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的历史推进*

2012-08-15朱志浩

关键词:学习型恩格斯政党

朱志浩

(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许昌学院社科部,河南许昌461000)

【政治研究】

试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的历史推进*

朱志浩1,2

(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许昌学院社科部,河南许昌461000)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提高、完善成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哲学的高度,赋予学习以科学的内涵和原则方法,理念开始孕育;列宁把学习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实现学习问题与党的建设的初步结合,理念开始萌芽;毛泽东把学习问题放在党的建设的主导地位,并以此统揽和推进党的各个方面建设,理念基本形成;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概念,并用学习推进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理念趋于成熟。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理念;党建理论

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也是一个组织增效创优、一个政党兴旺发达、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和基础。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概念,并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事实上,学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学习理念的发展和学习实践的探索一直就没有停止。特别是学习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结合,促使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逐步深化提高、完善成熟。因此,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具有学理价值,有利于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奥秘所在;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继续提高新形势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自觉性。

一、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原则方法:理念的孕育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但是他们从历史哲学的高度,从人的存在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视角,不仅赋予学习以科学的内涵和原则方法,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学习的根本价值取向。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的生产方式,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但近代以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人的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现象异常严重。完善人、提升人能力和素质的学习被覆盖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批判道,资产阶级的学习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1]。“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1]。资产阶级的学习不再是人的存在的方式,而转变成获取外在的物质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任何忽视人的存在的学习都是一种片面的、异化的学习,这种学习也将会导致人的片面的或异化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任何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学习的根本旨趣在于使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人。每个人通过学习,“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2]。马克思、恩格斯将学习目标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成为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主体性、凸显人的价值的重要介体。

(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用科学理论指导。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社会大工业相联系,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也是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认清自身的地位和历史责任,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才能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释放出无产阶级蕴藏的伟大力量。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3]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亲自参加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并积极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理论指南。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4]恩格斯也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5]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怀着崇高的目的,孜孜不倦地学习,广泛汲取人类所有的优秀文化成果,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学习的基本路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运用实践进行理论探索的过程,学习是为了掌握理论,掌握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实践将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不了解社会现状的人,更不会了解力求推翻这种社会现状的运动和这个革命运动在文献上的表现。”[6]忽视理论的实践,会陷入经验主义的错误,同样,脱离实践的学习,必然陷入教条主义的牢笼,只有不断地向实践学习、为了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才能创新和发展。理论在实践经验的积淀与提升过程中产生,马克思、恩格斯从不把理论看作僵化的教条,“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6]。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的实践观融入学习理念中,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增强了学习的科学性,也拓展了学习的内涵。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虽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党建理论,他们所倡导的学习理念,具备了科学的内涵和原则方法,但总的来说,还是从个体的人的角度讲学习,学习还没有上升到党的建设的高度,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学习问题与党的建设的初步结合:理念的萌芽

列宁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在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中,学习不再单纯地作为个人增长知识的方式,而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结合起来,成为强化党的意识、提高党的能力、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一)学习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首要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建党的基本原理,突出党的组织建设,强调集中与铁的纪律,创建了一个新型革命政党,也把学习问题带入一个新的领域。首先,学习是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无产阶级政党是先进分子组成的严密的政治组织。列宁指出:“但是如果有人说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时又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扎实的知识,那他就根本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7]党的所有工作和全部活动,没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积累,不经过精心学习,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列宁重视学习问题,希望党员干部全面学习各种知识,尽快地由外行变成内行,在革命和建设中党从名义上的领导变成实际上的领导。其次,学习是无产阶级政党完成重大历史任务的前提。十月革命前,为从理论上找到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依据,为革命作理论准备,列宁要求全党成员特别是骨干分子“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于革命,就必须学习”[8]。十月革命后,俄共(布)由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中心工作从革命战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但相当多的党员干部无论从管理国家的本领还是经济工作的能力,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列宁迫切地指出:“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而不用,或只会讲些时髦的词句(无庸讳言,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是特别常见的)。”[7]列宁针对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与困难,不断对无产阶级政党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适应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加强和改善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二)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完成工人阶级和解放全人类历史使命的思想武器。“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9]。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科学。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非常重视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10]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的指南。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还进一步指出,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学院式、教条式的,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能把你们的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7]。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人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灌输的原则和系统的学习方法。先进的阶级与先进理论的结合,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理解和接受。普通党员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靠外在的灌输和教育。列宁认为,为了使尚处于自在阶级阶段的无产阶级承担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任务,成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革命意识的自为阶级,必须向他们灌输先进的理论和革命的真理。灌输培养是教育党员和党员学习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法。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灌输的原则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坚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理想信念。另外,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整体性与科学性是不容任何人割裂和篡改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系统的学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种党建的新模式,是通过全体党员及组织的学习,实现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的整体性变革。列宁首次把学习问题与党的建设初步结合起来,增强了党的意识、提高了党的能力,也为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促使了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萌芽。但由于列宁把学习仅仅看作党的建设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没有实现与党的建设相统一;学习的途径也主要是党员干部,没有形成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理念等。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尚未形成,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

三、学习问题与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理念的形成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对政党学习理论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毛泽东既继承了马列主义的学习思想,又吸收了中国传统学习观念的合理成分,把学习问题放在党的建设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并以此统揽和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实现了学习问题与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也基本形成。

(一)学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过程,也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因此,学习不是一种应急的措施和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而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学习教育问题,是关系党员和干部世界观对错、关系共产党建设好坏、关系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这领导工作、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便是我们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12]毛泽东认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是权宜之计或阶段性工作,而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要始终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素质,才能克服本领恐慌,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2]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政党注重学习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成为更好地保持党的性质、实现党建总目标服务的基本方式,推动了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二)思想理论建设处于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决定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思想统一的党。“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极其广大的国家,我们党是处在这个广大阶级的包围中,我们又有很大数量的党员是出身于这个阶级的,他们都不免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进党来。”[13]为清除党内存在各种错误思想,毛泽东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建首位,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他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3]毛泽东还特别重视学风的建设,认为学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思想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毛泽东强调,教条主义是不正派的学风,是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全党务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的放矢地学习。

(三)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和无期大学。党是由众多党员个体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离不开每个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提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则更加强调政党整体的作用及整体作用的发挥。全党必须统一组织、全员学习、共同学习,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的轨道,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毛泽东将学习主体从侧重个体即单个党员,发展为更加注重整体即中国共产党及其党组织,还将学习时间由阶段性转变为终身性,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的重大发展。他明确指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学校的领导者,就是中央。各地方党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都是这个大学的分校。全党同志以及非党的战士们,都须进这个学校。”他号召“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大家都要学到底,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11]学习型政党并非党员个体学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把政党中每个党员的知识、才干凝聚在一起,才能形成更大合力。毛泽东全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全党成为一个学习整体,整合了党内的学习资源,实现了全党学习成效的最大化。

(四)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书可读,没有现成的办法可用。毛泽东深谙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他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和革命经验教训,对学习本质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14]毛泽东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学习的本质特征,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实现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深化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13]

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而不是片面的、零碎的;学习也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每个党员的终身;学习不再是个别人的事情,而是全党的事情。很明显,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已经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核心精神和主要框架,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基本形成。

四、学习问题与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理念的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和实践继续深化发展。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科学地分析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突出了学习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赋予学习理念崭新的内涵和特定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概念,标志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趋于成熟。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概念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学习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学习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等概念应运而生。“学习型”或“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系统思考、系统管理的理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建立共同愿景和团体学习等锻炼,使团队成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中国共产党以宽广的视阈、敏锐的眼光注视着世界的变化,紧跟着世界发展的潮流。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2009年10月,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胡锦涛同志深入总结党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经验,科学借鉴“学习型组织”等现代管理理论,把建设学习型组织和社会的时代要求和先进理念,引入党的建设领域,赋予学习科学的理念,高屋建瓴地把党的学习理论和实践命名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标志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的成熟,极大地增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创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的集中体现。学习是党保持改革创新精神的前提。学习是政党进步的前提,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生机活力的源泉。“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15]在新历史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党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要适应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和形势,就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16]。胡锦涛指出:“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17]富有创新精神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具有的理论品质和政治勇气。这就要求我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理念,使党的建设适应时代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党的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学习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胡锦涛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指导工作的能力。”[18]在学习中认识规律,在学习中寻求发展,在学习中实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心所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蕴含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全过程。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肩负起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思想理论保证。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也更加迫切、更加艰巨。胡锦涛同志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他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全体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学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念必将不断顺应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形势、新要求,继续发展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29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1-681.

[7]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786.

[8]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9.

[9]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

[10]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1.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9-185.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3-1094.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72.

[16]刘创,刘红英.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J].云梦学刊,2011:(1).

[17]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

[18]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55.

[1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责任编辑:吴凌霄)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Course about Building the Idea of Marxism Learning Political Party

ZHU Zhi-hao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Sichuan,China;2.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Xuchang College,Xuchang 461000,Henan,China)

The idea of building a Marxism learning political party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gradual deepening and perfection.To begin with,Marx and Engels conferre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principles onto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which is the stage of gestation of ideas.The ideas began to bud as Lenin gave learning political significance,which combined learning and party's construction in the preliminary way.Basic concepts began to form when Mao Zedong placed learning at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party building to serve as a guide and to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in all aspects.The ideas matured when the concept of“building Marxism learning party”was proposed formally in the Forth Plenum of the 17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learning is employed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CP.

Marxism;learning political party;ideas about learning;theory of party building

book=2012,ebook=93

D26

A

1671-0304(2012)03-0045-06

CNKI:65-1210/C.20120412.1221.004

2012-03-20 [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2 12:2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10BKS004)。

朱志浩(1980-),男,河南临颍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许昌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20412.1221.004.html.

猜你喜欢

学习型恩格斯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