价值的发现与发明都发生在边缘、交叉学科处,都是由具有深厚的本学科基础又有丰富的其他学科知识的人完成的,如诺贝尔经济学奖曾经连续3年被学数学的研究人员获得[4](P51)。高校多校区办学促进学科结构的整体优化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构建或优化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群,尤其是多所高校的合并,学科荟萃、门类增加,有效推动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新学科的形成,跨系、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创建,及学科建设和水平的提高,为多(跨)学科研究和知识创新,改善师生知识结构,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及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创造了良好机遇。

3.学校办学效益得到提升。高校通过合并或新建校区,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招生数量增加,尤其是强校与实力相对较差学校的合并,有利于增强弱校的办学实力,提升声誉和知名度,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提高规模效益;同时,多校区办学加快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推动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体制,有利于精简结构、优化队伍,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此外,多校区办学还能提升同类学科的协作效益,不仅促使合并前高水平一方示范带动低水平一方,也能将实力相当的两方由竞争转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呈现出1加1大于2的“非加和”效果。

(二)多校区办学突出的问题

1.布局规划与办学模式不够协调。目前,我国的多校区办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专家学者对多校区大学的发展规划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只能结合本校或相邻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多校区办学高校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有些学校只简单依据其他多校区办学的经验来制定本校的发展规划,忽略了多校区办学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实施操作过程存在差别的实际,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校区功能定位不明确,学科分布、师资结构、职能部门设置等规范性、系统性不强,办学特色不鲜明,教育资源互补与共享的效果不明显,教师与学生沟通或者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的互动减少,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等问题,无法全面实现多校区办学在教育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

2.管理体制运行不够顺畅。高校管理中原本就存在着权力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存在着科层制的明显优势,在多校区办学环境中就更加难以处理这些矛盾,各校区管理部门为获得相应的管理资源以实现管理目标,在管理过程中都会强调自身的重要性,增加了管理体制运行中的协调难度和复杂程度。有些高校管理层次过多,信息传输的环节多、周期长,可能会出现信息内容的滞后和偏颇,致使基层管理人员无法准确实施管理内容。还有些多校区办学高校对各校区实际情况考虑不周,管理体制实行一刀切,增加了贯彻落实教育决策的难度,造成管理效率降低。

3.服务和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多校区办学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新建校区的建设和运行,可能造成办学经费的紧张,无法及时在校区中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实验设施、图书资源,学生的饮食与住宿条件、教师的福利待遇等没有得到改善,后勤能源供应不及时,医疗保障、交通安排不够完善等,影响师生对条件相对较差校区或新建校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学生跨校区选课和参加其他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能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多校区高校缺乏内聚力和活力。此外,多校区办学高校新增学科专业较多,促使师资队伍力量快速扩充,有些高校只求数量而对新进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要求不够高,致使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办学质量。

4.文化建设的融合有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高校多校区办学,特别是文化底蕴浅薄匮乏的新建校区办学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校区分散,新建和新组合的学科群尚未形成特色,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限,加上自身办学经历、周边社区文化的影响,各校区校园文化不会随着合并或新建校区和行政管理的统一而自然融合,而是存在着一个相互交流、认同、整合和积累沉淀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整体性的校园文化精神、一致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理念,影响各校区文化建设的优势互补,无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校区办学的思考与对策

(一)以科学规划为重点,增进协调发展水平

大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主体及价值主张多元的系统,多校区办学涉及若干系统的办学思想、人力资源、学科专业、校园文化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空间。[4]每所多校区高校都有其特定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一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其他高校直接推广和应用。因此,多校区办学高校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规划,在维护多个校区统一完整的前提下,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与社会服务功能、所处地理区域环境等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人才供应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对各校区功能、发展方向、办学特色进行明确的定位,按照学科、学院、职能或年级等指标合理规划各校区布局,促进学校整体的协调、稳定、高效和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办学之初预期“应然”到“实然”的过渡,发挥多校区整体办学在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上大于分校区之和的优势。

(二)以以人为本为重点,增进服务保障水平

教育是彰显人的生命本质,并最大限度发掘人的生命潜能的事业。“以人为本”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多校区办学高校应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第一,注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老、中、青”结构的优化,在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用事业留住人才;第二,完善各校区教学、科研、安全保卫、财务报销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配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行政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图书查阅系统、会议视频系统等,及时收集、处理和传递各类教育、科研和管理信息,实现办公自动化、教学远程化、会议视频化,打破传统意义上管理的物理距离界限[5],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有效利用;第三,探索适应本校特点的后勤服务保障模式,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对校区交通、餐饮、住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理需求,激发师生为学校服务的热情和动力,增强其创造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物尽其材,人尽其用”。以浙江大学为例,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为浙江大学,针对5个校区、5所附属医院地域分散、管理复杂的办学现状,确定了“四校合并、网络先行”的方针,率先进行了新浙大校园网络建设,通过一条高速光缆把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连在一起,并在该线路上开通了一条大型室内会议视频系统。这条大容量的数字通信干线为新浙大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广大师生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撑环境,不仅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也提高了管理效率[6]。

(三)以学术文化为重点,增进文化办学水平

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文化氛围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学术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是新建校区比较薄弱的地方。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充分说明,体现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利益和信念的学术文化,是凝聚大学文化主体的强大精神力量。学术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渗透于师生的思想意识并长期支配着其认识和行动,一般不会受外界思想的影响。在多校区办学高校中,学术文化在培育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理念和群体意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基地,配备功能齐全的实验室、报告厅等基础设施,结合学科特点在各分校区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如高水平学术讲座校区巡讲等。校区内或跨校区建立形式各异的学术社团和学术沙龙,为科研爱好者交流和传递学术创新成果、提高学术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创建平台,营造浓厚、宽松、健康积极、踏实、认真的学术氛围,逐步缩小各校区学术文化差异,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激发师生学术创新意识和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尝试建立以学术文化为理论依据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文化理念层面的办学水平,促进各校区的文化融合。此外,还可以引入电子化教学手段,构建全校统一的电子化教与学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在线授课,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与学生在校交流,解答疑问,增强师生沟通交流。

(四)以体制机制为重点,增进管理运行水平

管理体制机制关系到多校区办学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应在“一个大学”原则下,紧密联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结合学校长远发展和办学目标的实际,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综合考虑规模、校区实际等因素,创建特色鲜明、运行流畅、长效持续的管理机制,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层次简洁、高效有序”的组织结构和严密配套的规章制度等,理顺学校、分校区、学院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各校区距离校本部较近或将低年级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放在不同校区培养的高校可以采用“条式”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模式,而各校区距离校本部较远或学科门类众多、统一管理困难或将部分院系(专业)整体放在校区办学的高校可以采用“块式”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模式。因多校区办学的成因复杂,在管理模式上不能搞一刀切。山东农业大学属于同城多校区办学,且各校区相距较近,学校因地制宜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在各校区均设立了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部门在校区设立了职能延伸机构,延伸机构接受职能部门的业务领导,同时接受管委会的协调督导,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经过近10年的实践运行,证明这种模式符合学校整体办学的实际,适应学校的统一规划和各校区创新发展的需要,且最大限度地推动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1]刘华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朱玉山.我国多校区大学校区布局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3]吴咏梅.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

[4]李齐放,沈红.高校合并的系统科学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1).

[5]苏雷,李红英,龚建林.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新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

[6]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

G526.3

A

1008-8091(2012)02-0112-04

2012-03-28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董新胜(1957- ),男,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校区办学学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